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新春
释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学习与教学心理,咨询与健康心理。

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学习与教学心理,咨询与健康心理。

职务

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

学习经历

1986.09-1990.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士学位

1990.09-1995.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5.09-1998.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1998.07-2001.1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党总支书记

2001.11-2003.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

2003.07-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

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进修、培训

1996.09-1997.01 美国Illinois大学(UIUC)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2000.09-2002.07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博士班,在职研修

2004.12-2005.01 英国Manchester大学访问教授

2005.12-2008.05 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导学会心理咨询实务高级研修班,在职研修

2007.05-2007.06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UBC)访问教授

2008.11-2008.12 澳大利亚Melbourne大学国际课堂教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学术兼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秘书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

教学情况

教授课程

1、研究生课程:学习理论与教学,成就动机研究及其教育应用,认知心理发展与学科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

2、本科生课程:教育心理学,行为矫正,学习心理学

研究方向

现代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儿童阅读发展与教学促进研究

科技场馆学习与科学探究教学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心理健康研究

亲职教育与协同教养研究

获奖情况

下述为伍新春教授自2001年以来的获奖情况:

1.伍新春: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组织部,2009年。

2.伍新春: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青年教师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教育部,2005年。

4.舒华、伍新春:儿童汉字学习和读写发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2003年。

5.辛涛、黄高庆、伍新春著:《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为林崇德教授主编《中小学学科教学心理学书系》之一)。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年。

6.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政府,2002年。

7.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作为林崇德教授主编《应用心理学书系》之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2002年。

8.伍新春: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选(2001-2006)。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1年。

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1、2000年后,教育心理与师生发展领域论文(学习规律,阅读发展,科学学习,教学研究),如下:

2、Wu,X.,Kang,C. , Xie,J., Zeng,Z., Shang,X.,& Anderson,D. (2010). Chinese visitors’ perceptions of science museum experiences: A contrast between Sino and Western views and practices. Visitor Studies (in press).

3、Kang,C., Anderson,D., & Wu,X. (2010).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hool and museum education. Cultural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press).

4、伍新春*、赖丹凤、吴思为(2010):试论学生情感体验的指标价值——对“人民满意的教育”评估指标的反思。《教育科学研究》(待发)

5、Zhang, J., Anderson, R.C., Li, H., Dong, Q., Wu, X, & Zhang, Y. (2010). Cross- language transfer of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word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3, 311-336.

6、Wu, X., Anderson, R.C., Li, W., & Wu, X., et al. (2009).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cy Development: An Intervention Study.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3 (1), 26-52.

7、李虹、董琼、朱瑾、刘俊娉、伍新春*(2009):语素意识在学前儿童言语技能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32(6),1291-1294。

8、伍新春*、李虹、刘振宏(2009):注音方式与教学形式在儿童课堂汉字学习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7(3),166-170。

9、唐珊、伍新春*(2009)不同的拼音教学方式对幼儿拼音水平及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5(2),68-72。

10、唐珊、伍新春*(2009):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心理科学》,32(2),312-315。

11、伍新春、孙莉莉(2009):从争论到综合——当前早期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学前教育》,第1期,47-49。

12、伍新春*、谢娟、尚修芹、季娇(2009):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科技场馆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第6期,60-64。

13、伍新春*、曾筝、谢娟、康长运(2009):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3-19(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12期,27-33;摘录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150-151)。

14、伍新春*、管琳(2008):同伴互动类型对三年级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心理科学》,31(6),1361-1364。(收录于中国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科学?200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167-171)

15、Packard, J.L., Chen, X., Li, W., Wu, X., Gaffney, J.S., Li, H. & Anderson, R.C. (2006). Explicit instruction in orthographic structure and word morphology helps Chinese children learn to write characters. Reading and Writing, 19(5), 457-487.

16、伍新春*、张爱芹(2006):试论概念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22(3),116-119(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0期)。

17、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2004):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中国大学教学》,第5期,40-42。

18、Chen, X., Anderson, R.C., Li, W., Hao, M., Wu, X., & Shu, H. (200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f bilingual and monolingual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1), 142-151.

19、伍新春(2004):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学前教育》,第3期,10-11。

20、伍新春(2004):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教育导刊》,第2/3期,103-107。

21、伍新春、李虹(2004):分享阅读——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上海托幼》,第2期,14-17。

22、伍新春、郭卉菁(2004):国外分享阅读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导刊》,第1期,56-59。

23、Nagy, W. E., Kuo-Kealoha, A., Wu, X(2002). The role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In Li, W, Gaffney, S. Janet & Packard, L. J. (Eds.,),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Pedagogical Issues.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4、Wu, X., Li, W., Meng,X., Anderson,R. C., & Chen,X.(2002) .Morphological I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Li, W, Gaffney, S. Janet & Packard, L. J. (Eds., ),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Pedagogical Issues.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5、伍新春*、李虹、舒华、 R. C. Anderson、李文玲(2002):拼音在儿童分享阅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第5期。

26、伍新春*、张洁、舒华、李虹、 R. C. Anderson、李文玲(2002):拼音在儿童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27、舒华、李文玲、辜玉民、R. C. Anderson、伍新春、张厚粲、轩月(2002):家庭文化背景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科学》,第2期。

28、伍新春(2001):小学六年级学生写作构思策略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29、伍新春(2001):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作构思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第1期。

30、以下为2000年后“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论文(学生辅导,教师健康,亲职教育,灾后研究)

31、倪士光、伍新春*、张岿(2010):森田疗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面试焦虑障碍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待发)

32、吴亮、张迪、伍新春*(2010):工作特征对工作者的影响——对比DC模型与JD-R模型。《心理科学进展》,18(2),348-355。

33、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2010):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45-50。

34、林崇德、伍新春*、侯志瑾、付芳、臧伟伟(2009):灾后中小学生的长期心理援助模式——基于TAT和SAP的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48-53。

35、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2009):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59-63。

36、臧伟伟、付芳、伍新春*、林崇德(2009):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心理发展与教育》,25(3),107-112。

37、伍新春*、侯志瑾、臧伟伟、张宇迪、常雪亮(2009):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校的心理援助现状与需求:以茂县、汶川县和都江堰市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10-114。

38、付芳、伍新春*、臧伟伟、林崇德(2009):自然灾难后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15-120。

39、倪士光、伍新春*(2009):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干预效果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7(4),512-514。

40、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2009):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的信效度验证及其结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7),827-830。

41、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2009):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8(2):34-38。

42、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2009):.威海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30(2):167-168。

43、伍新春、臧伟伟(2008):工作特征研究综述。载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百人工程”项目阶段成果选编》,北京:同心出版社,70-78。

44、潘子彦、伍新春(2008):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4),446-448。

45、伍新春、余蓉蓉、贾荣芳(2006):教师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福建教育》,第9期,14-17。

46、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6):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心理与行为研究》,4(2),139-142。

47、刘长江、王国香、伍新春(2004):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118-121。

48、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3):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82-86(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期)。

49、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郑秋(200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第4期,262-267(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3期)。

50、曾玲娟、伍新春(2003):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第11期,79-80。

51、伍新春、曾玲娟(2003):透视教师职业倦怠。《中国教师》,第4期,21-22。

52、曾玲娟、伍新春(2003):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81-84。

出版刊物及教材

1、以下为“教育心理与师生发展”著作

2、伍新春编著:《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待出)。

3、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待出)。

4、Anita E. Woolfolk著,伍新春、赖丹凤、季娇、尚修芹、董琼译:《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待出)。

5、David Allen主编,伍新春、管琳等译:《学生学习评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待出)。

6、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待出)。

7、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8、Paul D. Eggen, Donald P. Kauchak 著, 伍新春、朱瑾、夏令、秦宪刚译:《学习与教学策略》(第4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9、Carl R. Rogers, H. Jerome Freiberg著,伍新春、管琳、贾荣芳译:《自由学习》(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0、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 著,伍新春、郑秋、张洁译:《合作学习》(第5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1、张泽主编,王红旗、伍新春副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年。

12、张泽主编,王红旗、伍新春副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学指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年。

13、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4、冯忠良主编,姚梅林、伍新春副主编:《心理学大辞典?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15、J.A. Middleton & P. Goepfert著,伍新春、张洁等译:《数学教学的创造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16、C.E.Weinstein & L. M.Hume著,伍新春、秦宪刚译:《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17、B.L.McCombs & J.E.Pope著,伍新春、秦宪刚、张洁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

18、M.V.Covington & K.M.Teel著,伍新春、郑秋、李虹、朱瑾译:《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

19、辛涛、黄高庆、伍新春著:《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7月修订版(推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20、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1、以下为“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著作

22、Raymond J. Corsini, Danny Wedding著,伍新春、刘畅、臧伟伟、付芳等译:《当代心理治疗》(第7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待出)。

23、伍新春主编:《中学生心理辅导》(全国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核心课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

24、伍新春主编:《赢在青春起跑线丛书》(8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

25、伍新春、张军编著:《教师职业倦怠预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26、姚本先、伍新春编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27、伍新春、乔志宏主编:《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8、伍新春、乔志宏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29、伍新春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0、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主编:《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31、伍新春、胡佩诚编著:《行为矫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2、Robert C. Reardon, Janet G. Lenz, James P. Sampson & Gary W. Peterson著,侯志瑾、伍新春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3、伍新春、叶斌主编:《中职心理健康阳光教育》(学生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 2005年7月修订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4、伍新春、叶斌主编:《中职心理健康阳光教育》(教师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 2005年7月修订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承担的课题以及项目

1、以下为教育心理与师生发展项目(学习规律,阅读发展,科学学习,教学研究)

2、(2008-2010)中小学教师动机激发风格及其对学生自主型学习动机的影响。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主持。

3、(2006-2006)北京市家长对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看法。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课题。主持。

4、(2005-2006)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学生学习经验调查。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课题。主持。

5、(2004-2009)学习与心理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群体计划。项目核心成员。

6、(2002-2005)现代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EBA010432)。主持。

7、(1999-2001)学科能力培养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心理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专项任务(99JDXLX007)。主持。

8、(2009—201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监测工具研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委托课题。主持。

9、(2007-2008)小学生阅读成就测验的编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子课题。主持。

10、(2006-2010)分享阅读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推进的心理学研究。北京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有限公司委托课题。主持。

11、(2005-2006)平衡教学对学前儿童汉语词素意识及阅读理解发展的影响。北京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有限公司委托课题。主持。

12、(2001-2005)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Cultivating children's strategic reading。美国Spencer基金课题。主持(第二)。

13、(2000-2003)儿童汉字学习与阅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子课题(95-专-09)。主持(第二)。

14、(1999-2001) Face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at enable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ords。美国Spencer基金课题。主持(第二)。

15、(2009—2010)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城市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状况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主持。

16、(2009-2010)“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教育活动推进与资源集成开发。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17、(2009-2010)科技馆员工的专业发展需求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工作成效调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18、(2008-2009)“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教育活动推进与培训材料开发。中国科协科普部和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19、(2007-2008)“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试点推进与效果评估。中国科协科普部和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20、(2007-2007)“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场馆工作调研。中国科协科普部和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21、(2006-2008)中小学生科技场馆学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

22、(2006-2007)“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培训策划与初步实施。中国科协科普部和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23、(2009—20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主持。

24、(2004-2006)学习理论与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持。

25、(2003-2004):教育心理学。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主持。

26、(2001-2003)教育心理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主持。

27、以下为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项目(学生辅导,教师健康,亲职教育,教学研究)

28、(2008-2011)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6)。项目协调人暨子课题负责人(林崇德教授总主持)。

29、(2006-2010)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征与其职业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百人工程”项目(06AgJY006)。主持。

30、(2003-2006)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成因及其干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项目(03JB88001)。主持。

31、(2010-2012)我国家庭、婚姻、亲子关系问题的综合筛查评估与干预示范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I77B05)。核心成员。

32、(2010-2012)我国家庭、婚姻、亲子关系问题的综合筛查评估与干预示范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I77B05)。核心成员。

33、(2008-2011)父亲参与儿童教养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主持。

34、(2005-2007)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4: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