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自体 |
释义 | 简介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的基本概念。指他自己臆想的一种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又译为“自在之物”、“物自身”。 康德把它作为现象基础,认为人的感性认识是由于外物的影响作用才产生的。人们只能认识外物作用于感官时所产生的现象(表象)。人们承认了现象的存在,也就必然承认作为现象基础的物自体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物自体是感觉的基础。 但是,人不可能超越感官去认识物自体,物自体对人来说,永远不可知。所以,物自体又是人们认识的最后界限。在康德看来,由于外物对感官的作用,人们承认外界物自体的存在;同样理由,由于内部情况,人们也必然承认主体自身(灵魂)的存在,由此类推,人们也必然承认作为一切现象总和之根据的最高存在体(上帝)的存在。因此,康德把物自体又看作是自由意志、灵魂和上帝这些本体性的东西。它们虽然不是认识对象,但却是道德实践的依据。 康德把现象和物自体割裂,使认识停留在现象的此岸,把彼岸的本体界留给信仰,突出地表现出调和科学与宗教的性质。物自体概念和康德哲学本身一样,历来受到左右两个方面来的批判。 唯物性康德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物自体”是“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物自体的概念指代的是世界的本源或本质,这反映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因此列宁说“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的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 神秘性但是康德的物自体与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差别还是非常大的,物自体只是一种茫茫的神秘抽象,是不可被认知,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反映、复制的。不可知性,使这个康德理论中的物自体概念与人的感官认识之间出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是远在彼岸的,属于信仰的。 康德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这一方面,他既脱离了唯心主义,又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为宗教留下了底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