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我同化 |
释义 | 物我同化是情景交融的重要秘密。物我同化是指既将景物化为作者,又将作者化为景物;在分不清何为景物何为作者之际,创造出来的景物形象便是情景交融的画面。 具体表现在《齐物论》一开始先讲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个讲外在的境界,一个讲内在的境界,外在的境界往往容易而内在的境界更难,而讲内外两种境界融合在一起的即是在《大宗师》里面谈到的坐忘,在《达生》中出现的呆若木鸡。只有用清净心观自我,才能从地籁和人籁中听到天籁之音。声音本身没有变,但是自我的心境不一样了,地籁也可变成天籁之音。外和内,我和你,人和物,是和非,彼和此,太关注自我必定陷入到非是即非,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中。是和非有明确的界限吗?是和非没有明确的界限吗? 各类差别1. 是非无差别 是否之所以难以辨析,其原因往往在于缺乏客观的判断条件,任何人来判别都会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而丧失了客观性。在《齐物论》里面先举了一个经典的关于甲乙双方辩论请谁来裁判的例子,来说明客观判断标准的困难性。后面又继续说明为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往往对事物判断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所以举例来说明,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2.物物无差别 物论纷争,是非滋扰,根本上是基于人对不同的物那种利用、打量的态度或眼光。所以齐物论背后的问题是齐万物。齐万物不是做齐,而是“看齐”。即不要把它们看作不同的东西,而是看作一“物”即够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在说明物物无差别即是说明物物间的各种属性本无查,不分彼此,不分是非,或者是彼此本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没有绝对的非此即彼。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感觉对应佛学里面的万物皆是因缘合和而成,本身无自性,本身无差别。 3. 物我无差别 我是什么?佛里面四法印讲诸法无我,我是无自性的,也是因缘合和而成的。有是非,彼此,内外的太多二元对立其原因扔是太执着于自我的想法,无法以清静心内观自己。《齐物论》中的“无我”,同《逍遥游》中的“无己”、《人间世》中的“心斋”、以及《大宗师》中的“坐忘”,所要揭示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即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仅仅是外在形体,更重要的是心境的空无。世界是无常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自然,到达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即《道德经》里面所谈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心叫想,无心叫照。无心不是真无心,而是生无我清静心。是风动还是幡动?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否还有无无?庄生梦蝶,究竟是庄生化蝶,还是蝶化庄子,还是一种忘乎物,忘乎天,忘乎己的物我同化的境界。 4.物我同化, 天人合一——艺术创作情景互动(交融)的主题:1、领略情景互动的常见手法。2、筛选归纳课文重要信息。[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课:展示两幅山水画,导出课题。明确筛选信息的要求。二、播映《英雄》片段,归纳情景互动第一境界:凡人境界2、鉴赏〈〈枫桥夜泊〉〉、〈〈卜算子咏梅〉〉〈〈天净沙秋思〉〉归纳第二境界:文人境界3、播映〈〈庄周梦蝶〉〉片段归纳第三境界:哲人境界小结:物我同化,天人合一是艺术创作情景互动(交融)的主题。创作境界:触景生情/情由景生(凡人境界)景随情迁(文人境界)物我同化,天人合一(哲人境界)写景抒情三种途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分析〈〈蒲公英〉〉,1、比较归纳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特点明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