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伍荣林 |
释义 | 伍荣林,空气动力学家、我国风洞工程的奠基者之一。1936年他主持建造了国内第一座1.2米回路式低速风洞。抗日战争期间,在他领导下,建成了2.1米×1.5米低速风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负责设计、建造或作为顾问参与了国内多个风洞的建设。60年代后,他致力于研究空气动力学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在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荷载和风振特性、高层建筑群的风环境、各类工业和民用设备、一般运动物体的空气动力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70年代末,他作为顾问和主要设计者,建成我国第一座大气边界层风洞。 简历1908年11月11日,出生于祖籍广东台山县,自幼侨 居美国。1930-193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先后获航空工程学士、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35-1940年,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0-1949年,任中央航空研究院研究员、气动组组长兼风洞馆馆长。 1949年,任广州民航队工程师、工程部助理。 1949-1950年,任广州市军管会航空处一级工程师。 1950-1951年,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作战处一级工程师。 1951-1952年,任华北大学工学院教授。 1952-1986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教授。 1986年11月,离休。 大事记人生经历1955年,负责设计和建造北航1.5米开路风洞(D4风洞)。 1958年在这个风洞中完成了北航自行设计制造的北京1号旅客机的全 部风洞试验。1956年,作为顾问和主要设计者,设计和参与建造了中央气象局0.8米串联双试验段(前后两个不同尺寸的试验段光滑串接在一起)仪器校准风洞。这种串联双试验段风洞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国外也很少见,为伍荣林大胆采用。这个风洞的流场性能相当好,直到现在仍然是气象局系统校准仪器的主力风洞。 1956年,作为顾问和主要设计者,设计和参与建造了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1.5米回路风洞。 1958年,根据当时6院7所(今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发展中心的前身)的委托,设计和建造4米×3米风洞的1/5模型风洞,即北航D5风洞,试验段0.8米×0.6米。 如今,以此为蓝本的气动中心的4米×3米风洞已成为全国公认气流品质最好、承担年试验量最大的生产型主力风洞。 1957-1959年,作为顾问和主要设计者,设计和参与建造了北京大学2.25米直径开口回路风洞。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低速风洞。 60年代,在上述4米×3米风洞建成之前,这个风洞曾被航空部借用作为国内飞机型号试验用的主力风洞之一。 1970年,作为顾问,参与主持了三机部520厂2.5米回路开口风洞的设计。该风洞主要用于测试降落伞和其他阻力伞的性能。 1974年,作为顾问,参与主持了三机部605所冰风洞的设计。 1978-1979年,作为顾问和主要设计者,设计和参与建造了广东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闭口回路串联双试验段大气边界层风洞(其试验段气流从底面向上速度逐渐增加,模拟地面大气中的空气流动),试验段口径分别为2米×3米和1.2米×1.8米,这是国内第一座用于高层建筑或桥梁模型试验的工业风洞,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1986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解放前伍荣林,生于1908年11月11日,祖籍广东省台山县,自幼侨居美国。 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在纽约唐人街的亲友帮助下,1921年进小学,1926年进中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品学兼优。中学时代就受过一些工艺(如木工、钳工、车工等)训练,为以后从事实验室工作和开创风洞工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30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学金,进入美国最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1935年毕业,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当时,为了发展航空事业和抗日救国,打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展航空的蛮横阻挠,中央大学特以“机械特别班”名义,招收国内各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培养航空工程的高级人才,并特邀年仅28岁的伍荣林任教授,伍荣林慨然允诺。他从小在美国受教育,孤身一人回国,遇到很多困难,如不熟悉中文,讲普通话有困难等,上课只能用英语讲授。但他为了抗日,别无他顾。在积极参与中央大学创建航空工程教育的过程中,他不仅承担大量教学和研究任务,还直接主持建造了国内第一座1.2米回路式低速风洞,开创了我国风洞建设的先河。 解放后回国以后,伍荣林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堕落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抗战胜利后,他逐渐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中共广州地下党也十分重视这位从美国回国的爱国科学家,全力争取他站到人民一边。1948年末,航空研究院准备撤台。在地下党的引导下,他毅然决定不随国民党去台湾而留在大陆。为了迷惑对方、摆脱国民党的控制,他把个人行李全部托往台湾,自己以探亲为名,只身一人回到广州。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并通过他本人在美国的旧关系,进入了中美合办的广州民航队(由美国人陈纳德的“飞虎队”改组而成),任工程师、工程部助理。利用他的合法职务,为我党提供国民党的空运情报,配合机场地下党组织拖延、阻挠和破坏国民党的撤退行动,为人民保住各类设备财产,迎接解放。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党组织安排伍荣林参加广州军管会的工作,任航空处工程师。负责接收航空器材;联络滞留在香港的航空界故旧,动员他们早日回归祖国。人民空军创建后,他调入中南军区空军司令部,任作战处一级工程师。在中南军区空军首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筹建作战指挥系统和机务保障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教育生涯在中央大学的几年中,伍荣林培养了一批中国最早的航空和空气动力学人才。其中很多人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科学家或飞机设计师。值得提及的是,虽然这些学生大多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有的已经作古,但60年来,他们与伍先生之间的师生感情和友谊愈久弥笃、交往从 未间断,每逢年节或聚会,他们都要去伍先生家中或以各种方式表示问候。之所以如此,离不开伍先生对他们的培育之恩和他们对伍先生高尚人品的深深敬仰。1937年抗战爆发,伍荣林随中央大学转战至大后方的重庆。1940 年后,参与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中央航空研究院)的创建工作,并任航空研究所研究员,气动组组长兼风洞馆馆长。在大后方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他主持设计并带领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人,建成2.1米×1.5米开闭口两用低速风洞,完成了性能校测,并开始进行空气动力试验和研究。后又设计了3.75米回路风洞。除建造风洞外,他还直接参加了飞行器研制的工作,参与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研教1、研教2教练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主持了一系列空气动力试验,并根据试验实践进行了研究。使处在萌芽时期的我国风洞设备和试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工作开始。国家已进入全面建设的新时期。极需像他这样的资深科学家投入文教事业,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他在调往东北空军途中,经组织批准,留在北京,任华北大学工学院教授,后又调入刚刚组建的北京航空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为北航的创业者之一、建校的第一批教授,担任北航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兼风洞馆馆长。从此,伍荣林就把他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扑在新中国的航空教育上,为我国空气动力学的教学、研究和风洞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伍荣林为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编撰了一系列教材,并不断探索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航空工程与空气动力学人才。除此之外,他还直接主持和参与了我国许多座风洞的规划、设计、建造和性能校测及性能改进工作。 学术成就伍荣林主持设计和参与建造的这些风洞大都是当时国内首创的。同时,他还参与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许多风洞的方案制定、气动力设计与性能校测工作,并先后为多座风洞研究解决了影响其正常使用的气动力问题。他在这些风洞的设计研制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开拓性的,为以后建设规模更大、性能更高、技术更加先进的风洞起到了探索和铺路的作用。伍荣林以他辛勤耕耘的艰苦劳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作风和高效率的工作成果为中国风洞工程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空气动力学示意图 伍荣林有着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很早就预见到工业空气动力学和风工程技术发展的前景。他在50年代后期就提出,风洞仅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是远远不够的,以后风洞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都会有广泛的应用。他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空气动力学发展趋势,以相当大的精力致力于研究和开拓空气动力学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及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他亲手实践,在国内最早开始用风洞进行应用性工业试验研究,在风洞中模拟大气边界层,试验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荷载和风振特性,研究高层建筑群的风环境,研究各类工业和民用设备、运动物体,如汽车、火车、桥梁、体育运动器材及其他物体的空气动力特性等,并为高层建筑及其他建筑和高耸结构承受风荷载能力设计规范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我国工业空气动力学和风工程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由于伍荣林在风洞工程方面的成就和造诣,他经常需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各单位的来访者。在北航风洞馆的小小接待室里或在他的家里,经常能看到他端着烟斗,安详地坐在沙发上,专心地倾听客人的叙述,然后耐心而细致地进行讨论和教诲,毫无倦意,直到对方理解并满意而去。他这种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作风,深深得到国内学术界和其他人士的好评。 理论实践伍荣林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总结和整理了大量风洞实验数据,参与制定了各种风洞实验的规范。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并著有《风洞设计》、《风扇设计》、《风洞设计原理》、《超声速风洞原理》、《实验空气动力学》等专著和教材。为我国风洞设计和空气动力学试验提供了许多重要文献和资料。 伍荣林为中国风洞工程的发展奋斗了一辈子,被公认为中国风洞工程的奠基者,或“中国风洞之父”。对于他的巨大成果,伍荣林一向处之泰然,他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地工作。他的工作动力,他对风洞技术孜孜不断的追求,来源于他对国家、对科学、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历史的发展不会总是笔直的。像很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就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累及妻子儿女。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放弃国外友人提供的优厚条件,全身心地投入航空事业、空气动力学学科建设和他从事一生的风洞研究。他热爱祖国,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拥护改革开放,拥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给予他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荣誉,这是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的莫大奖励。1989年,伍荣林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回到阔别半个世纪多的母校,参加纪念毕业55周年的活动,受到隆重欢迎。母校举行盛大的报告会,表彰这一届同学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他高举着代表中国的“万里长城”织锦,自豪地与当年的同学站在一起,介绍自己的工作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与风工程的发展。 为了促进空气动力学学术的发展,伍荣林与很多其他老一辈空气动力学家一起共同倡导,成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并被推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兼工业空气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推动空气动力学,尤其是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6年,伍荣林光荣退出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国家给予他离休的待遇。但他仍然非常关心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北航的发展,关心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学科建设。 主要著述主要著述:有《风洞设计》、《风洞设计原理》、《风洞原理》、《超音速风洞原理》、《低速风洞实验》、《实验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实验》等专著和教材,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