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伍汉文 |
释义 | 生平简介伍汉文,男 ,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0年毕业于原湖南医学院并留院工作至今。从事内科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50余年。 熟悉内科心血管、呼吸、肾脏、消化、血液、风湿免疫等专科疾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与知识广博精深。尤精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生长发育异常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多次出国讲学。 在内分泌及医学遗传学领域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9项;另获国家级荣誉奖励2项、省级5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1次。入编《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大陆名医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等辞书、画册、文献。主篇或参编医学专著30部,发表医学论文369篇。 人物生平青年原籍广东台山的伍汉文1925年出生在香港一位“没有执照的医师”家里。母亲本是广东东莞小有名气的妇儿科医生,为避战乱到香港谋生。受家学影响,伍汉文从小就想做个好医生。香港沦陷后,目睹日军奸淫掳掠、杀人放火,看到祖国人民家破人亡、贫病交加,“噩梦常留国破恨”的他萌生了“浮生维念振中华”之志。 “只有考上湘雅才有饭吃,不饿死,才有机会报效国家。”怀揣这个简单信念,伍汉文高中毕业后带着弟弟忍饥挨饿,爬火车、挤汽车、赶夜路,长途跋涉近两个月,历尽千辛万苦才“追”上了“流浪”至贵阳的湘雅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得偿所愿。在发奋学习之余勤工俭学的他,获得了张孝骞博士纪念奖和金星奖。学业期满,正是祖国用人之际,他毅然留在了湘雅。 1950年,伍汉文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受组织派遣,他到湖南军区卫生学校任教,亦从事军队医疗工作,后又从长沙迁至北京郊区。“大小便只能在露天粪坑解决”,晚上住在距离铁路数米远的小平房,当时的环境唯有用“异常艰苦”4个字来形容。生性开朗的伍汉文却毫无怨言,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救治伤病员无数,培训数百名军医。1953年10月,荣获军功的他载誉回到湘雅。 中晚年“文革”期间,有着海外关系的伍汉文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成了“再教育重点对象”。已是副教授、内科副主任的他被取消城市户口,举家迁往怀化市会同县,务农为主,兼做村医。 尽管一家住的是“建在猪圈上的四壁透风的两间板房”,尽管白天看病、晚上出诊,还得兼顾农活,但伍汉文始终坚持“不管工作多么辛苦,不管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做好每一件事。”他经常步行数十里去给乡民看病,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山高路陡,阡陌纵横,他经常半夜三更在山野之间迷路。艰苦的日子一过就是3年,伍汉文却因此积累了很多农村基础知识,后来他主编《九亿农民健康读本》,并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就是得益于这段经历。他也因此深受当地群众爱戴,《会同县当代人物录》详细记载了他顶风冒雪、跋山涉水为当地人治病的事迹。在他家中,至今珍藏着几件湘西百姓赠送的银器,这是苗族同胞向他表达的最高敬意。1980年至2002年间,他又多次赴湘西讲学,看到当地日新月异的发展,颇感欣慰。 经历过“文革”中被误解的艰辛岁月,再回到湘雅,伍汉文已将自己与医院融为一体。尽管他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资格,可以回香港行医,也有很多机会去国外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是他难舍湖湘,至今仍然奋斗在临床一线。他的足迹踏遍了三湘四水:沅江血防、华容救灾、湘南医疗、湘东讲学……在湘雅二医院工作超过60年的他时常说,“湘雅二院就是我的家。”他还动员海外亲友向医院图书馆捐赠原版图书杂志数百册,向研究所捐赠贵重精密仪器两台,折合人民币百万元以上。 才华横溢除了醉心医道,伍汉文在人文学、数学、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才华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一篇《和谐论》曾经在多个领域掀起波澜。2003年1月,他所著论文《和谐论》发表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该文既属于医学也属于人文学,提出了“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就是健康,不和谐就是生病。同理,宇宙、环境、国家及社会都要保持和谐,若不和谐就有灾难”的观点。国内大力宣传“和谐”是在几年之后,该文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吻合,影响深远,已有30余种书刊全文登载,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特等奖。 伍汉文攻克数学界世界难题的故事更被称为传奇。早在1637年法国人费马提出“费马大定理”。300多年来没有数学家能用普通数学予以证明。1995年美国专家用20世纪的高深数学花了200页证明,但多数数学家看不懂,故数学界期待有人用普通数学解决此题。伍汉文创造了一个“神话”:读初中时他就成功破译了这一数学之谜,后因专注于求学、行医,这事也就搁下了。2007年1月,他重新拾起这个题目,回忆、理清当年思路,著有论文《费马大定理用较简易方法证明》发表于《探索之旅——改革与进步,发现与思考》,立即引起学术界关注,得到全球数学家的赞同与认可,获“国际优秀科研学术成果探索奖”及“国际优秀论文奖”。 他的格律功底造诣匪浅,曾被文艺界与出版界誉为“爱国杰出诗人”。建党90年时,伍汉文一首《党旗红,党恩深》直抒胸臆,万丈豪情荡气回肠。回望故乡,他感叹,“少小离家终不悔,一生事业在长沙”。弘扬湘雅精神,鞭策后辈团结奋进,他写下“众人烧炭火常旺,全院同心奔向前”的警示诗句。2005年春节,他曾与超其身高、堆叠成柱的一生著作合影,并写诗《照片诉一生》:“著作等身非梦幻,红炉冶炼得纯金;难忘昔日受侵苦,永记今朝报国心;千回实验得真据,万水千山获野参;虽已耄耋仍出诊,活人百岁福常临。” 在湘雅二医院“山水南雅”小区里有个颇有名气的医德教育基地——伍汉文教授个人成果展。虽逾米寿之年,伍汉文依然亲执教鞭,为每一批参观的医学生讲解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展室内,有保家卫国的军功勋章,有呕心沥血的长篇论著,还有硕果累累的奖章证书……尤其是那一沓沓泛黄的全英文读书笔记,重现伍汉文当年学习的认真、细致。“不为沽名钓誉,只为将湘雅精神薪火相传。”伍汉文如是说。 “无怨无悔无奢望,做自己应做之事;求真求善求美好,攀人间未攀之峰。”展室外的这副门联字体苍劲有力、潇洒飘逸,更像是伍汉文医者人生的生动写照。 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赤诚在人们眼中,伍汉文是“典型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恨不得竭尽毕生所学,为天下苍生解忧。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粉尘危害成为“健康杀手”,逐渐增加的职业病引起了伍汉文高度警惕。他深入工厂、矿山实地调查、讲学、防治疾病,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湘潭锰矿、株洲车辆厂等都留下他研究的足迹。 水口山铅锌矿的老工人们至今忘不了,伍教授7次下坑道深井,考察车间的污染,查看采矿现场。发现粉尘中铅锌含量远远超标,他就给工人体检,做化验。在证实炉前工都有铅中毒时,他心急如焚,夜以继日地查阅国内外医学文献,发现乙亚胺四醋酸二钠钙最有疗效。但当时此药奇缺,他和医院药剂师连夜赶制药物,先在自己身上试用,再给中毒工人治病,工人们很快康复。此后,他又研制出治疗铅中毒肠痉挛、腹绞痛的硫酸镁注射剂,以及防治铅中毒用口服钙剂加维生素C的方法,填补了我国职业病防治的空白。 1985年间,因妻子患皮肌炎到湖南宁乡灰汤疗养院治疗,前去探望的他被镇上一位驼背跛脚的村民所吸引。原来,这是一位有多年骨痛、肌肉抽搐的患者,且祖辈均有类似病症。伍汉文由此想到,这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疾病。第二天,他挤出时间逐户访问,后来又带医疗队专门到当地深入调查,果然发现了地氟病。由于当地居民常用高到八九十摄氏度的温泉水洗菜煮饭、泡茶烧汤,而温泉水氟含量超标l0多倍,导致氟中毒。伍汉文用钙镁维生素D治疗,很快使氟中毒病人康复。他还引导居民打深井水,改善饮食习惯,成功遏止了困扰当地千百年的“温泉病魔”氟骨症的蔓延,并据此完成了《地方性氟中毒钙镁制剂预防疗效研究》,获得湖南科技进步二等奖。 辛勤探索伍汉文是我国最早创建代谢内分泌学科和实验室的学者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着手筹建湖南省的代谢内分泌学科。他的研究是从糖尿病的钙磷代谢开始的。当时国内外医学家徘徊在糖代谢紊乱研究中,对糖尿病人中日益增多的骨折和各种并发症百思不得其解。得知自己敬慕的一位老教授弯腰系鞋带时竟发生了股骨颈骨折,伍汉文琢磨,糖尿病人的无机盐代谢是否正常?于是,他开始尝试研究糖尿病人的钙磷代谢情况。 钙磷代谢的测定相当不易,为了准确了解病人24小时内进食量和大小便排泄钙、磷等元素情况,伍汉文把病人一周的饭菜都买来存放在冰箱里,每天均分食用,然后收集病人每天的大小便,加入化学药物对其中的有机物进行气化,测定钙磷等元素含量,以测量病人食入吸收和排泄的钙磷等元素是否处在平衡状态。为了给数以百计的病人进行收集、测量,伍汉文锲而不舍地“与大小便为伍”,头发、衣服、浑身上下都弄得臭烘烘的,常被恶臭熏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连家里人都嫌弃我呢。”笑谈当年事,伍汉文自嘲道。 通过对数百名病人和120多名正常人的钙磷等元素测定分析,他发现所有糖尿病人排泄物的钙磷丢失远远超过正常人,钙磷无机盐的大量丢失,导致糖尿病人骨质疏松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整整l5年,伍汉文围绕这一课题,写了30多篇学术论文,以无可争辩的科学数据和论证,揭示了糖尿病患者钙磷丢失的机理和规律,从而在国际上最早创立了钙磷等无机盐和维生素代谢紊乱是导致糖尿病骨质疏松和发生多种并发症的根本性原因的新学说,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开创了糖尿病防治的新纪元。1992年,他的团队研究的《糖尿病无机盐代谢失衡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授予糖尿病研究的国家科技奖。 从糖尿病钙磷代谢研究入手,伍汉文对骨质疏松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部省级有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课题10项。他探讨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亢进、氟中毒骨病与骨质疏松,以及肿瘤与骨质疏松的内在关系,尤其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基因重组制备降钙素、新型雌孕激素合剂和新型钙剂等课题的深入研究,成绩显著,被公认为全国代谢性骨病学学术带头人。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骨质疏松学术大会上,他获得会上独一无二的“骨质疏松特别贡献奖”,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亲自颁奖。2011年10月,在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上,他又被授予“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殊荣。 伍汉文带领团队辛勤拓荒,使得内分泌学科从无到有,一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实验室也颇具规模,还建立了代谢内分泌研究所,这一切让国内外同行为之瞩目。他本人也是屡受嘉奖。2004年6月他被评为“全国老年卫生科技优秀工作者”。2009年,他先后获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和糖尿病学分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伍汉文不仅在内分泌学科上颇有建树,其他领域也广为涉猎、有所造诣。还是青年医师时,他就在结核、呼吸、心血管、传染、消化、血液、遗传、营养等10多个学科领域发表过学术论文。让人更为诧异的是,1956年他还着手原子医学研究,并在两年后成立核医学教研组,为我国核医学的进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医学界刮起一股否定遗传学之风,我国的遗传试验学研究也受到影响,遗传学实验室纷纷关闭。伍汉文却在临床上发现了不少遗传性疾病。有位患有典型的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年轻患者辗转求医5年,他的母亲、哥哥、妹妹都患此症,通过对此病例的研究,伍汉文在1959年第6期的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家族性嗜酸性白血球细胞增多症一例》的论文,抨击了否定遗传学的风气。之后,他又致力于血友病等其他遗传性疾病的诊疗,发表了多篇论文。 伍汉文的工作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遗传学专家的赞扬,湖南医学院随即在全国率先恢复了遗传实验室。他与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卢惠霖、夏家辉教授共同研究,从临床上提供了数以百计的典型的遗传性病例。曾有一位身材矮小的女孩,经他仔细检查,发现没有卵巢,疑为染色体病。最后经实验室检验证实,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5X(正常人为46XX或46XY),被确诊为TURNER综合征。改用雌激素治疗,病人情况好转。通过对遗传性病例的研究,他与合作者完成了论文《人类染色体病的诊断和预防》(获得湖南省政府授予的二等奖)、《人体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些开拓性的工作,为我国第一个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中国医学遗传学研究室的建立和发展打下基石。 现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夏家辉深有感触:我们的一切,没有伍汉文教授的支持和指导,都是不可能的,“他是我国当代最早最权威的遗传学专家之一。” 为师虽严亦似父虽然87岁高龄,伍汉文还坚持每周四出门诊,风雨无阻。“老师名气那么大,在病人面前没有一点架子。”伍汉文的助手小杨说起在诊室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让记者认识了医学大家的另外一面。 23岁的小霞来自娄底,因患甲状腺功能减退10年成了伍汉文的老病号。不久前她准备做妈妈,特来请教怀孕初期的注意事项和服药禁忌。伍汉文耐心地给她开处方,并针对需注意的细节,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大段,并逐个仔细讲解。一男子冲进诊室质问:“我们都等了好久了,快点好不好啊?”面对该男子“都这么老了,做事就是不利索”的不敬之词,伍汉文抬起头平静地说,“你看看这名妇女,她要怀孕生小孩了,我不给她仔细讲,要是出了差错,可是关系到她一生的大事。”男子哑口无言,悻悻退出。 终于轮到这名男子,病人是他父亲,看到伍汉文同样仔细地给自己父亲详细检查,男子连连道歉。而伍汉文仿佛刚才的事情不曾发生,仍不急不慢继续询问病情。 35岁的周某是这天最后一位病人,她6年前股骨头坏死,双腿呈八字状行走,且摇晃不稳,在几家医院做了检查,都没找到原因,后经人介绍找到伍汉文,被伍确诊是因为严重缺磷而导致跛足,几年治疗下来,症状基本消失。“现在根本看不出什么异样了。”复查正常的周某千恩万谢,伍汉文却淡淡地说,“如果不是你自己也有这么大的毅力,这么多年能坚持遵照方子吃药,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你自己也辛苦了。” 在学生们眼里,伍汉文既是严师,又似慈父,更似朋友。 如今在代谢内分泌学科地位显赫的廖二元如今也带学生了,却始终记得老师当年对自己的带教。“有一天下午6点多,我正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同事追上我,说老师让我回医院。我回去一看,伍老师还在给一位患有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看病。他很激动地告诉我,这种病罕见,一年难碰上一个。” 廖二元还提到自己研究生期间的一个故事。“研究生学习第二年,我做的一项钙磷代谢方面的课题有上万个数据,都是用手算出来的。我写信向在美国进修的伍老师报告,老师回信说,以我对你的了解,我相信,可答辩委员不一定相信,你怎样证明你算的是对的?”当时的计算机还很少见,廖二元硬着头皮,连续两周扎在国防科大“4间房子大”的计算机上,自己编程,录入数据算。最终,电脑证明人脑算对了,师生都很兴奋。 学生许樟荣现在是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28年前第一次随伍汉文出门诊的情形让他至今难忘。一位正在服用抗甲亢药物的怀孕患者询问能不能要这个孩子。许樟荣告诉她,最好不要。伍汉文听见了,走过来详细询问了情况,告诉患者可以要孩子,末了,对他说:“有的妇女怀孕很不容易,甚至一辈子只有一次怀孕机会,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劝患者中止妊娠,甲亢控制好的患者是可以怀孕的。” “伍老师很早就关注着糖尿病、代谢性骨病、临床遗传病、临床营养学等方向的发展,并带着内分泌科的全体同仁和学生努力工作探索。”周智广教授如今已是我国代谢内分泌领域很有影响的专家,对老师当年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回过来看这几个领域的发展,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英明。”更让他感动的是,“老师对我们既关怀备至,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给予指点,让我们茅塞顿开,又放手让我们闯,他将每一个新学科建立并奠定基础之后,就交给年青人来做,自己又将目标瞄准了另一个新方向。” 学生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近年来,伍汉文培养了内分泌博士研究生14人、内科学博士研究生28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这些弟子们遍布国内外,或成为专家学者,或成为管理精英,甚至不乏某些研究领域“执牛耳”者。这让伍汉文倍感欣慰。 采写手记记者去湘雅二医院采访伍汉文教授时,他刚刚看完一整天的专家门诊。在他的桌子旁,一杯酸奶还原封未动地摆着。助手小杨心疼地告诉记者,这还是老师的早餐呢!“快喝,看您嗓子都嘶哑了,整个下午都没顾上喝几口水。”小杨倒来一杯水,半恳求半“威胁”地说。 虽是累了一天,但眼前这位老人仍是精神矍铄,让记者忘记了他87岁的年纪。查房、门诊、审稿、写论文、著书,或者写点小诗,甚至周末也不休息,他丝毫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乐趣无穷。 “他就是停不下来。”老伴吴海球的话语里有些疼惜,也有些抱怨。她还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她经常会买回两双不同尺码的棉鞋,因为每次坐诊后,伍汉文的双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有时甚至一只脚穿40码,另一只却要穿43码。 荣誉伍汉文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及代谢内分泌学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0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并留院工作至今。从事内科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医疗、教学、研究工作60余年。专攻代谢内分泌、医学遗传学和临床营养学等。近30年重点研究代谢性骨病,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理,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等14种杂志的编委。 他在内分泌及医学领域内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奖3项,部省级科技奖15项,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57部,发表医学论文399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