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爱氏角龙
释义

简介

野牛龙(学名Einiosaurus)是角龙科下的中型恐龙,属于角龙亚科,其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发现,年代为上白垩纪,约为7,500万年前。属名是阿尔冈昆语“野牛”与古希腊文“蜥蜴”的意思,而种小名则是拉丁文及古希腊文“向前弯的角”的意思。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爱氏角龙/野牛龙 拉丁学名:Einiosaurus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鸟臀目 Ornithischia
头饰龙类 Marginocephalia 下目:角龙下目 Ceratopsia

科:角龙科 Ceratopsidae 亚科:尖角龙亚科 Centrosaurinae

族:厚鼻龙族 Pachyrhinosaurini 属:野牛龙属 Einiosaurus

种:前弯角野牛龙种 E. procurvicornis
Sampson, 1995 (模式种) 生存时间:白垩纪

灭绝时间:白垩纪晚期 分布:北美洲和亚洲

食性:植食 发现时间:1985年

发现地点:蒙大拿州 发现者:杰克·霍纳

命名时间:1995年  命名者:史考特·山普森

发现及命名

野牛龙的化石只有在美国蒙大拿州被发现,所有已知的化石现都存放在蒙大拿州落矶山博物馆。目前已发现最少有15头不同年龄的野牛龙化石,包含三个头颅骨,以及发现于两个低密度尸骨层的上百件骨头。这些化石都是由杰克·霍纳(Jack Horner)于1985年发现,并由落矶山博物馆的挖掘队伍在之后4年间陆续挖出。这些尸骨层原先被认为包括了戟龙的新种化石。

野牛龙是于1995年由史考特·山普森(Scott D. Sampson)正式描述及命名,他也把相同尸骨层的其他化石命名为河神龙。

古生物学特征

野牛龙是草食性恐龙,身长估计可达6米长。野牛龙通常被描绘成有一个低矮、大幅向前弯的鼻角,就像一个开瓶器,不过这个角可能只在成体中才有。野牛龙与有明显额角的角龙科(如三角龙)不同,它的额角是低、圆形的。在较小型的头盾顶端有一对大的尖角伸向背部。

野牛龙及其他的尖角龙亚科(如厚鼻龙及尖角龙)都是群居的动物,就像现今的美洲野牛或角马。相反地,开角龙亚科(如三角龙及牛角龙)通常被发现的是单独的化石,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独居的动物,不过有足迹化石推翻这种假说[3]。就像其他的角龙科,它有复杂的齿系可以咬碎最粗糙的植物。

野牛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中晚期,约7500万到7000万年前。同期的恐龙包括:基础鸟脚下目的奔山龙、鸭嘴龙科的亚冠龙、慈母龙及原栉龙、甲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及包头龙、暴龙科的惧龙,以及小型的兽脚亚目斑比盗龙、纤手龙及伤齿龙,反鸟亚纲的鸟龙鸟,及角龙科的短角龙及河神龙。野牛龙生活于温暖及半干燥的的季节性环境。其他与野牛龙一同发现的化石包括有双壳纲及腹足纲,野牛龙的骨头被认为是埋在浅湖之中。

种系发生学

野牛龙在尖角龙亚科中的种系发生学位置有些争议,这是由于野牛龙头颅骨有几个过渡性的特征,它们的最近亲应为尖角龙及戟龙,或是河神龙及厚鼻龙。后来有假说指出野牛龙是厚鼻龙族演化过程中的最早期物种,其后为河神龙及厚鼻龙,鼻角逐渐演化成圆形隆起,而头盾亦发展得更为复杂[4]。不论哪一个假说是正确的,野牛龙似乎是在尖角龙亚科演化的中间位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