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行大义 |
释义 | 李约瑟(Joseph Needham)指出: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是594年萧吉所写的献给隋朝皇帝的《五行大义》。这本书讨论的科学问题比后来的任何著作都更多,而讨论的算命都更少。除了几处史实上的失察应加以纠正以外(如《五行大义》的成书年代非594年;该书不避隋皇名讳,亦见并非进呈御览之书),李约瑟视此书为“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实为不移之论。该书不仅是隋以前传统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之书。 简介《五行大义》五卷。隋萧吉撰。案隋书本传。载其著述之目。而独不及此书。魏郑公偶未之见耳。唐宋艺文志。亦不著录。岂早逸于彼欤。书中所论。皆阴阳五行之事。不过汉儒余论。然其文章醇古。非复唐以下所能为。而其所援证。往往有佚亡之书。今不可得见者。且萧以阴阳算术著称。见其本传。则此书之出萧手。万无一疑。世之相距。千有余年。而此书独完然乎我焉。其亦奇矣。安得不校而传之乎。己未竹醉日。天瀑识。 目录五行大义序 五行大义总目 五行大义卷第一 五行大义卷第二 五行大义卷第三 五行大义卷第四 五行大义卷第五 五行大义总目 第一释名就此分为二段 一者释五行名 二者论支干名 第二辨体性 第三论数就此分为五段 一者起大衍论易动静数 二者论五行及生成数 三者论支干数 四者论纳音数 五者论九宫数 右大小八篇第一卷 第四论相生就此分为三段 一者论相生 二者论生死所 三者论四时休王 第五论配支干 第六论相杂就此分为三段 一者论五行杂体 二者论支干杂 三者论方位杂 第七论德 第八论合 第九论扶抑 第十论相克 第十一论刑 第十二论害 第十三论冲破 右大小十四篇第二卷 第十四论杂配就此分为六段 一者论配五色 二者论配音声 三者论配气味 四者论配藏府 五者论配五常 六者论配五事 右大小六篇第三卷 第十五论律吕 第十六论七政 第十七论八卦八风 第十八论性情 第十九论治政 右大小五篇第四卷 第二十论诸神 第二十一论五帝 第二十二论诸官 第二十三论诸人就此分为二段 一者论人配五行 二者论人游年年立 第二十四论禽虫就此分为二段 一者论五灵 二者论三十六禽 右大小七篇第五卷 序跋五行大义序 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撰 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万有森罗。以五为度。过其五者。数则变焉。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善则五德顺行。三灵炳曜。恶则九功不革。六沴互兴。原始要终。靡究萌兆。是以圣人体于未肇。故设言以筌象。立象以显事。事既悬有。可以象知。象则有滋。滋故生数。数则可纪。象则可形。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则龟筮是也。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之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鎭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岛百郡。千里万顷。此地之数也。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藉斯龟筮。乃辨阴阳之吉凶。是以事假象知。物从数立。吉每寻阅坟索。研穷经典。自羲农以来。迄于周汉。莫不以五行为政治之本。以蓍龟为善恶之先。所以传云。天生五材。废一不可。尙书曰。商王受命。狎侮五常。殄弃三政。故知得之者昌。失之者灭。昔中原丧乱。晋氏南迁。根本之书不足。枝条之学斯盛。虚谈巧笔。竞功于一时。硕学经邦。弃之于万古。末代踵习。风轨遂成。虽复占候之术尚行。皆从左道之说。卜筮之法恒在爻象之理莫分。月令靡依。时制必爽。失之毫发。千里必差。水旱兴而不辨其由。妖祥作而莫知其趣非因形像。罕征穷者。观其谬惑。叹其学人。皆信其末而忘本。并举其麤而漏细。古人有云。登山始见天高。临壑方觉地厚。不闻先圣之道。无以知学者之大。况乃五行幽邃。安可斐然。今故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始自释名。终于虫鸟。凡配五行。皆在兹义。庶几使斯道不坠。知其始焉。若能治心静志。研其微者。岂直怡神养性。保德全身。亦可弼谐庶政。利安万有。斯故至人之所达也。昔人感物制经。吉今因事述义。异时而作。共轨殊途叹味道之不齐。求利物之一致。倚焉来哲。补其阙焉。 内容节选第一释名__第一释五行名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体.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则万物之母.以其因功涉用.故立称谓.礼云.子生三月.咳而名之.及其未生.本无名字.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於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後明其体用.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许愼云.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於中下.象其根也.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其位在东方.屍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许愼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其位南方.尙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元命苞云.土之为言吐也.含吐气精.以生於物.许愼云.土者.吐生者也.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为五行也.许愼云.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於此成就.方老.王於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许慎云.金者.禁也.阴气始起.万物禁止也.土生於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屍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庄.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貌也.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元命苞曰.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以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许慎云.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其时冬.屍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屍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五行之时及方位.故分而释之. 第一释名__第二论支干名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有事於天.则用日.有事於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而名有总别.先论总名.次言别号.总名支干者.干字乃有三种不同.一作干.二作簳.三作干字.今解簳字者.此支簳既相配成用.如树木之有支条茎簳.共为树体.所以云簳.又作干者.干济为义.支者.支任为义.以此日辰.任济万事.故云支干.又作干字者.亦是簳义.如物之在竿上.能竖立显然.故亦云竿也.世书从易.故多干也.次别号者.诗纬推度灾云.甲者.押也.春则开也.冬则阖也.郑玄注礼记月令云.甲者.抽也.乙者.轧也.春时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也.丙者.柄也.物之生长.各执其柄.郑玄云.丙者.炳也.夏时万物强大.炳然著见也.丁者.亭也.亭.犹止也.物之生长.将应止也.戊者.买也.生长既极.极则应成买易前体也.己者.纪也.物既始成.有条纪也.郑玄云.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谓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也.庚者.更也.辛者.新也.谓万物成代.改更复新也.郑玄云.谓万物皆肃然改更.秀实新成也.壬者.任也.癸者.揆也.阴任於阳.揆然萌牙於物也.郑玄云.时维?藏.万物怀任於下.揆然萌牙也.子者.孳也.阳气既动.万物孳萌.三礼义宗云.阳气至.孳养生.丑者.纽也.纽者.系也.续萌而系长也.故曰孳萌於子.纽牙於丑.三礼义宗云.言居终始之际.故以纽结为名.寅者.移也.亦云引也.物牙稍吐.引而申之.移出於地也.淮南子云.寅.螾动生也.三礼义宗云.寅者.引也.肆建之义也.卯者.冒也.物生长大.覆冒於地也.淮南子云.丣.茂也.茂.然也.三礼义宗云.丣.茂也.阳气至此.物生滋茂.辰者.震也.震动奋迅.去其故体也.三礼义宗云.此月之时.物尽震动而长.巳者.巳也.故体洗去.於是巳竟也.三礼义宗云.巳.起也.物至此时.皆毕尽而起.午者.仵也.亦云萼也.仲夏之月.万物盛大.枝柯萼布於午.淮南子云.午者忤也.三礼义宗云.仵.长也.大也.明物皆长大也.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薆昧也.故曰.薆昧於未.淮南子云.未.味也.三礼义宗云.时物向成.皆有气味.申者.伸.伸.犹引也.长也.衰老引长.淮南子云.申.呻也.三礼义宗云.申者.身也.物皆身体成就也.酉者.老也.亦云熟也.万物老极而成熟也.淮南子云.酉.饱也.三礼义宗云.酉.犹也.犹.伦之义也.此时物皆缩小而成也.戌者.灭也.杀也.九月杀极.物皆灭也.三礼义宗云.此时物衰灭也.亥者.核也.阂也.十月闭藏.万物皆入核阂.三礼义宗云.亥.劾也.言阴气劾杀万物也.尔雅岁次云.大岁在寅.名摄提格.淮南子注云.格.起也.万物承阳而起.卯名单阏.单.尽.阏.止也.言阳气推万物而起.阴气尽止也.辰名执徐.执.蛰也.徐.舒也.言伏蛰之物.皆散舒而出也.巳名大荒落.荒.大也.言万物炽盛而大出.落落而布散也.午名敦?.淮南子云.欃枪敦.盛.?.壮也.言万物盛壮也.未名协洽.淮南子云.协.和也.洽.合也.言阴欲化.万物和合也.申名涒滩.淮南子云.涒滩.大修也.言万物皆修其精气也.酉名作鄂.淮南子云.作鄂.零落也.言万物皆陊落也.戌名掩茂.掩.蔽也.茂.冒也.言万物皆蔽冒也.亥名大渊献.渊.藏.献.迎也.言万物终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阳也.子名困敦.困.混也.敦.沌也.言阳气混沌.万物牙孽也.丑名赤奋若.奋.起也.若.从也.言阳气奋迅万物而 文献价值其中:经部:《周易》类14种,《尚书》类6种,《诗经》类6种,《礼》类12种,《乐》类3种,《春秋》类5种,《孝经》类2种,《论语》类5种,谶纬类28种,经解类6种,小学类13种;史部:正史类13种,杂史类10种,职官类2种,杂传类3种,地理类4种;子部:儒家类9种,道家类7种,法家类2种,杂家类11种,农家类2种,小说类1种,天文类3种,兵书类2种,五行类5种,杂艺术类1种,类事类2种,医术类4种;集部:集类4种,其他类4种。所引文献共4部,30类,173种。在这些被徵引的书目中,有目存文佚的古籍,如《三礼义宗》、《黄帝九宫经》、《河图》、《星图》、《乐纬》、《龟经》(以上俱见《隋志》)等;大量的则是不见于今本的佚文和异文。如《帝系谱》、《相书》、《太玄经》等,《太平御览》虽有引用,但文句有很大的出入。另如宋氏《易》、《尚书大传》、蔡邕《月令章句》、翼奉《齐诗学》、《礼三正记》、《五经通义》、《春秋释例》、《太康地记》、《三五历纪》、《甘公新经》、《石氏天官》、《六艺论》、《五经析疑》、《圣证论》、《字书》、《帝王世纪》、《尸子》、《文子》、《桓子》、《新论》、《物理论》以及各种纬书的零散文句,虽大多已收入清朝学者的辑佚类著作中,但还有不少为《五行大义》所独有。 版本传播日本国内最早提到《五行大义》的文献,是成书于公元797年(延历十六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的《续日本纪》。该书卷二十“天平宝字元年十一月”条(757)记载孝谦(称德)天皇主持制定《诸国博士医师任用法》。 其文是:敕曰:如闻。顷年诸国博士医师,多非其才,托请得选,非唯损政,亦无益民,自今已(以)后,不得更然。其须讲经生者《三经》,传生者《三史》;医生者《太素》、《甲乙》、《脉经》、《本草》;针生者《素问》、《针经》、《明堂》、《脉决》;天文生者《天官书》、《汉晋天文志》、《三色簿赞》、《韩杨要集》;阴阳生者《周易》、《新撰阴阳书》、《黄帝金匮》、《五行大义》;历算生者《汉晋律历志》、《大衍历议》、《九章》、《六章》、《周髀》、《定天论》,并应任用。 天平宝字元年(757)提到的《五行大义》显然是日本最早的一个版本(以下略称为“天平本”),并且它也可能是最接近萧吉未刊原稿的一个本子,对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以后宗教思想与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或许就是这个本子。成书于宇多天皇宽平三年至九年(891~897)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17 在第36类中著录了“五行家”汉籍919卷,其中有“《五行大义》一”(未提及作者)。“一”,当为一册、一部之意(如现存《常州先哲丛书》中的《五行大义》就是五卷一册),应该也是指天平本。当时日本的贵族、僧侣和政治家,多以能直接从《五行大义》中摘录文句,作为政治、观物、养生、服色、医疗、礼节、仪式的权威依据为时髦。中村璋八经过艰苦的努力,从日本许多古代典籍中搜寻《五行大义》的踪影,发现了大量的线索。如平安前期,在《三代实录》清和天皇贞观十七年(875)阴阳寮的奏言中有“萧吉九篇”的记载;在菅原为长的《管蠡抄》(成书于901~930年)中有《五行大义》四条引文;在具平亲王的《弘决外典抄》(成书于991年)中有十二条引文;在惟宗允亮的《政事要略》(成书于一条天皇年间,986~1011)残卷中有四条引文和重要的发挥;在汉文诗人藤原公任(966~1041)的《北山抄》中有一条引文。平安后期,在藤原赖长(1120~1156)的日记中有他阅读和引用《五行大义》的多次记载。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1),引用《五行大义》的范围更为扩大,如在《诸道勘文》(平安末年辑,《群书类从》本)中有八条引文;在沙门信瑞的《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大正新修大藏经本)中有七条引文;在素寂的《紫明抄》(内阁文库本)中有一条引文;在《医家千字文注》(续群书类从本)中有三条引文;在贺茂在方的《历林问答集》(群书类从本)中有一条引文;在在盛的《吉日考秘传》(续群书类从本)中有三条引文;在丰原统秋的《体源抄》(古典全集本)中有四条引文,等等。镰仓后期至南北朝时期(1331~1392),菅原、藤原两个贵族集团甚至竞相利用《五行大义》中的文句来确立年号,作为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菅原在兼根据《五行大义》“国家安宁,长乐无事”之句提出“安长”年号,藤原资名则根据《五行大义》“顺天之化,长养万物”之句提出“长养”年号。据《元秘抄》、《改元部类》(宫内厅书陵部)等文献的记载,从花园天皇庆长元年(1311)开始,此类争斗共发生了15次。18天平本的原本估计已经失传,但在流传过程中派生了一系列抄本。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本子: 第一,元弘相传本五卷(略称“元弘本”); 第二,天文抄本五卷(略称“天文本”); 第三,高野山旧三宝院本(略称“高野本”),仅存第五卷; 第四,旧宝玲文库本(略称“宝玲本”),仅存第五卷后半部分。 日本的《五行大义》在传播过程中共产生了天平本、元弘本、神宫本、天文本、阳明本、卜部本、高野本、宝玲本、元禄本、佚存本等10种主要的抄本和刊本。其中最接近萧吉所著、因而版本价值最高的天平本已经失传。其余版本各有千秋,可互作参校。对中国文化界影响最大的,是属于元弘本系统的佚存本。根据当时德川幕府的命令,《佚存丛书》被专程送到中国。中国现存的几种《五行大义》版本,就是根据佚存本发展而来的。 中国最后一次正式著录《五行大义》的文献目录,是《宋史·艺文志》,时间在1343~1345年间。在这之后,《五行大义》就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佚存丛书》进入中国,人们才重新发现这一与故土阔别460年之久的珍贵典籍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于是迅速作出了反应。 清嘉庆九年(1804),德清许宗彦根据佚存本翻刻《五行大义》五卷(范氏古欢堂),这是自《宋志》著录《五行大义》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印行此书。此时距《佚存丛书》的印行仅仅5年。许氏《叙录》称: 《唐志》“萧吉《五行记》五卷”;《宋志》“萧吉《五行大义》五卷”,藏书家均未著录。近日本国人刻《佚存丛书》,此书在焉,用活字印行,多误舛。宗彦校其可知者,改定数十字,余仍其旧,俟知者而别梓之。⋯⋯观吉之书,文朴义质,徵事咸有条理;秘文坠简,多世希觏。推五行之数,合诸辰日、音律、性情、年命,曲而不枝,约而不僻。虽其麤涉津涯,未足究神秘、探奥迹,融畅于大道;以视术家所诵习,则倜然远矣,岂可以传世无绪、来自远方而忽之哉? 嘉庆本以佚存本为底本,版式也与佚存本大致相同。虽然自称“改定数十字”,但实际改动多达407处。 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编选《宛委别藏》进呈。原稿共174种,总目中有:“《五行大义》五卷,隋萧吉撰,日本《佚存丛书》本”。据阮元为《宛委别藏》各书所撰之提要,22 称: 是编日本人用活字板摆印。前有自序,称“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云云。⋯⋯今观其书,文义质朴,徵引谶纬诸籍,有条不紊。且多佚亡之秘籍,尤非隋唐以后所能伪为也。 据《故宫善本书目》,《宛委别藏》160种藏于养心殿(目二函,书百函,共160种,其中由阮元所进者157种,与诸家所记不符,疑中有亡佚);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故宫博物院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选印宛委别藏》40种时,因《五行大义》一书已有嘉庆本等刊本传世,故未收入。23 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按原目录影印《宛委别藏》120册,收《五行大义》于第70册。经笔者对勘,宛委别藏本与佚存本完全一致,未作任何校勘,因而不应视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当然,在考察《五行大义》在中国的流传过程时,阮元以其文坛权威的崇隆地位对《五行大义》所作的积极引介,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他的鼓吹下,《五行大义》的影响迅速扩大。与许宗彦、阮元同时的孙星衍“尤好斯学”,已藏有《五行大义》;24《续古文苑》卷十一“序上”,则将“隋萧吉《五行大义序》(日本国本)”作为古文范本予以郑重推荐。25 嘉庆十八年(1813),歙县鲍廷博编辑《知不足斋丛书》,收《五行大义》于第二十六集(略称“知不足本”)。这是嘉庆本问世以来中国第二次正式刊刻印行《五行大义》。鲍氏作短跋于书后: 隋萧吉《五行大义》失传已久。近德清许氏得自日本《佚存丛书》中,既校而刊之矣,惜传之不广。因重寿梓,以公同好云。 另据严一萍《百部丛书·影印说明》称:“知不足覆刊佚存而加校订”,可知知不足本所用的底本还是佚存本。其版本的进步,体现在对底本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共比嘉庆本多了24处。由于《知不足斋丛书》印行数量很大,《五行大义》对学术界,特别是对清代和近代的文献考据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前引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孙诒让《札迻》外,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赵在翰《七纬》、黄奭《黄氏逸书考》、陈立《白虎通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汪宗沂《太公兵法逸文》、刘家立《淮南内篇》等,也都先后引用了《五行大义》。 光绪八年(1882),日本《佚存丛书》在上海由黄氏出版木活字排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选辑编印《常州先哲遗书》,在第一辑子部中再次收入《五行大义》(略称“常州本”)。盛氏跋称: 相关注本书名:《五行大义今注》 作者: 梁湘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