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装带 |
释义 | 概述近现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可挂手枪和指挥刀。 武装带是指包括了肩带在内的军用皮带,按照规定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军官和仪仗队 与之对应的是军用(外)腰带,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带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士兵 作用1、礼仪作用,扎武装带显得人很精神,有威严感。 2、野战用武装带可以用来挂手枪、匕首等短兵器,同时还可以用来挂子弹带、手雷、医疗包等小物件,有使用作用。 3、束腰,让人的体形变成“Y”状,穿戴整齐以后,扎在衣服的外部,整洁、利索,看起来更加威武,站岗的卫兵、巡逻的纠察和内卫的武装带就是这个作用 军人在正规场合都要佩戴武装带(俗称腰带),一是显得威武雄壮,二是显示职业特征,三是便于携带一些轻便装备。 历史发展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跟着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还有,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中的腰带部分全是宽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则全部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 中国军人扎武装带始自1922年奉军的整军经武。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编制,军需制度等有别于北洋旧制,就连军服军饰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装带的采用,开创了中国军人系武装带的先河。而关内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等军系从始至终都采用的北洋旧制,北洋军服又是从日军移植而来,军刀直接挂于内腰带上,故没有 武装带的配置。 黄埔建军时,由王伯龄主持的军服设计,也采用武装带作为师生军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大革命时期很是风光的一个亮点。后来军服虽有改动,但武装带仍旧保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武装带才在中国军人的腰上解脱下来。 武装带源自西方军队,上个世纪前半叶比较流行,二战结束后基本废止。今天,除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和中国极多的保安仍旧使用外,军队中已经少见。 起源其实军人的服饰和相关装备(如头盔、绑腿等)都有一定的来历,军人在正规场合所扎在腰间的腰带(又称武装带)也是一样,也有相关的传说。 相传在二战以前的欧洲经常发生战争,军人经常在深山密林中穿行,衣服经常被荆棘(挂)扯开,行动非常不便,有些军人则用草绳、野藤等緾在腰间和腿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军队行军作战的共识。 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武装带,腰带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作战的最初功能了。 腰带除了装饰好看以外,还可以在上面挂枪、、手铐、对讲机用其它轻便装备。其颜色也由原来的黑色发展为现在的黄色、白色等,质地也由原来的草绳发展为现在的帆布、人造革、牛皮等。 名著中的武装带茅盾 《追求》一:“可怜他现在不挂武装带,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几乎连老婆也快要让渡给别人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