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流基础数据 |
释义 | 物流基础数据是指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物流基础数据是物流规划、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前提.只有依靠准确的第一手基础物流数据.物流参与方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用何种物流客体编码方式与数据采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流数据采集的质量。物流公共实时基础数据平台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分析平台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物流公共实时基础数据平台的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平台的目标、作用、基本功能、数据种类、系统结构和关键子系统,以满足现有物流活动参与各方对信息共享的需求。 特点1、类型繁多,来源复杂 物流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类型繁多的物流信息。仅本系统内部各个环节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而且由于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销售系统、消费系统等密切相关 各种物流信息的来源、发生处理地点和扩散范围各不相同 使得物流信息的采集、分类、统计、分析的难度加大。 2、信息量大 现代物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多额度小数量配送、库存和运输的特点,使得物流信息量大增,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3、更新速度快 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物流信息动态性特别强,信息价值的衰减速度很快,由此产生的大量新信息不断更新原有的数据库。因此现代物流信息处理更加强调物流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信息加工处理的快速。 意义为物流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源。主要的功能包括物流计划、报关报检、仓储管理、动输调度、网络配送优化,电子贸易、简单加工及业务集成等管理功能。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包括物流网上自由市场和业务委托订单受理两部份电子商务业务,支持各种电子单证流转,主要的功能包括产品展示、企业展示、供求信息、商务洽谈、交易撮合、询价报价、订单委托等商务应用,通过该系统实施提高保税区空闲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加工贸易、物流企业的商机,降低物流商务成本,加快商业信息流转。物流结算支付系统:包括应收应付、物流费用结算和网上电子支付功能,提高物流资金回收率和安全,加快资金流转。物流分析系统:支持物流企业、政府机构的决策,包括数据查询统计和仿真智能分析。 数据采集及终端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或PACKAGE):支撑以上功能应用的便捷性终端、包括RF、BARCODE等仓储库存读取设备、GPS货物跟踪终端、手机、PDA信息发送终端、支付终端等;攀婶客户2客户福田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经过2年多的实施运用,使得通关速度加快,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率:操作简易,信息录八量少,减少企业操作成本;物流增值服务能力提升.增加了物流利润;加强行业“多赢”合作,提高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实现福保物流园区与东部港口业务的联合:提升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使之物流跟踪和电子商务更有意义。 主要方法物流基础数据采集技术涉及到物流客体编码和数据采集两个环节。目前,主要的物流基础数据采集技术有以下几种: 1、手工输入 手工输入法是利用人工输入物流单证的传统方法。材质采用传统的纸面形式,此法最大优点是灵活,最大缺点是速度慢错误率高,可靠性差。 2、条码条码技术涉及到编码与识读两个环节 编码是用条空表示0的方式将既定信息直接转变成计算机语言;识读是通过条空反射率的不同,将光信号转换电信号.实现信息还原。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化识别,最大优点是快捷,错误率低,可靠性高,性价比高。但易受到污损,必须光学可视识读、适应性差。 3、磁卡 磁卡是一种磁记录介质卡片 它由高强度、耐高温的塑料或纸质涂覆塑料制成。磁卡上的磁条是一层薄薄的定向排列的铁性氧化粒子组成的材料,用树脂粘合在一起,并粘在非磁性基片上。磁卡数据可读写,但是随着磁卡应用的不断扩大,磁卡技术特别是其安全技术已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同时,磁卡本身结构简单、磁条暴露在外、存储容量小、缺乏内部安全保密措施,容易被非法破译。 4、射频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adio F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系统由信息载体、信息获取装置组成。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标签和读写器。射频标签是装载识别信息的载体,射频读写器是获取信息的装置。射频标签与射频读写器之间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数据交换,从而达到识别目的。 5、EPC系统 EPC系统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赋予每个实体对象一个全球唯一的数字代码 通过 寻址一信息查询机制”而形成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络系统。EPC系统为每一个单品提供全世界唯一的代码,借助射频识别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RFID从传统的闭环应用的非物流领域引入物流等开放性物品流通领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存在问题1、物流客体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逻辑位置或状态表达存在二义性,无法根除自然语言天然地具有二义性,极易引发歧义。不能作为计算机语言,人们于是借助代码的形式表示物流客体在计算机中的逻辑位置或属性状态。但在企业物流实践中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系统处于分散开发的状态.各企业在编制代码的时候也没有可参考的公共标准.不同物流信息系统对同一物流客体的代码也不同.差之亳厘谬之千里,物流客体的逻辑位置或属性状态一旦不能被精准、唯一表达出来 自然无法准确界定物流客体所承载的物流基础信息.更妄谈物流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二义性不仅在单个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中存在.在多个物流信息系统中也存在。 2、基础物流信息采集手段落后 尚未实现自动化 中国企业基础物流信息采集的技术实现手段差异很大。手工输入、条码、磁卡、射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条码在一些跨国物流公司使用居多,应用水平和效果也较高.如UPS 联邦快递,DHL等等,国内企业则较少使用j射频技术则以封闭系统应用为主,如公交乘车卡、门禁系统、危险品管理等 对物流客体的编码也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总体上,国内不少企业绝大多数的物流单证仍然采用手工输入方式,严重依赖纸面,没有实现电子化和自动化。即使采用了电子化的部分信息,也主要靠人工录入。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范围内正式注册使用条码的企业只有十四万家.应用范围也仅局限于零售结算 用于物流则非常少。 3、物流基础数据标准不统一,准确性差 垃圾数据泛滥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自发状态导致的不良结果之一就是没有对处于基础位置的数据环境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数据的组织管理技术.致使物流信息数据标准化严重滞后于物流建设本身,造成系统数据结构混乱.致使垃圾数据在物流供应链中泛滥.出现了“Garbage ingarbage out”这样的问题。“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物流信息化过程中,数据不准确.数据质量不高往往是信息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性原因。 4、在物流中常用的各种数据格式和物品编码也不统一 各地、各行业甚至各企业自成体系,难以在信息系统中共享.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由于物流客体编码、物流数据格式、物流数据采集技术不统一而导致物流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准确性差且不能共享和交换这一现象在物流行业普遍存在。即便采用同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比如条码.也会因为码制不统一,或者系统底层的物品编码标准的不统一。数据传输方式不统一而导致数据采集与共享难以进行。所有这些,严重阻碍着不同层次的物流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