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位 |
释义 | 五种名目︰又称洞山五位,有偏正五位及功勋五位二种。偏正五位者,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 到等五位。功勋五位者,指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位 五种类别(一)指有为无为法的五种类别,又作五事。即︰ (1)色法(ru^pa-dharma)︰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质。 (2)心法(citta-dharma)︰也称心王,指六识或八识之识体,为精神活动之主体。 (3)心所有法(caitasika-dharma)︰也称心所、心所法,指相应于心法而起的精神现象,乃从心而起,为心所有,故名心所。 (4)心不相应法(citta-viprayukta-dharma)︰也称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指不摄于色、心二法,但有生灭变化的非色非心法。 以上四位,总名有为法;是诸种因缘和合造作之法,有生灭变化性。 (5)无为法(asam!skr!ta-dharma)︰指非因缘和合而成之自然法,无生灭变化性。 以上五位,乃小乘说,一切有部所立。《俱舍论》中,更将此五位分类成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故有‘五位七十五法’之称。 若依大乘唯识宗所说,五位次第稍异。此乃唯识宗以色法为心、心所法所现之影像,故立心、心所、色法之次第。而小乘有部则以心、心所法乃仗托色法而起,故立色法、心法、心所法之次第。大乘唯识宗又将此五位分为百法,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故有‘五位百法’之称。 五等阶位(二)指大乘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乃唯识宗所立,即︰ (1)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 (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4)修习位︰即修道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 (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若将上述五位配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所说的十三住,则资粮、加行二位相当于第二胜解住,通达位相当于第三极欢喜住之少分,修习位相当于极欢喜住之住心已后至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究竟位相当于第十三如来住。 小乘五位(三)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 (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为资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 (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位。 (4)修道位︰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 (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乃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