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谷仙殿
释义

五谷仙殿(一)

五谷仙殿(仙殿)位于我县溪东乡古弄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殿始建于清末,民国重修。占地面积约453平方米,坐西朝东,两小边门,中轴线上自东向西依次为戏台、中殿、后殿,两边为回廊、天井。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祀奉五谷仙。抬染、穿斗混合结构,风火墙硬山顶,屋顶呈鱼形吻,柱网排列规整,复数式柱础。

附属文物有戏台,高1.9米,长5.7米,宽6.2米,台楣贴雕刻花板,纹饰内容有花卉、瑞兽、人物等。

五谷仙殿(二)

五谷仙殿简称(仙殿)又名大显殿,坐落于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云二村东北部,依山而建,背靠龙脉,三峰文笔拱峙,登巅远眺,山水厅秀,风景幽雅,美如“仙境”而蜚声海内处。殿内供奉五谷帝仙、保生大帝、杨公真仙、玄天上帝等。

该殿始约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0年重建。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殿宇坐北向南,土石木结构,翘脊两垂。到近代,该殿经续建、重建、重修多次。

五谷仙殿的传说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氏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氏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氏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氏回去。神农氏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氏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氏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氏的办法。

神农氏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氏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氏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人们就把神农氏住的地方叫“尝草殿”。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氏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氏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五谷仙殿,准备下山回去。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五谷仙殿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尝出了草药及五谷。造福人间的功绩,称神农氏为“五谷帝仙”老百姓就把神农氏升天的尝草殿,改名为“五谷仙殿”简称(仙殿)又名大显殿。

五谷仙殿=签诗

第一百签 唐明皇祷告天 癸癸 上上

第九十九签 百里奚投秦 癸癸 上上

第九十八签 薛仁贵投军 癸辛 中平

第九十七签 买臣五十富贵 癸庚 上上

第九十五签 张文远求官 癸戊 中平

第九十六签 山涛见王衍 癸己 上吉

第九十四签 提结过长者门 癸丁 中平

第九十三签 邵康节定阴阳 癸丙 中平

第九十二签 高祖治汉民 癸乙 下下

第九十一签 赵子龙抱太子 癸甲 中平

第九十签 杨文广陷柳州 壬癸 中平

第八十九签 班超归玉门关 壬壬 中平

第八十八签 高文定守困 壬辛 上吉

第八十七签 武侯与子敬同舟 壬庚 下下

第八十六签 管鲍为贾 壬己 上上

第八十五签 姜女寻夫 壬戊 中平

第八十四签 须贾害范睢 壬丁 中平

第八十三签 诸葛孔明学道 壬丙 下下

第八十二签 宋仁宗认母 壬乙 上吉

第八十一签 寇公任雷阳 壬甲 中平

第八十签 郭璞为母卜葬 辛癸 下下

第七十九签 文王编易卦 辛壬 中平

第七十八签 袁安守困 辛辛 下下

第七十七签 吕后害韩信 辛庚 下下

第七十六签 萧何注律 辛己 中平

第七十五签 刘小姐爱蒙正 辛戊 上吉

第七十四签 崔武求官 辛丁 上吉

第七十三签 王昭君忆汉帝 辛丙 下下

第七十二签 范蠡归湖 辛乙 下下

第七十一签 苏武还乡 辛甲 中平

第七十签 王曾祈祷 庚癸 中平

第六十九签 孙庞斗智 庚壬 下下

第六十八签 钱大王贩盐 庚辛 中平

第六十七签 江遗嘱儿 庚庚 中平

第六十六签 杜甫游春 庚己 上上

第六十五签 蒙正木兰和诗 庚戊 上上

第六十四签 管鲍分金 庚丁 上 上

第六十三签 杨令公撞李陵碑 庚丙 中平

第六十二签 韩信占霸王 庚乙 中平

第六十一签 蒯辄见韩信 庚甲 中平

第六十签 宋郊兄弟同科 己癸 上上

第五十九签 邓伯道无儿 己壬 中平

第五十八签 苏秦背剑 己辛 上吉

第五十七签 烂柯观棋 己庚 中平

第五十六签 五枢密奸险 己巳 下下

第五十五签 包龙图劝农 己戊 中平

第五十四签 苏秦刺股 己丁 中平

第五十三签 刘先主入赘孙权妹 己丙 下下

第五十二签 匡衡夜读书 己乙 上吉

第五十一签 御沟流红叶 己甲 上吉

第五十签 苏东坡功民 戊癸 上吉

第四十九签 张子房遁迹 戊壬 下下

第四十八签 赵五娘寻夫 戊辛 中平

第四十七签 楚汉争锋 戊庚 下下

第四十六签 孤儿报冤 戊己 中平

第四十五签 高祖遇丁公 戊戊 中平

第四十四签 王莽篡位 戊丁 中平

第四十三签 玄德公黄鹤楼赴宴 戊丙 中吉

第四十二签 董永卖身 戊乙 中吉

第四十一签 刘文龙求官 戊申 中吉

第四十签 汉光武陷昆明 丁癸 上吉

第三十九签 陶渊明赏菊 丁壬 下下

第三十八签 孟姜女思夫 丁辛 下下

第三十七签 邵尧夫祝香 丁庚 中平

第三十六签 罗隐求官 丁己 上吉

第三十五签 王昭君和番 丁戊 下下

第三十四签 萧何追韩信 丁丁 中平

第三十三签 庄子慕道 丁丙 中平

第三十二签 周公解梦 丁乙 下下

第三十一签 苏卿负信 丁甲 中吉

第三十签 柳毅传书 丙癸 中吉

第二十九签 司马温公嗟困 丙壬 上上

第二十八签 相如题桥 丙辛 上吉

第二十七签 江东得道 丙庚 下下

第二十六签 邵尧夫告天 丙己 中吉

第二十五签 唐明皇游月宫 丙戊 中平

第二十四签 张骞误入斗牛宫 丙丁 中平

第二十三签 吴王爱西施 丙丙 下下

第二十二签 李太白遇唐明皇 丙乙 上吉

第二十一签 孙庞斗智结仇 丙甲 下下

第二十签 严子陵登钓台 乙癸 下下

第十九签 刘智远得岳氏 乙壬 上吉

第十八签 孟尝君招贤 乙辛 中平

第十七签 石崇被难 乙庚 下下

第十六签 王祥卧冰 乙己 下下

第十五签 张君瑞忆莺莺 乙戊 中平

第十四签 郭华恋王月英 乙丁 下下

第十三签 姜太公钓鱼 乙丙 中下

第十二签 苏武牧羊 乙乙 下下

第十一签 韩信功劳不久 乙甲 下下

第十签 冉伯牛染疾 甲癸 下下

第九签 宋太祖陈桥即位 甲壬 大吉

第八签 大舜耕历山 甲辛 上上

第七签 洞宾练丹 甲庚 大吉

第六签 相如完璧归赵 甲己 下下

第五签 吕蒙正守困 甲戊 中平

第四签 小秦王三跳涧 甲丁 下下

第三签 贾谊遇汉文帝 甲丙 中吉

第二签 张子房游赤松 甲乙 上吉

第一签 汉高祖入关 甲甲 大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