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安工程大学
释义

西安工程大学是由1978年成立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发展而成,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西北联合大学纺织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等发展阶段。1978年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是纺织工业部直属三大高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之一。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主页:

中文名:西安工程大学

外文名: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简称:工程大(XPU)

校训:厚德弘毅 博学笃行

创办时间:197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高勇

知名校友:姚穆,丁彩玲,彭燕丽,董李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西安

主要院系:纺织与材料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

硕士点:58个

博士点:1个

院士:1人

主要奖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主要奖项:2个省级重点学科首批学士、首批硕士授予权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20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部省部级奖励教材12项陕西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我国第一批服装设计研究生创建中国第一个内衣设计专业20多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办学时间:1912年

学校前身: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目标定位: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名称:西安工程大学 [英]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旧称: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简称:工程大、西工科、纺院

地址:

西安市碑林区金花南路19号(金花校区)邮编710048

西安市临潼区陕鼓大道58号(临潼校区)邮编710600

城市西安

校园面积 108万平方米

院校类型 大学

院校性质 公立

课程阶段 专科、本科、研究生

办学时间 1912年

建校时间 1978年

校徽校训

西安工程大学校徽

校徽整体为圆形。圆形,造型美观,简洁大方,意为圆满及团结一致;两圆相套,圆之又圆,圆满之极,寓意师生决心以圆满尽其使命自勉。双圆之间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圆形上方为中文校名的标准字体,即毛体的“西安工程大学”,下方为英文名称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内圆为“西”和“工”的艺术变形字体,中心处锯齿图案寓意工程,也可理解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学风校训

学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校训:厚德弘毅 博学笃行

基本信息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西北联合大学纺织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等发展阶段。学校始建于1978年,即当时的西北纺织工学院,1998年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于2001年2月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建校30余年来,培养出了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5万余人,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7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评价。

学校于2008年10月举办了建校30周年庆典活动。

西安工程大学办学100周年庆典活动将于2012年10月18日至19日隆重举行。

近年来部分事件:

2010年1月11日,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设计与管理专业李雪同学获得海南三亚凤凰岛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职业模特选拔大赛总冠军和“十佳模特”“最佳T台表现奖”。

2010年,3521 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合作的“高强耐腐蚀 PTFE 纤维及其滤料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0年,东莞大朗毛织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大朗(西安工程大学)博士生创新基地。

2011年5月4日,由香港环境保护协会主办,西安工程大学“绿风”环保协会承办的第八届全国绿色领袖营2011”活动在西安临潼区举行。

2011年5月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总决赛在西安工程大学激烈角逐,揭开了2011海宁·中国经编科技文化活动周的序幕。

2011年5月24日,世界最大的模杯制造商“维珍妮”携西安工程大学一起,为业内观众奉上了“维珍妮2011西安纺织工程大学内衣毕业设计大赛“。

2011年5月30日,真维斯与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合作设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真维斯实践基地”西安工程大学正式启动。

2011年5月,山东如意集团与西安工程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2011年,洁丽雅与西安工程大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买断了西安工程大学的水溶性纤维专利。

2011年7月,西安工程大学与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联袂合作的“南山—西安工程大学毛纺织研究院”和“南山—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在龙口揭牌成立。

2011年10月,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视典公司联合举办的“虚拟仿真制作与开发高级培训班”在西安工程大学举行。

2011年12月,澳蓝深化与西安工程大学产学研合签约仪式在西安工程大学举行。

2011年12月,由深圳汇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深圳市曼妮芬针织品有限公司)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的“汇洁——西安工程大学内衣研究院”在深圳正式揭牌。

2011年,西安工程大学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之后被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现任领导

姚穆

姚穆,男,中共党员,系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1930年5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8 年于南通中学高中毕业,1952 年西北工学院纺织系毕业留校任教,198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晋升为教授,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自1952年从教至今。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荣誉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纤维分会副会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研究会理事;中国畜产品 流通协会及绒毛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特邀顾问。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院士长期从事纺织材料和纯化纤仿毛技术的研究。开拓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为我国极地服、宇航服和作战服等服装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明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新型仿毛涤纶长丝“军港纶”,及其系列面料“军港呢”,为军服、制服及民用服装的更新换代提供了物质基础。研制出多种纺织测试仪器、测试计量标准和计量标准器。曾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姚穆教授治学严谨、工作勤奋,笔耕不辍,译著论著颇丰,特别是以他为首编著的《纺织材料学》,两版共印刷23次发行16万余册,成为该学科的经典之作。

姚穆教授执教五十年来,培养了众多莘莘学子, 也笔耕了不少学术论著。 他涉猎领域较广,从早期的棉纺学、棉纺厂设计、纺织厂合理照明、纺织厂定额测定,到现在的纤维、纱线、织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与测试技术等方面都有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对重大研究课题,他工作系统深入,锲而不舍,近年来在人体着装舒适性的理论,测试与评价研究方面及多异多重复合变形化纤长丝系列织物的设计与生产方面更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20世纪80年代初姚穆教授就翻译出版了许多原苏联学者的重要教科书和学术专著,之后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多种本科生用、研究生用的教材和工具书。并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成为我国纺织界的知名学者。

刘江南

刘江南,男,1959年12月生,汉族,江西九江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西安工程大学校党委书记

刘江南同志198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历任西安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副主任、主任,1995年12月任副院长,2003年10月起任院长,2006年5月起任党委副书记。刘江南同志长期从事耐热合金及记忆合金研究,兼任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兵工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1989年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2003年度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

高勇

高勇,男,汉族,1956年7月生,山东宁津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毕业,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现任西安工程大学校长。

学习简历

1978年至1982年,在原陕西机械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1年至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任职简历

1996年至1997年,任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系主任,教授。

1997年至1999年,任研究生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至2004年,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2010年调任西安工程大学担任校长。

学术兼职

全国电力电子学会理事

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IEEE会员

西安理工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主要有电力电子器件与功率集成、新型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科研成果

参加或主持国家“863”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西安市科委攻关项目和省、部、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科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二十余篇被SCI、EI等检索。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分管教务、实验室管理、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工作。

其他现任领导

校党委副书记:段根良,李博飞

副校长:戴仓定,黄 翔,吴轩第

纪委书记:朱君强

总会计师:田靖鹏

历史沿革

1912年 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其后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机织科

1939年 卢沟桥事件爆发,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迁入陕西

1956年 至1978年 分别隶属西北联合大学纺织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西安交通大学纺织系、陕西工业大学纺织系。

1978年 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

2001年 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2006年 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

学校概况

发展情况

学校拥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65.2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23.5万册。设有纺织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澳国际学院)体育部和福州服装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5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

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层次定位:稳定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扩展留学生教育;构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特色定位:提升纺织服装学科特色,整合大纺织学科链。

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作风朴实和积极进取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为主干、文理为支撑、艺工相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积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

办学传统

实业报国 负重奋进

师资科研及其对外交流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701人,其中专任教师1125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5人,副教授488人;具有博士学位171人,硕士学位61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4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

学科专业

学校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内核心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19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正高级职称200余人,一、二、三级教授13人,副高级职称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200余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4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8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9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1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

科研成果

学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近20项;出版教材380余部,获得省部级奖励教材12部,承担陕西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2项;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835篇。

学校与日本、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2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2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500多人次,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20余项。举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数十次。

对外交流

学校与日本、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近年来,教师出国进修、交流2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490多人次。举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数十次。

所获荣誉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十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00余项。

知名校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

原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任经发集团副总经理、经发地产董事长兼总经理-----韩晓更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张建春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总裁——丁彩玲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彭燕丽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府梅

梁子时装实业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梁益红

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徐卫林

辽宁华诚实业公司董事长—— 齐为人

新西兰羊毛局中国地区总经理——谭新丰

郑州纺织机械厂总工程师——刘延武

西安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夏富喜

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国棉一厂)总经理——王志强

2010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张昂

2002年“世界旅游小姐”亚军和“年度皇后”称号-----殷子

2007年世界最佳模特大赛国际总决赛获“最佳亚洲小姐”称号 -----岳欣

全球纺织网总经理-----丁建军

深圳理士奥电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玛西尔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理士国际集团总裁-----董李

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金安

原四川省纺织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罗明恩

中国纺织出版社总编辑------郑群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首席终身教授,材料与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训该

新疆新天利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玉

院系设置

学院设置

纺织与材料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

管理学院

艺术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理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至2011年已有99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纺织系可追溯于1912年成立的北平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1937年以来先后分别隶属于西北工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纺织系为基础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2001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2001年9月纺织系更名为纺织学院,2002年学院新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同时并入轻化工程专业后更名为纺织与材料学院。经过99年的发展,形成了集材料、纺织、轻化工程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强、办学层次齐全的学院。

学院有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纺织材料专家姚穆教授挂帅,4名博士生导师,30余名博士和在读博士,58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计划单列博士点,在读博士12人。学院目前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轻化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拥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计划单列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三个二级硕士授权点和纺织工程专业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中心实验室、院士基地及“西安工程大学—溢达纺织品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研究所(中心、室)。教学、科研条件良好,设施齐全,拥有大型设备50余台套,各类教学科研设备2600余台套。在校硕士生近30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教授3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8人、实质性兼职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担负着全院210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的教学及培养任务。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设有四个系,一个中心实验室及多个研究所(中心、室),并建立了“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基地”,学院教学、科研条件良好,设施齐全,拥有大型设备50余台套,以及各类教学科研设备1800余台套。

学院坚持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承担国家“十五”攻关、纳米重点专项、省部各类计划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170余项,科研经费2200余万元。公开发表或学术交流论文6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5篇。出版著作、教材24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省部级、厅局级科学技术奖34项;申请专利10项,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同时,学院与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西安工程大学—溢达纺织品新技术研发中心”,获得100万元首批研发经费。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工作,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校园文化为引导,全院齐抓共管的学生育人体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科技创新成绩斐然,社会实践硕果累累,素质教育效果突出。

学院秉承“内涵发展、开放办学、质量为本、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将“厚德求实、坚毅自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贯穿始终,为我国大纺织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做人诚实、做事踏实、作风朴实、学业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

发展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综合实力国内知名、高水平、开放型的面向大纺织行业主战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专业设置

纺织工程

轻化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二十七年,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办学特色,1998年被中国服装设计协会评为十大著名学府。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15个专业方向,2个硕士点,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是我国第一个服装硕士点。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9年和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示范教学单位;“服装材料学”和“服装流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下设服装设计系、服装工程系、内衣工程系、环境艺术系、视觉传达系、造型艺术系6个教学单位,1个实验中心,1个视线文化传播中心。同时学院建有陕西省服装工程技术中心、服装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教师84人,行政人员9人,实验人员10人;教授14人,副教授25人,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职称50人,博士9人(1人在读)。在校本科生3629人,研究生163人。近年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丰硕,学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目前已承担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研究课题142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65篇,并有51篇论文收录三大检索。教师撰写专著与教材68部,其中国家部委规划教材23本,已取得科研成果111项,科研获奖达109项。

学院拥有较全面的教学、实验、学术交流及教学成果展示场所。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学生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大赛,98年至今有百余人获国内外各种大奖,服装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代表国家多次赴香港、新加坡、日本、泰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受到各国领导人的接见和好评,在法国卢浮宫的演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专业设置

服装设计与工程

摄影

美术学(美术教育方向)

美术学(新媒体美术方向)

艺术设计

表演(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

表演(形象设计与策划方向)

动画学

广告学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1980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2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录音艺术七个本科专业。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264人,研究生250余人;教职工78名,其中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及高职技术人员25人,讲师、工程师36人;学院设有包含 22个专业实验室的实验中心,三电实验实训中心、陕西省纺织印染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技术研究所、检测技术研究所。学院教学总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1600多万元。学院所有专业均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并设有控制学科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控制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

电子信息学院科研力量雄厚,每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为企业提供众多科研成果和产品。近三年科研项目经费已超过千万元。曾获国家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专业设置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录音艺术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设有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7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化学工艺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7个二级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现有本科生187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教职工70余人,正副教授32人,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在读博士16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仪器设备齐全,设施完备,化学实验中心为“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五个实验教学平台,仪器设备总值1946万余元,仪器设备总数1775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近30台(套)。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20台(套),总值630余万元,2010年成为陕西省化学品检测中心会员单位。化学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几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项,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各种科研及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专利5项,出版专著教材二十余部。 学院自建校以来,近30年间已为国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4000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一大批学生还考取了重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研率名列学校前列。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硕士生160余名。学生获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奖70余项,其中在全国和陕西省英语、数学建模、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40余项。

专业设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

生物工程

环境科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79年6月,原名为机械工程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学位5人,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导师61人。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521人,硕士研究生65人。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设计(理工和艺术)、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包装工程5个本科专业,并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个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机械基础、材料成型及控制5个系,一个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验中心及两个计算机室。

学院目前的科研方向主要有:新型纺织机械设计、机械动态设计与性能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智能化仪表的设计与研究、流体控制系统与机械控制、工业工程理论及应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专业设置

工业设计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工业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包装工程

艺术工程学院

艺术工程学院开设有艺术设计、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有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动画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在加大建设力度、拓宽专业口径基础上,坚持艺术与工程相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融,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学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还接受国外学生来院留学和兄弟院校教师来院进修。现在校生2000多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创造性地实施艺术类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几年来,这一大型教学改革,效果明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研究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评为省级艺术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大力引导学生创新创作,以国际国内行业竞赛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学生全面参与,几年来,在各类大赛中获金、银、铜奖80多项。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被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称号。

专业设置

艺术设计

动画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技术2个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陕西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是校级重点学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陕西省精品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院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多名学生获国家、省部级竞赛奖,毕业后已成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部创新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计划在内的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篇研究论文被SCI、EI或ISTP检索。

学院下设6个系、1个中心实验室。现有教职工60多名,其中正副教授30余名,博士10余名。石美红教授是陕西省教学名师,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是陕西省教学团队。学院拥有各类PC、服务器、中高端工作站、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先进的网络设备共计1000多台(套),为保证科研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技术学(含数字教育媒体、教育软件工程方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管理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管理工程系。现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7个本科专业。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企业管理学硕士点、会计学硕士点、MBA、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点以及与香港理工大学合办的“国际服装与纺织品(服装营销策划)硕士学位课程”硕士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三个学科门类,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会计学为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还成功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纺织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和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 14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职博士20余名,外聘客座及兼职教授13名,教师中有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高校巾帼建功标兵、校级“教学名师”多名。近三年学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五项,科研到款近三百万元,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

管理学院教学实验设备完善,图书情报中心有中外文藏书2万余册,实验中心面积500多平方米,下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等,拥有与德国SAP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的经管类综合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行政管理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法学系、文学系、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语言实验中心及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主要从事全校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法学、文学及语言学专业课教学与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9人,专任教师9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0人,讲师49人,助教1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人,硕士及在读硕士78人。在校本科生842人,研究生50人。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工作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努力实现人文社科教育的整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文学、法学、语言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资源共享。学院现开设三个本科专业: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言文学,并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科梯队老中青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涌现了一批年轻的骨干。近几年来,获省部级等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分布在《西安工程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外语教学》、《教学与研究》、《人文杂志》等全国核心期刊及重要期刊;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广泛应用于我校及我院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当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全院形成浓郁的学术气氛。

专业设置

法学

汉语言文学

英语

理学院

理学院办学特色明显、学术实力雄厚,已发展成为西安工程大学主要的理科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理学院由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组成,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和微电子学5个本科专业;数学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等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无损检测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全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讲师48人。

理学院一直以基础课教学与基础科学研究一流为发展目标,近五年共获得省、部、校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20余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本科生系列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省、部、厅级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理学院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院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际竞赛二、三等奖3个,国家级及省级奖项30余个。

学院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社会声誉高。主要去向为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电子、信息、金融、等单位。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

专业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统计学

应用物理学(含无损检测技术、光电子技术方向)

微电子学

应用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12月设立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9月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全面负责和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校高职学生近2000人,先后为社会培养了毕业生8700余名。

学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方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方向,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工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专升本”过线率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学生成才的特点,不断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该校成人教育从1987年由原教务处所属的成人教育科开始起步,到1992年成立成人教育处,1994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一直承担着全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和管理职能。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9月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在校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000余人。

近年来,依托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学校“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办学优势和社会影响,我校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格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我院成人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有业余、函授两种学习形式;办学层次有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招生专业有纺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经贸、法学等44个本、专科专业;专业类别有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经管类和法学类等。非学历教育主要有专业进修、短期培训、等级考试证书班、职业资格证书班、考前辅导班等。学院以陕西省省内招生为主,同时兼顾西部和全国其它省(区),在省内外设立了10余个函授站和教学点,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000余人。

学院坚持“紧抓发展主题、坚实办学基础、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立了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积累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成人教育特点,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方向,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学院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继续教育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探索成人高等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中澳国际学院Sino-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中澳国际学院是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西安工程大学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陕政函[2002]207号、陕教外[2002]78号文件)。列入国家统招计划,面向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和山东等省招生。

学院2003年开始招生。招生对象为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大专层次,学制三年。在校学习期间,既可申请参加陕西省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也可申请去澳大利亚攻读学士学位。毕业成绩合格者,同时颁发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高职大专毕业证书和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大专证书。

学院设国际商务(文理兼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理工类)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由中澳双方共同制定,双方共同承担教学工作,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中澳国际学院的办学宗旨是通过中澳双方合作办学,培养外语水平过硬,专业理论水平领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为有志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更优的选择、更佳的机会。

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坐落于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下属7个校区,并设有7个科系,分别是社会科学与艺术系、建筑系、商学系、自然科学系、工程系、进修教育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可提供300多种课程,它是澳大利亚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简称TAFE)领域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该校于1995年8月成为澳大利亚政府首批获准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TAFE成员之一。1995年该校与澳大利亚5所联邦政府大学建立了合作联盟爱恩国际教育集团,现与美国、日本、斯里兰卡、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有教育项目交流与合作。1995年至今,该校已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山东、云南和辽宁等地的高校开展了中澳教育合作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

2002年9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工程大学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举办高等教育,2003年正式招生。

爱恩国际教育集团是由澳大利亚四所国立大学和一所国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的教育集团。成员包括:塔斯马尼亚大学、拉筹伯大学、麦觉里大学、弗林德斯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爱恩国际教育集团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资源为中国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凭课程、学位课程和留学海外的机会。

爱恩国际教育集团在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澳大利亚和中国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上海、北京等十多各省、市的近二十多各高等学府中建立了中澳教育合作项目。集团的宗旨:开展国际性教育合作,充分运用集团各所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国际化人才。

合作院校:

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ofTasmania)

拉筹伯大学(LaTrobeUniversity)

麦觉里大学(又译麦考瑞大学)(MacquarieUniversity)

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University)

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orthernMelbourneInstituteofTAFE)

福州服装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福州服装学院是经福建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由西安工程大学、闽江学院和当地政府联合创办的二级学院。学院实施西安工程大学教学计划,学籍由西安工程大学管理,毕业生统一颁发西安工程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学院立足福建省,辐射周边省市,面向全国为发展方向。培养以高素质复合型的艺术设计和服装人才为目标,坚持工程类学科与艺术类学科相结合、相互渗透,重视基础理论,重视生产实践,高起点、高层次、多规格的办学特色。

学院设在福州市闽江学院工业路校区。闽江学院是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的全日制省属本科大学,由福建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福建省与福州市共建。闽江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融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为一体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等学校。闽江学院工业路校区西临江滨大道,北靠西禅寺,东倚工业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学习和生活配套齐全,教学条件优越。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从2000年开始招生,现设服装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和艺术设计系,分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艺术设计(含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纺织艺术设计和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等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1105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也是服装学院人格力量的载体。学院办学至今始终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学院由以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提供专业师资,同时在福州聘请部分高职称、高水平的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师资队伍。在勤修“内功”的同时,学院注重培养实践活动,极对外拓展,加强横向联系,特别是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均定期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进行师生作品交流展,组织优秀学生代表赴西安总院学习观摩,观摩华南女子学院等兄弟院校毕业生作品展,积极汲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办学质量;在纵向上,加强厂校联系,已与“名师路”时装公司、福州福马集团公司、柒牌集团、顽石服装等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了对外展示的机会与场合,以公开评价的方式反馈,调动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0年学院建立伊始,西安工程大学福州服装学院就将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在秉承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多年服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求既符合服装市场规律,又具有福建本地特色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国内外各种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当中,同学们在学院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有近20多人次入围各类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大赛并多次获奖。其中,2000级陈菟与黄彬(合作)作品《红色星期天》在2004年“真维斯”杯休闲服饰大赛中获得金奖;2001级刘国森同学在2004首届“南海盐步杯”全国内衣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2000级黄彬、陈晓娟两位在2003年“威鹏杯”全国牛仔装设计大赛中分别荣获银奖和优秀奖;在2003“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西部赛区决赛中,2000级黄彬/蒋鑫(合作)童装作品《彩虹地带》获得最佳市场潜力奖、2002级陈秋女装作品《夜牡丹》获得最佳媒体印象奖、2000级张斌/曾蓓斯(合作)男装作品《欲望》获得最佳现场印象奖、2000级陈栩男装作品《红、黑、白》获得最佳媒体印象奖。2001级蓝惠卿、赖兴文在2004“真皮标志杯”中国时尚皮革裘皮设计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03全国服装类高等院校排名中该院名列第八。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333号

体育部

西安工程大学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精神。坚持“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教学管理,稳定体育教学秩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前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作风朴实和积极进取的应用型人才。

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成立于2001年,现有教师30人。体育部秉承学校“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牢记“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群体竞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学校体育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体育工作环境,构建绿色体育教学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

体育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体育活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身体健康知识为载体,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善心理、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寓思想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和社会适应的教育,于体育课程教育之中。采用学生“三自主”选课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共开设6大类19个项目供学生选修。并根据我校女生多和艺术类学生多的特点,加强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等操舞类课程,塑造学生健康优雅的身体形态;开设武术、散打、摔跤等搏击课程,提高学生的防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开设“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学校体育、运动环境、身心健康相统一的绿色学校体育模式。

体育部十分重视体育科研工作。近三年来,参加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子课题3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课题1项;陕西省哲学社科课题1项;陕西省体育局课题1项;横向课题1项;校管课题19项,共有各类课题28项。获得陕西省体育局课题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正式出版教材7部;发表论文112篇,其中核心期刊52篇。体育科研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学,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体育科研促进了体育专业建设,促进了群体竞赛活动的开展。

体育部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把此项工作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认真实施。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体育部加强群体竞赛工作。学校组建了各运动项目的代表队,也组建了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健美操俱乐部等11个体育单项协会和俱乐部,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竞技成绩名列陕西省同类高校前列。2005年野外生存代表队获得全国“户外运动挑战赛”、全国“登山极限挑战赛”第三名;2004年获陕西省高校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双第三名、男子团体第五名。2006年获陕西省大学生定向运动比赛团体总分第四名、女子团体第四名。

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部

领导

研究生部主任:

万 明,男,生于1963年9月,湖北荆门人 ,教授

研究生部副主任:徐 军,女,生于1969年,教授;李伟,男,副教授

概况

学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从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现有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非全日制)培养类别2个,其中工程硕士培养及授权领域7个,高校教师培养及授权专业6个;中外联合办学硕士点1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拥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还与国外多所著名高校合作互派留学研究生,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现拥有一支以全国著名的纺织材料专家、我校教授姚穆院士为领军人物的实力雄厚的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300余人。一批有建树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受聘为我校研究生导师和客座教授,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导师们在科研上积极创新,教学上严谨扎实,研究生培养上细致认真,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十五”以来,学校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3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43余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20余篇。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实施了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进行了在校研究生进行科研成果的奖励,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以科教服务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建有绍兴、厦门、东莞、惠州等研究生创新活动基地。学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佳绩。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条件的建设。近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研究生培养基地、创新基地、研究基地(研究生工作室)、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为主的“五大基地”建设工作,拥有设备先进、仪器一流的院士基地,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拥有以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山东如意、广东溢达等为龙头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体,这些条件为研究生的培养,保证质量,出好成绩提供了的坚实的基础。

管理机构

党群系统

党委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纪委、监察处

工会

团委

行政机构

校长办公室

人事处

学科建设办公室

科技处

教务处

研究生部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审计处

财务处

学生部(处)

招生就业工作处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本科评估办公室

后勤管理处

发展规划处

直属单位

临潼校区管委会

图书馆

校医院

产业发展集团

后勤发展集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