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威东关清真寺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武威东关清真寺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东关街清真寺巷47号 邮编:733000 清真寺简介武威建寺始于唐朝,当时有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商旅来此贸易,凉州街市上有回纥人开的楼堂馆舍。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诗《戏问花门酒家翁》中对此有所描述。据传城内原陕山会馆为最早的清真寺遗址。元代高昌王于1275年(至元十二年)在武威城北永昌府定居,建有清真寺1座,俗称月牙墩、明代回族多聚居在城西南隅。名回回滩,亦建有清真寺;另外,城东乡达聚寨有一清真寺,乃明甘肃总兵达云的后代所建。以上清真寺均毁于清同治年间。辛亥革命后。大批来自临夏、宁夏、包头、绥远等地的国商逐渐定居武威,东关的回族人口逐步增多,1920年建起了清以后第一座清真寺,寺名“五转七”。1927年(民国16年)因地震摇倒。1928年(民国17年)重修,耗资1万大洋。1942年(民国31年)在原寺基础上,修建起凉州大寺。 清真寺布局大殿东西南北各宽10丈,高7丈;殿前卷棚南北10丈、东西3丈(7间8道梁)。大殿向东开5门,南北开2门,殿内有4根通天柱支撑(每柱直径1.5米),整个大殿可容纳2000多人礼拜,外形庄严宏伟。1944年(民国33年)建成“唤醒楼”,木质结构,高3层20米,同时建成北讲堂2层14间,甫讲堂书房10间,过厅沐浴室数十间,寺内种植柏树、葡萄、花卉等。 北讲堂楼上藏有伊斯兰教典籍千册以上,是民国25年(1936)。阿拉伯国王苏岛第外甥运来中国的,内有“盖乃为、筛海、沙米、胡赛尼、奥门代”等,价值3万银元,其中《盖乃为》两本16册,价值2千银元;这些经典的价值为河西清真寺之冠。 民国期间,开学阿訇有马宝山、尕巴巴、马明宝、马云、谢金昌等,其中以马明宝最知名,因他的原籍在青海省民和县四纳沟树梁子,号称“树梁子阿訇”,1932年一1952年担任凉州大寺阿訇,1936年朝觐,德高望重,阿文造诣深,曾主持修寺,满拉最多达80余人,历次培养的阿訇有五六十人,在甘、宁、青各地开学。1952年,马明宝被聘为兰州西关大寺阿訇。后去西安大皮院清真寺开学,并任西北人民政府民委委员。 1958年,寺藏上千册典籍列为禁书烧毁、“文革”中,凉州大寺被列为“封资修”和“三家村”拆毁(仅剩北讲堂),拆下的木料两千多立方米,全部运走他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东关清真寺干1981年开放。1983年寺管会从东乡县果园乡请来马顺庆老阿匐,在他的倡议下,群众决心修复清真寺,1984年4月24日动工,到1986年9月5日大殿落成,建筑面积535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礼拜,砖混结构,其建筑样式与原殿相同,规模仅有三分之一。1989年建成砖混结构两层楼,下层沐浴室247平方米,上层14间247平方,为寺管会办公室与满拉宿舍。1991年建成唤醒楼三层,高27米,砖混结构,一层为寺门,上书“清真大寺”,两边书阿文“太思米”;四根大柱上书有对联:“欲溯大原举足莫从他路去,思归至道收心顿入此门来”。“清真映日月净化乾坤,古兰传九州万众归心”。 1990年马顺庆阿訇因年老多病,辞学告老还乡。1991年从临夏市大河家请来金亚古拜阿訇,主持教务,讲学的还有穆祥份、张义民阿訇,有满拉30人。1980年以来,培养穿衣阿訇4人。 武威寺管会成立于1981年,第一、二届主任王洪义,第三届主任周维焕,副主任1人,委员5人。据相关资料显示,清真寺开设回民旅馆2处,床位130张,清真餐厅1处,铺面12间,安置回族8人就业,这些卧盖夫房屋的租金,年收入5万元,已实现以寺养寺,自给自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