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外桃源 |
释义 | “物外桃源”是郭沫若先生对整个武汉大学的一种概括与形容。 郭沫若从一九三八年四月底到八月底,在风光绮丽的武汉大学生活和战斗了好几个月。 当时虽然还是抗战初期,但武汉早已成为全国“抗战的心脏”了。那时,郭沫若肩上已经担负着领导全国抗战宣传工作重任。在他当上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之后不久,要在他的管辖下,新设一个对敌宣传处,即第七处,处长就请武汉大学范寿康教授担任。 抗日期间,郭沫若初到武汉之时,住在汉口的太和街。武汉成为中国抗战司令部之后,武汉大学在四月间西迁到四川郭沫若的家乡乐山县城去了。剩下的珞珈山武汉大学校舍,便成为军委军官训练团的团部,较大的几座教员宿舍也成了训练的官邸。因为第七处处长范寿康原是武汉大学教授的关系,由于他的斡旋,使负责全面抗战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很幸运地把张有桐教授的住房顶下来居住了。这住房背山面湖,一共三层,下层有用人室和厨房,上层两层都有客厅、书房、卧室、浴室,还有可以眺望湖光山色的阳台。再下一个坡,可以到东湖游泳,再上一个坡,可以到达珞珈山的山顶。 提起珞珈山,在抗日战争回忆录《洪波曲》中,郭沫若写到《生活面面·物外桃源》时说:“大约在前一定有什么诗人在这儿流连过吧,山名‘珞珈’不就可以想见了吗?”他的猜想完全符合实际。“珞珈山”原名“落驾山”,是经曾在武汉大学执教的诗人闻一多改定的。 郭沫若和于立群,是在四月底由汉口太和街搬到珞珈山武汉大学居住的。陆续搬到珞珈山居住的,还有周恩来和邓颖超。对此,郭沫若回忆说:“周公和邓大姐也住到靠近山顶的一栋,在我们的直上一层,上去的路正打从我们的书房窗下去过。有这样的湖水,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居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当年的郭沫若,对于整个武汉大学校园先是概括地称之为“物外桃源”,然后作了如下具体描绘和极口赞叹: 宏敞的校舍在珞珈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树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淼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又还有浴场的设备。离城不远,坐汽车只消二十分钟左右。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