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主义 |
释义 | 物主义是自2003年底物主义的同仁们发起的一个集文字、视觉、声音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艺术团体。 主要成员有:苏非舒、张万新、徐淳刚、陈让、上下卡卡、初九、乌蒙、何三坡、刘按、徐纬、曹臻一、李微木、蔡卫东、叫兽、仁兄、黎幺、横、蓝石禾、花子、JK、阿尔、杜撰、杨黎等。 物主义的基本情况介绍物主义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你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运动,它涉及到生活与艺术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物主义提倡的应该是从文学艺术中退出,退回到与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去,由物及物。因为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这个,然而现在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物主义就是要回到文学艺术这一本源上重新出发,重新回到思考人与物的关系上来。 因此、物主义主张通过删减附加意义和稀释、淡化情绪为主要手段来呈现而抵达物自身的“物说”,让物和人居于平等的地位;主张借助有着自新能力的艺术形式而使物在不同的人那里自新出不同的世界,从而抵达体验上的无限。 2004年年初,“物主义”正式成立,同时物主义论坛、网站开通。同年8月第一本物主义刊物出版,在猜火车酒吧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反响极大。10月,完成了北京环线的“@车艺术运动”的二环诗歌。11月,物主义部分成员搬到宋庄镇喇嘛庄村,物主义公社成立,同时也是物主义后来发展的一个基地。 2005年年初,各大诗刊开始选入物主义诗歌作品,特别是《诗歌月刊》和《诗选刊》都组发了物主义诗歌的专题,华语界最大的诗歌平台“诗生活网”也为物主义做了一个专题。《北京青年周刊》也组发了部分物主义成员的诗歌作品。河南第四大报纸《河南商报》也为物主义作了一个专访。其他报刊杂志也陆续推出物主义的专题及其他相关文字介绍。物主义作为一个艺术流派首先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大家的认同。部分评论家也开始关注物主义的发展。同年8月,物主义刊物第二期出版,得到很多同仁的热烈反映,并写文章支持。10月,物主义成员在798艺术工厂搞了一个新书发布暨物主义诗歌朗诵会;12月,物主义成员参与了一个废墟艺术活动的诗歌部分。物主义在艺术方面已经影响了很多艺术同仁,也成为大家口头谈论的一个话题。就中国来说,物主义也是第一个把文字、视觉以及声音集合到一起的艺术流派 发刊词/由物及物或诗的终结/苏非舒 提倡由物及物,是对在日常生活中与物有效交往这一事实的强调。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广泛地使用物;同样对物的规划、研究、制造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关于物的知识、理论等等资讯也空前发达。 然而,当我们在规划、研究、制造物时,我们始终是在计算某种给定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出于精确,我们来考虑物,我们预先就估算到一定的结果。 我们总是逐渐注意到物的各种特征的,比如:色彩、形状,以及它的材料等等。我们对物的态度是所谓的客观化的科学态度。 我们让物最基本的意指,周围性、世界性的东西,经历、体验性的内容消逝了。让一个物一直脱到一丝不挂,直到成为对象为止。 这样,它权衡的是物的进一步的新的可能性,以及物的前途更为远大,同时更为廉价的多种可能性。这种权衡使人不停地投机。 这种态度,不管它有多大用处,也不管它是否属于自然的世界态度,它们都是与生活相背的,是脱离生活的。 因为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是这样与物交往的。我们必须不去谈论什么感性行为,我们也必须抛弃所有既定的知识、理论。 我们必须在与物交往的同时,将注意力对准这种交往,伴随这种交往。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正确看待世界,以及对待生活。 语言自发生开始,便是与物交往最有效的工具。然而,日常语言由于其本身的多义性、歧义性,以及数千年来被人不断地乱用、误用,产生了许多假话、大话、空话,这些话阻碍了与物的有效交往。 因此,在与物的有效交往中,语言必须是工具的。并且必须是顺手的,顺手到人们必须无视它的存在。顺手的语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直接、简单、具体、准确。 诗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因此,诗不是物,诗是物的不可能。所以,也不可能有诗的问题。 2004-7-9 物体十条/苏非舒第一条:我们不是在练习如何使用物体,而是在练习如何不使用物体。 第二条:物体应当以如下的方式来发生作用: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他必须超越它。它对我们来说,只是个顺手的工具。 第三条:必须以减法的方式去使用物体。 第四条:有必要把被人们一直忽略的,与物体息息相关的声音、重量、气味重新提出。 第五条:物体是简单的。 第六条:不可形容。去掉形容词,因为它限制人们直接去感受物体。 第七条:不可理解。当人们说他已经理解一个物体,也就是说这个物体它不再重要,已经不在人们去理解的范围之内。这样,这一物体就会被人们视而不见。 第八条:不可想象。物体本身的多样性是物体原本的样子,而不应该是想象的结果。 第九条:在物体中清除“我”,也就是说要取消全部心理活动。 第十条:关于物体的问题,留给物体去回答。 注:物主义的作品,简称物体。 物体验/苏非舒对物的体验是对与物相处这一关系的一种准备。 ——题记 比如,我们看一个杯子,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个杯子的色彩、形状以及它的材料等。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杯子。在我们的起初感觉中并没有人们所说的其他联系:我们并不是先看到透明的圆柱体,然后进一步扩展,看到它是玻璃做的,然后才看到这个杯子,好像我们给这个杯子贴上标签似的,所有这些都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解释,是对体验中的直接的看的歪曲。我们是一下子看到这个杯子。但也并不是只是看到它。我们看到它在一张桌子上。它旁边放着一本书。我们在位置中、在光线下、在背景后看到这个杯子。在看到这个杯子的体验中,它是以一种直接来自日常生活的东西出来在我们面前的。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并不是某种带有意义特征的事物。有意义的东西是作为最基本的东西,直接给予我们的,对其事物性特征进行把握的思想并没对它产生任何影响。 我们通常是根据这种方式来思考的:当我们遇到某种东西、某个对象,在这个对象上我们的自我逐渐注意它的几种特征。物体验则指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这样与物交往的。我们必须尝试不去谈论感性行为,我们也不要去借助流行的什么理论。我们必须在实施物体验的同时,将注意力对准这种体验,伴随这种体验。这样我们才可以达到物所要我们所到达的地方,于是,我们便能获得清楚的印象:我们已经离开这个地方。 物体验,它标示的是事实上真正进行的感知活动,它是和各种理论观点对立的,相脱离的。物体验,就是说,我们体验着物的意指,它的功能,它在空间、时间中的地位,它的光亮,它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那一小段历史。 我们完全深入到这种体验经历中去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因为,我们想清楚地意识到,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一物,我们是如何接近它的。这种亲临的过程总是一种经历。我们就是要把这种经历搞清楚。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物的态度是所谓的客观化的科学态度。我们让基本的意指、周围性、世界性的东西,经历体验性的内容消逝了,让一个物一直脱到一丝不挂,直到成为对象为止。这种态度,不管它有多大用处,也不管它是否属于自然的世界态度,它们都是背离生活的,是脱离生活的。 这种对物的体验并不是对物的本质进行探索,而是表明对物的关注方式的转变的可能性。这里涉及的是一种方法,它不允许任何其他理论方法介入。如在我们未把它当作反思对象之前它所给出的样子对物加以把握。 通过这种关注,直接把握物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情况。同时是为了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理论性的态度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物体验,它并不是让我们以获得某种体验性处境的具体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寻求某种生活的好感。它与达到成功的生活为目的的纯粹知识完全无关。 与物有效地交往/苏非舒 在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人与物交往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在根本上也是服务于这一交往过程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与物有效地交往呢? 当我们这样去考虑的时候,不要急于想得到一个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一旦有了一个答案之后,我们就会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它就不再重要,已经不在我们去理解的范围,这样,这个问题就会被我们悬空,被我们置之度外。 让我们忽视答案,而是回到问题,这样,问题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有效地交往”就会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提醒,而这种提醒时常伴随着我们,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醒和练习。 在练习中,我们掌握对物的使用,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与物交往的方式。这说的是,我们所有的行动和交往的方式直接指向物所要求的东西。但在练习中,我们不只是学某种技能,在所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同时认识了物。 这样一来,我们便会更为贴近地走向物。而且,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这种交往,我们就会非常严肃地对待它。于是,这种提醒就是对待和达到我们如何与物有效交往的最适当的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正确地去看待世界,以及对待生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