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伍方斐
释义

个人简历

伍方斐

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市政协委员。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长期执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后现代文化研究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论文获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华文文学与族群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文学会理事。

主要论文

1,布拉德雷兄弟,《读书》,1995年第5期。

2,生命与文化的诗性转换,《学术研究》,1996年第5期。

3,文人后现代的“女娲语言”,《今日先锋》第4辑,三联书店,1996年版。

4,顾城后期诗歌形式分析,《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

5,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诗探索》,1997年第4辑。

6,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7,世纪末中国先锋文学的精神取向,《岭南文论》,2000年第4辑。

8,晚清文学的三种读法:五四前夜的现代性空间,《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

9,一部关于主体重建的哲学心态小说,《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年5月14日。

10,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华文文学》,2004年第4期。

11,后现代欲望叙述与当代文学的转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2,论新时期文学欲望叙事的乌托邦倾向,《名作欣赏》,2005年第9期。

主要著作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外文化名著选读》,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宗岱的世界·评说》,编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欲望的重新叙述》,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学术奖项

1,第五届(1995-1996)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

2,第六次(1994-1998)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9)。

3,第三届(2003-2004)广东省文学评论奖(2005)。

研究方向与社会影响

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及其社会影响主要集中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顾城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等领域:

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论文《文人后现代的女娲语言》(《今日先锋》第4辑,三联书店,1995)、《生命与文化的诗性转换--任洪渊的诗与文人后现代主义》(《学术研究》1996.5),提出“文人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文学分类概念,引起讨论并被相关论文采用(参见《文艺研究》1996.1);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8)转载,并收入《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论文《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文艺研究》1998.1),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几组对立性的现代性母题及"现代性的两重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表现问题,观点被《国外文学》(1999.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4)、《学术月刊》(2001.3)、《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5)等20多家学术刊物和多篇博硕士论文转引,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现代性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论文(参见《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文艺理论》中《1998-1999的文艺理论研究》一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5)转载,并收入现代性论争文集《现代性与中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文选·理论卷》(花城出版社,2004)。相关主题的论文和专著还包括《晚清文学的三种读法:五四前夜现代性的多重空间》(《学术研究》2002.10),《我世界:主体的解构与重构》(《光明日报》2003.5.14,《语文月刊》2003.10转载),《后现代欲望叙述的解构特征与当代文学的转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1),《新时期小说欲望叙事的乌托邦倾向》(《名作欣赏》2005.9),《欲望的重新叙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等。

2、顾城研究。在《20世纪中国文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一书中,率先为顾城在文学史教材中设立专节,认为“顾城关于自然牧歌和童话理想的许诺,在现实面前不能不遇到挑战,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他创作的演变与长久的沉默,表明新的转机还需要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在顾城去世后相继发表论文《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学术研究》1997.7)、《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诗探索》1997年第4辑),对顾城后期诗歌的形式与精神内核作系统探讨,认为“诗人确实已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边缘,以独有的体验和表达,把诗的形式与存在的可能性,向‘自然’的方向,推到了现阶段人类所无法承受和认同的极限”,其实质是“反人类中心论”。这一观点为学界(包括海外汉学界)广为关注、转引(参见《诗探索》2002.2),论文被收入顾城研究专集《顾城:生如蚁美如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并被多家文学与学术网站转载。

3、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论文《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华文文学》2004.4)从跨族群角度研究客籍作家,提出客籍作家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建构与华文文学的跨文化属性问题。论文获广东省文学评论奖。主编专著《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梳理了相关区域43位客籍作家的创作,认为“从台湾到港澳到海外,客家族群向全球的播迁正与全球化进程暗合,三个区域的客家书写之间存在着‘叙事进程’的联系,可以视为客家族群对自身开放性认同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叙述’,这本质上是从族群视角对‘全球化’的宏大叙述,其主题是族群融合和自我超越”。该书被认为是近年客家研究尤其是海外客家研究的重要收获,“不仅选题填补了空白,理论上亦有所建树,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优秀学术专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