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教 |
释义 | 1.五常之教。指(1)父义 (2)母慈 (3)兄友 (4)弟恭 (5)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1)小教 (2)始教 (3)终教 (4)顿教 (5)圆教。 五教权威词典释义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修订第一版,P136. 五教:一、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左传·桓六年》:“故务在其三时,修其五教。” 二、书名。《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儒家类》有《五教》五卷,三国蜀谯周撰。《旧唐书·经籍志》作《谯子五教》。《北史·苏威传》:“平陈之后,牧人者……无长幼悉使诵五教。”今佚。 三、佛教华严宗的分派。唐法藏《五教章》一《分教开宗》:“圣教方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2.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主编:《辞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据1936年版缩印)P144. 一、五常之教。《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疏引《左传》文十八年云:“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布五常之教也。”又云:“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 二佛教华严宗之判教:1唯就出世间教而判定者(创于杜顺成于贤首)。一、小乘教。但说我空,不说法空,如四《阿含》等。二、始教。为始入大乘者而设。分空始教和相始教二门:空始教明一切皆空,相始教明万法唯识。三、终教。发挥真如平等之理,说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四、顿教。不立修行之阶位,理性顿彻,解行顿成,故名顿。五、圆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故名圆。见《华严经疏》。2统世间教与出世间教而判定者(圭峰所立)。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即1之相始教),四、大乘破相教(及1之空始教),五、一乘显性教(合1之终、顿、圆教而立此名,无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唯为一佛乘,故曰一乘)。见《华严原任论》。 3.林尹、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第二册),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民国五十七年八月版(大陆1982年影印本),P201. 一、五伦之教。《书·舜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孟子》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左氏·桓六》:“脩其五教。”《左氏·文十八》:“舜臣尧,云云。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语·郑语》:“能和五教,以保百姓者也。”《管子·兵法》:“五教不乱。”《史记·五帝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二君子教人之五种方法。《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小学绀珠·性理类·君子五教》:“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三训练军士之五种方法。《群书拾唾》:“兵五教:形色之旗以教起其目,号令之数以教其耳,进退之度以教其足,长短之利以教身,赏罚之诚以教其心。” 四唐代司徒之别名。《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他称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五佛教华严宗之判教。1唯就出世间教而判定者(创于杜顺成于贤首)。一、小乘教。但说我空,不说法空,如四阿含等。二、始教。为始入大乘者而设。分空教和相始教二门。空教明一切皆空,相始教明万法唯识。三、终教。发挥真如平等之理,说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四、顿教。不立修行之阶位,理性顿彻,解行顿成,故名顿。五、圆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故名圆。见《华严经疏》。2统世间教与出世间教而判定者(圭峰所立)。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即1之相始教)。四、大乘破相教(及1之空始教)。五、一乘显性教(合1之终、顿、圆教而立此名,无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唯为一佛乘,故曰一乘)。见《华严原任论》。 判教用语。即将佛陀一代圣教(含大小乘经典)分判为五类。有多种说法,略述如下︰ (一)唐·波颇蜜多罗三藏所立称为波颇五教。即︰ (1)四谛教︰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法,使声闻悟真空涅盘之理,如《阿含经》。 (2)无相教︰说诸法皆空之法,使二乘空诸有之相、悟大乘法空之理,如《般若经》。 (3)观行教︰说诸观心行法,使明修因契果之理,如《华严经》。 (4)安乐教︰说常乐我净四德及常住寂灭之理,使众生得大安乐,如《涅盘经》。 (5)守护教︰说守护正法之事,使众生护持而不失,如《大集经》。 (二)唐·贤首大师所立称为贤首五教。即︰ (1)小乘教︰又称愚法小乘教。此教以随机故,单说人空,不明法空,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唯论小乘,故名小乘教,如《阿含经》。 (2)大乘始教︰又称生教、权教、分教。此教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未尽大乘法理,是大乘之初,故名始教,如《般若经》。 (3)大乘终教︰又称熟教、实教。此教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是大乘之终极,故名终教,如《楞伽经》。 (4)顿教︰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顿教,如《维摩经》。 (5)圆教︰又称一乘圆教。此教所法,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故名圆教。 此五教与十宗合称五教十宗,同为华严宗之判教。 (三)唐·圭峰宗密所立(1)人天教︰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之理,持五戒免三途生人道中,修十善及施戒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无色天。 (2)小乘教︰说我空之理,修无我之观智,以断三毒,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乃至灰身灭智,永离诸苦。 (3)大乘法相教︰说唯识所变之理,依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成菩提涅盘之妙果。 (4)大乘破相教︰说一切皆空之理,观无业无报无修无证、生死涅盘平等如幻,破诸法定相之执。 (5)一乘显性教︰谓不藉方便隐密,直指自心即是本觉真性,离诸妄想执着而得见自身如来广大之智慧。 此五教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所出的三教,唯开合不同而已。彼所谓三教即密意依性说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显示真心即性教。其中密意依性说 相教又分三类︰一者人天因果教,即此五教中之人天教。二者说断惑灭苦乐教,即小乘教。三者将识破境教,即大乘法相教。而密意破相显性教乃大乘破相教,显示真心即性教乃一乘显性教。 又此五教,比之于贤首五教,则有异同。《华严原人论发微录》卷中云(卍续104·195上)︰‘小乘教即贤首愚法,摄初人天教,大乘法相即贤首分教,大乘破相即贤首始教,一乘显性即终顿圆同教一乘。’《华严原人论解》卷中亦云(卍续104·239上)︰‘若依贤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当此三、四, (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当此第五,良以贤首后三皆约一乘,故圭峰合之。’ (四)齐·护身寺自轨所立称护身五宗或护身五教。即︰ (1)因缘宗︰小乘萨婆多部、雪山部、多闻部等所说,即立真正之因缘破外道邪因、无因等邪说,故名因缘宗。 (2)假名宗︰小乘经部、说假部、《成实论》等所说,主张一切诸法唯有假名,无有自性,故名假名宗。 (3)不真宗︰诸部般若所说,主张即空之理,一切法皆不真实,故名不真宗。 (4)真宗︰即《涅盘经》等所说,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故名真宗。 (5)法界宗︰《华严经》所说的法界自在之法门。 (五)南北朝时期,道场寺慧观、定林寺僧柔、慧次、开善寺智藏及光宅寺法云等人所立︰一般称作慧观五教,又称五时。乃将佛陀一代圣法先分判为顿、渐二 教,渐教中又别立五教,即有相教、无相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 (六)齐·刘所立︰称刘■教,又称五时。乃分判一代圣教为顿、渐二教,于渐教中又分五教,即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 (七)日本融通念佛宗之判教︰乃该宗中兴之祖大通融观所立。 (1)人天教︰说修五戒十善,感人天果报之教。 (2)小乘教︰说依次修四谛、十二因缘及六度,而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报之教。因其所证仅止于人空一面,未知法空,故为小乘教。 (3)渐教︰有二种︰一者谓理事各别,性相不融,五性差异,不许无性有情(阐提)成佛,以八识建立诸法,少说法性,多示法相。如法相宗所说。二者谓事理不二,性相互容,主张定性二乘终必开悟,无性阐提亦有成佛之时,谈如来藏随缘,少说法相,多示法性,如《起信论》所说。此二说虽有别,然于证悟皆有次第阶位之别,故称渐教。 (4)顿教︰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一切绝离,不立法相,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之教。因不同于渐教之立次第阶位,故名顿教。 (5)圆教︰即圆满具足之教,统摄前四教,即一多具足,相即无碍,主伴无尽,一法一切法,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一成一切成,彼此互具互融,超一切思议之境。融通念佛宗即此圆教。 此五判教,与华严五判教比较,虽有多开人天教、合始终二教为渐教之差异,然大体上是相同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