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夷山中
释义

武夷山中是谢枋得的诗作,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作品名称:武夷山中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谢枋得

诗词原文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注释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相关评价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上丞相刘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还有《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创作背景

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史料记载

谢枋得,字君直,信洲弋阳人。宝佑中,举进士,中乙科,除抚洲司户参军。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洲。信洲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遂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赴。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不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又明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佑怒,强之北行。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不食而死。

后世评价

谢枋得最终在悯忠寺绝食而死。悯忠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为悼念阵亡将士而建。清雍正时改名法源寺,至今仍在,已被北京南城民居包围。 谢枋得的境遇比当年的杜甫困难得多。安史之乱中,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锥心之语。可是那时的他,国破但还在,亲人还在,只是身经一场离乱。谢枋得却不同了。国家已经灭亡,河山沦丧,她的妻子儿子被捕。转年妻子死去。抗元的旗帜文天祥已就义成仁,自己的军队也被元朝军队打击得七零八落,不得不隐姓埋名于颠沛流离之中。 汉朝的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据说是有他的苦衷。明朝的洪承筹在狂澜难挽的情况下归顺大清。元朝的朝廷里有许多官员来自南宋。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在谢枋得的对比下,那些所谓的“识时务”是有奶便是娘的代名词。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中国,何必较劲呢。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前更听过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说的歪理:如果我们当年不抗日,现在的中国也就多了一个大和民族。你看他的“胸怀”虚无得血液都变白了。 做人是要有气节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也是有气节的。尽管世事纷纭变化,做人的准则是不能变的。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赚钱高的今天,在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的今天,谢枋得的人格价值犹显珍贵。 诗言志,歌咏言。读一首真情实感的诗歌常常能被作者的情怀所吸引所陶醉。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草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翻阅《中国历代诗歌选》时,每逢看到谢枋得的这首诗,内心就涌起波澜。虽然诗经的质朴,魏晋的风骨,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悲壮如同诗林中的参天大树,谢枋得的几首小诗更象林中小草,即使谈起南宋末年的抗元斗争,人们也多知道文天祥及正气歌,不知道还有一个谢枋得,更不知道他的诗篇。但是,谢枋得的际遇和境界在七八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感叹不已。

作品赏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真题考场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

1、本题考查的是评价古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阅读鉴赏古代诗歌要知人论世,命题者在这首诗后面附上了有关作者生平的简要注解,这是考生应敏锐把握的一个重要信息。结合这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怀,写山雨过后天地的寂寥,表达了诗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怀。此句表面上是写山中沉寂的气象,但细细品读,似乎使人听到了他的叹息,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参考答案】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