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田胜赖
释义

武田胜赖(1546年(天文十五年) -- 1582年4月3日(天正十年三月十一日)),为日本战国时代武田家的末代家督。武田胜赖是武田信玄的第四子,武田本家第二十代当主,也是最后一代。胜赖生母是诹访赖重之女,信玄消灭诹访后,胜赖曾改名诹访四郎胜赖,居于伊那郡高远城以继承诹访家。

中文名:武田胜赖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

出生日期:1546年(天文十五年)

逝世日期:1582年4月3日

职业:家督

人物简介

武田胜赖(1546年(天文十五年) - 1582年4月3日(天正十年三月十一日)),为日本战国时代武田家的末代实际掌权者。

生平经历

背景

武田胜赖为武田信玄与其侧室诹访赖重的女儿诹访御料人所生,为武田信玄的四男。由于信玄的妹妹武田祢祢和诹访赖重的儿子寅王丸夭折,永禄五年(1562),胜赖进入高远城改姓诹访氏继承诹访家,名为诹访四郎胜赖。永禄八年(1565),娶织田信长的养女远山氏(苗木城主远山勘太郎的女儿,信长的侄女)为妻,永禄十年(1567)11月,生下嫡子信胜后远山氏死于难产。永禄十年10月,信玄幽禁中的长子武田义信自杀死于东光寺,因次子海野信亲为盲人,三子早逝,而后面的儿子们又都已过继他人,信玄这个时候发现,继承顺位最高的,竟然是外样穴山信君。于是信玄想出一个折衷办法,就是把家督让给孙代。这个时候有两个人选,一个是胜赖之子信胜,另一个则是穴山信君之子胜千代,又因信玄本意就是不想让家督让给外姓,所以信玄马上认信胜为养子(就是立嫡),在信胜成年之前胜赖得为“阵代”,因此胜赖得于在信玄死后继位。元龟元年(1569)3月,胜赖离开高远城回到甲府,复名为武田四郎胜赖,其后追随信玄进攻骏河、相模各地屡立战功,成为军中勇将。

天正元年(1573)信玄病逝,后继信胜年仅7岁,胜赖遂继承当主之位。信玄遗命三年内不发丧,不随意征战。家康,谦信等探知信玄死讯,做多方试探。九月家康夺回长筱城,委任奥平信昌为城主,并许配女儿龟姬以示器重。为了报复,胜赖进攻东美浓诸城,并占领远江要冲高天神城。武田家势力一度超过信玄时代,但是胜赖刚愎自用,一味信任近臣迹部胜资和长坂长闲,也因此与信玄时代稳重的宿老不断有所冲突,家内不稳,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江户时代的通说中,武田胜赖是有蛮勇之人,作战时常常亲陷战阵,让自己的周边不断成为战场,但胜赖毕竟只是个猛将,而不是像他父亲一样的名将。虽然如此,武田胜赖依然得到了来自织田信长的高度评价:“胜頼、信玄にまして、油断ならず”

(“胜赖更胜于信玄,绝不可大意”)。

雄心壮志

武田胜赖也一直有上洛一争天下的野心,首先在天正二年(1574)攻下织田家的明智城,并于天正三年(1575)出阵攻击织田信长的盟友德川家奥平信昌据守的长筱城。其实三方原之战后武田家即陷入于织田、德川和北条这些强大势力所组成的“武田包围网”之中,处境十分尴尬。而武田家和织田家的实力也在严重分化:织田家的经济基础是商业,而武田家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矿业;商业的增长是资金的积累,而农业的增长是要靠领土的增加,加上信玄时代引以为豪的甲州金山的储量不断减少,武田家如果不对外扩张的话,也只有等着慢慢被织田和德川蚕食。胜赖并不是那种愿意坐以待毙的君主,唯一的出路就是先吞并当时实力最弱的德川家的三河、远江地区,然后再寻找机会和织田信长一较高下。胜赖特意选择了梅雨季节出兵,就是为了限制织田家铁炮的使用,但这个决定需要付出代价:武田家的军队主要是由农耕兵组成,而当时正处于农繁期,武田家的募兵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招募到15000人(三方原时信玄共出动45000人);织田家已经实行了兵农分离,军队由农民家中的二子、三子组成的佣兵为主体,并经常进行训练,其动员力和作战力自然不是武田家可比,加上长岛一向众被镇压后,此时没有后顾之忧的信长调兵遣将已不象三方原时捉襟见肘了。

长筱之战

5月14日,胜赖领军从甲府出发。5月30日,在医王寺山设立本阵,6月15日,攻打吉田城后向长筱城进军。6月16日,攻城开始。6月19日,武田军包围长筱城,攻打野牛门。6月20日,攻打长筱城西隅。6月21日,攻落长筱城瓢郭,信昌和500士兵坚守不降。6月22日,再次攻打野牛门,至此一切都在胜赖的掌握之中。6月27日,信长亲率与德川家康的联合援军35000人在设乐原布阵,胜赖在得到消息后留下3000人继续攻打长筱城,自己带领其余军队回医王寺山本阵。6月28日,胜赖本阵移至设乐原的オノ神丘,想在织田、德川联军立足未稳时给予致命打击。与此同时,织田、德川联军迅速在阵的两侧设起防马栅,酒井忠次率4000人奇袭队向鸢巢山砦进发。6月29日5时,武田胜赖鲁莽冲动不听老臣劝告,决定出击进行决战,然而等待他们的是织田家的新武器3000支国友铁炮,武田精锐骑马军团死伤达七千人几乎全军覆没,胜赖逃归信浓,而武田家老臣名将大部份都抱定战死决心,山县昌景、内藤昌丰、马场信房、土屋昌次、真田信纲与真田昌辉等大将战死。11月21日信长夺回美浓岩村城,秋山信友被杀,武田家受到极大的打击。

家族衰落

长筱之战后武田家急速衰弱,此后武田胜赖致力于国力的恢复。天正五年(1577),娶北条氏政的妹妹为妻,与北条结成同盟。但天正六年(1578)上杉谦信急死,上杉家发生“御馆之乱”,谦信的外甥上杉景胜和北条家来的养子上杉景虎争夺继承权,氏政请胜赖出兵相救自己的弟弟景虎;而景胜则以黄金一万两、割让一部分土地、娶胜赖的妹妹为妻建立姻亲等条件与胜赖结为同盟,胜赖决定支持景胜,景虎兵败自杀,景胜获胜使甲相同盟解体。天正八年(1580)德川军经过三个月激战,夺回高天神城。为防备信长、德川、北条的进攻,武田胜赖令兄弟仁科盛信移居高远城。天正九年(1580)12月自己移居新筑的新府城,而胜赖以筑新府城为名向领地内新征赋税,却导致武田家凝聚力尽失,人心浮动,不少老臣最后也叛离了武田胜赖;天正十年(1582)1月,信长策反了胜赖的妹婿木曾城的大将木曾义昌,打开了信浓甲府的门户,武田胜赖为讨伐木曾义昌而再度举兵,2月1日胜赖率军2万从甲府出发平叛,12日信长集中大军命长子织田信忠自歧阜城出兵。21日骏府的穴山梅雪被德川家寝返,家康向甲斐进发。武田军在鸟居峡被木曾义昌击败,随后松尾城的小笠原信领反叛,胜赖节节败退,回到新府只剩下千余人。29日在信领引导下信忠军包围了高远城,途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信忠宣布解除与武田松的婚约并要仁科盛信投降,却无反应,3月2日破城,甲斐国内骚动。武田胜赖拒绝真田氏的邀请,3月3日放弃新府投奔小山田信茂的岩殿城,织田德川军紧紧追赶。不料最后信茂也叛降胜赖,胜赖一行转往上野,部下相继逃散,11日众叛亲离的武田胜赖于天目山田野与妻子及嫡男武田信胜等人一起自杀身亡,享年三十七岁,名族甲斐武田氏嫡系到此灭亡。

后由信玄次女见性院向德川幕府二代将军秀忠推荐,由信玄次男海野信亲之子武田信道继承武田氏,甲斐武田传承着清河源氏正宗之名再兴于相模伊豆,信道曾孙武田信明后转封大和郡山国。现甲斐武田家主名武田英信。

人物评价

武田胜赖并不是一个庸才,甚至说他算的上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但是由于其家族内部的不团结、经济落后国力匮乏、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父亲,面对日益强大的织田氏,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武田家衰亡的过错放在他身上是不公的。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这个被埋没的名将。

一直以来,胜赖被认为是武田灭亡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有二:一是长筱会战的惨败;一是在上杉家御馆之乱中的立场。但相反的观点是,在这两件事中,胜赖的选择不是最佳,但并没有错。

1.关于长筱之战

长筱之战,表面上是武田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实上,这是武田家由盛转衰的结果,而非原因。真正导致武田家衰落的其实是两个原因:第一是甲州金矿的枯竭,第二是内部的权力斗争。

作为胜赖来说,他并不是武田家的家督,而仅仅是武田家的家督监护人,类似于毛利兴元之子夭折前,毛利元就的地位。而胜赖显然是不满足于这种地位的,但他却没有自立的可能。那是因为武田二十四将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家臣。对四名臣等重臣来说,先君的一纸遗言,比他胜赖的一百条

命令都大。在这种情况下,胜赖信任迹部,长坂等近臣,也就完全符合情理了。

而唯一能够确立自己在武田家的地位的,只有武勋。事实上,正是因为攻陷了远江高天神城,胜赖才有足够的威信动员众老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指责胜赖这场远征的无谋是不公平的,因为存在一个客观因素,就是甲斐金矿的枯竭。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就地缘政治学观点来看,武田家的综合国力其实与他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而信玄时代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甲斐的金矿。而信玄公的一系列胜利事实上已使国力处于透支状态,对于人口稀少的甲信来说,为胜利而损失的精壮劳动力是过于巨大的代价,对生产力的破坏更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信玄公说的好:“人就是堤防,人就是城墙。”而武田家缺少的正是人。因此,当人口因战争锐减,生产力因之大受影响的情况下,甲州金矿的枯竭,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企图通过内向的积累来恢复国力,则就不是三五年就做的到的了。

与之相对,织田家的实力却在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对织田的远征,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攻为守,将战场引向敌占区。选在农忙季节出兵,事实上就是企图通过小规模精锐部队对织田领地的骚扰,破坏对方的生产力,同时为后方生产力的恢复赢得时间。长筱会战的惨败,无疑是过于沉重的代价。但事实上恢复国力的战略意图却已经初具成效。胜赖能在武田名将十去七八的情况下对北条家屡战屡胜,除了证明胜赖的军事才能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成效。

无疑,在长筱战场上,胜赖刚愎,粗暴的一面暴露无遗。但这也不过是胜赖对众老臣积怨的总爆发。对武田家来说,众名将的死去有利也有弊。总的说来,利大于弊。至少,胜赖的地位得以巩固,从而避免了武田家的政权危机。否则的话,很难说信虎,信玄时代,家臣对主君权威的挑战不会重演。

决定国家兴亡的决定性因素不是英雄名将,而是生产力和政权的稳定性。

2.关于长筱之战后的武田家

经历长筱之败,武田胜赖痛定思痛,开始了武田家的恢复计划。首先,他更注重组建忠于自己的家臣团。家臣团的组建行动早在长筱战前就开始了,可以说长筱之战武田胜赖贸然出兵和他们也有一定关系。其次,武田胜赖决定军备近代化。在他写给家臣的《军设定书》中,他在家臣必备装备中首条就写上了“铁炮”“弹药300发”等语。由此,他开始了武田军团的改革。但是这一改革需要耗费庞大的资金,而这对于此时的武田家来说确实是难以承受的。对此,武田胜赖也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手腕。他把商人收编为家臣,利用商人为自己筹款,这在当时的确是非常有新意而且高明的手段。随着这一策略的实施,武田家的军备近代化开始步入正轨。1577年,一位意想不到的使者来到武田胜赖面前。据《甲阳军鉴》介绍,这位使者言“过去のことは水に流し、和睦を结びたい”(“愿过往之事付诸流水,结和睦之谊”)。使者是织田信长的同盟使者。此时的织田家深陷包围网之中,同时与足利义昭、毛利辉元、本愿寺和上杉谦信对峙,情势极其危险,因此,织田方面希望能与武田修好并提出了优渥条件:灭上杉之后其领土由武田任意处置。面对这一条件,武田胜赖考虑再三,拒绝了织田的请求。同时,为了巩固织田包围网,武田胜赖迎娶了关东有力大名北条氏政的妹妹,强化了同盟关系。

3.关于御馆之乱

有人认为胜赖在御馆之乱中的选择错误。支持上杉景胜的代价是得罪了北条。假如支持景虎,则上杉,北条,武田联手,必能遏制织田东进。

这一立论的错误在于过于理想化。是的,假如武田和北条一起支持景虎,则或许景虎可以打败景胜。但如此一来,上杉家等于成为了北条的分家。在这种情况下,武田家等于处在织田,北条两大势力的包围中了。

事实上,武田和北条的同盟从来就不是对等的同盟,一直以来,武田对北条处于半支配状态,比较接近织田与德川的关系。然而,假如北条家通过景虎顺利支配了上杉家,双方势力对比则将完全改变,武田家反而将成为北条的附庸,成为北条家抵抗织田的屏藩。这种状况是胜赖绝对无法接受的。

更何况,长筱之败后,武田已失去了与织田争锋的可能性。而困守贫瘠的甲信,无异于坐以待毙。当此情势,武田家向东方扩张,乃势所必然。乘势得到上杉景胜这个盟友,对武田家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因此,胜赖在御馆之乱中的决策,高明的有些出人意料。这足以显示胜赖在战略上的才能犹在战术之上。

4.长筱之战解释

武田胜赖在长篠会战中为织田,德川联合军所败之后,多少是被迫退出了历史的前台,成了大家“割爱"的对象。从战败之后到武田家灭亡的七年中又为何没有东山再起呢?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这七年中意气消沉。这次让笔者来描述一下这七年间胜赖的故事——《元气依然!长篠战败后的四郎》。

越后的上杉谦信突然死去之后,他的两个养子上杉景虎(北条氏政之弟)和上杉景胜为了继承领地起了纷争。最初胜赖与同盟者北条氏政相呼应,援助景虎。在这个时候,西方的织田、德川两家还不曾有什么欲对武田不利的迹象,胜赖可能也已经巩固了越后府中的统治。估计他是想完成父亲信玄一生没有达到的夙愿——并吞越后上杉领!

但是,虽然胜赖积极地攻入越后国境,可是作为同盟者的北条氏政却在观察形势,举棋不定。氏政恐怕是想让胜赖和上杉交战,而他自己则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正在这个时候,上杉景胜提出了议和,以割让东上野为条件要求胜赖收兵。胜赖接受了这个条件,停止了对越后的进攻。在进驻上杉氏割让的东上野的时候,胜赖完成生涯最辉煌的战例——膳城之"素肌攻略"。

所谓的"素肌攻略"并不是说武田军光着身子把军旗摇得哗哗作响一往无前(笑)。"素肌"是指不穿甲胄的轻装状态。为什么要着轻装呢?无非是为了行动方便,其实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发现攻击目标的守备要比想象中牢固,不得不中途停止攻击,为了便于逃命,只得立刻脱下身上的重铠甲后撤,以求保存有生力量。

当时的情况是,守城方在武田军准备暂时撤退的时候向武田阵发起了攻击,没想到武田军战力这么强,反而给他们反过来掩杀,一直冲到了城门口。武田信丰见到如此情形,满怀豪气向胜赖进言:"就这样一口气攻城吧!"由于胜赖在以前曾经谈起过:"父亲信玄一生中也没有轻装攻城的战例,多少有些无谋。"这时候家中的猛将土屋惣三等人杀得兴起,根本也就没有阻止他们的时间,一会儿工夫就把城攻了下来。

史书这样评价:如此的攻城战在信玄的时代是前无古人的。大概也就只有勇猛的武田军能够做到吧!后来有了精工细作的贴身盔甲,但不知道有没有用"谁都能够轻易发动素肌攻略"这样的言语来为自己的产品造势……"我是裸露的……"在战场上用这种形体语言来表达对敌人的轻蔑也是有的。(《勇敢之心》里是露屁股,想来中国的古战例也是有类似情况的)从现存的贴身盔甲来看,都是在外形上模仿人的肚子,简直就象是实验室里的标本。

这样地把城攻了下来也不是胜赖所命令的,但在当时,家臣的行为也就是当家的行为。事实上也不过是有一部分已脱下重甲的将士参与了击溃敌军的作战。当然,在众人口碑之下"素肌攻略"也就作为了胜赖的经典战例传遍了关东各地。尽管这仅仅是个小城,长篠之战之后的新武田军在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时候,总是屡屡提起这个战例。在《武田三代军记》里有如下记载:是时,胜赖之威名因此战而得以远扬远邦近邻。甲州旧士,诸方豪族无不以此为美谈。

可能胜赖也是因为同样的不知天高地厚,才在长篠合战中狂妄地说出"踏破一个马防栅又不是什么难事"。

5."裸身攻击"

此间还有一件趣事,胜赖自己也遭受过"裸身攻击"。天正九年三月,胜赖在志摩温泉(现在是甲斐山梨汤村的温泉)为一群信州小池村的农民"裸身攻击"。事情是这样的:

小池村的居民向来都是在邻近的内田山割草。然而这一次,内田山的领主桃井将监立起了"立入禁止"的牌子。在那个时候,桃井没有经常得到胜赖恩赏,手头比较紧,于是就拿小池村的居民开刀,本来小池村的居民在他的领地里免费割草是很久以前就已经达成的既定事实,但现在又要收什么"进山费",对于小池村的居民来说当然是关乎生计的大事。于是,出于事态的严重,小池村的居民提起了诉讼,要求府中进行裁决。但是双方的主张就象是平行线一样,几乎就没有达成一致的可能。决心决死一拚的小池村村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决定向胜赖直述他们所遭受的的不公平待遇。如果是在江户时代的话,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会受到严惩。但在战国时代,领主和农民之间的还是比较亲密的,因此这些村民倒也是老实不客气的冲进了胜赖的浴堂。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

武田胜赖:"喂!喂!你们这帮家伙要干什么?!!"(赶紧将毛巾遮在身前,后退几步)

小池村民:"殿下!请准许我们去内田山割草吧!"

武田胜赖:"啊……啊……去那里吧!"

小池村民:"那么请和内田山的领主打一声招呼吧!"

武田胜赖:"嗯,……坏了,我毛巾要掉了……"。

这事发生在武田家被灭亡前一年左右的时候。想象当时的情形,胜赖在听到村民的哭诉之后:"连这种事都做得出来!灭了他!……",一定会觉得胜赖很酷吧!

其父武田信玄的生平简介

武田信玄( 1521年12月1日--1573年5月13日)大永元年——天正元年,大膳大夫(从四位下),信浓守,甲斐守护,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幼名太郎,源氏名门新罗三郎义光之后,武田信虎的嫡长子。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因任甲斐守护,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人称作“甲斐之虎”,与“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可谓一时瑜亮。 狂飙的日本战国时代,20岁的少年英豪武田信玄,在家老和百姓的支持下,兵不血刃地放逐了暴虐无道的父亲。年轻的脉搏,充满欲望与野心。自立为甲斐国主的他,随即以雷霆万钧之势进攻信浓。他努力开疆阔土,往复争战。他的军旗上写着孙子的名言:“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旌旗所指,战无不胜。

平定信浓之后,信玄梦想着挥军西上,直入京都。但夙敌上杉谦信始终牵制着信玄,于是甲斐之虎只有在川中岛迎接与越后之龙的对决了。川中岛大会战获得胜利的武田信玄,一步步走向号令天下的大道,然而长子义信的想法却与信玄相左,信玄不得已幽禁了义信,继续追击强敌,进兵关东,迫近小田原城,攻陷骏河府中城。

甲州、信州全域已入版图,一方之雄的武田信玄却遭病魔缠身。数十年的梦想支撑着他,他还是参拜了母亲、正室、长子的茔墓,辞别了心爱的妻妾,踏上西上的道路。这是一代名将的最后一击。他虽在三方原战胜了德川家康,却已时不我予。信玄一生快意恩仇,可谓此生无憾,却在最终的胜利即将唾手可得时,无端地被病魔击倒,只能遗憾地将目光望向咫尺的京都。

信玄金戈铁马的生涯中,伴随着无数浪漫的篇章。战场上他杀伐决断,居馆里却柔情似水。不美满的政治婚姻之外,信玄有着无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武田信玄将领土从甲斐一国扩展到远江国,信浓国,甲斐国,伊豆国,骏河国及美浓国,飞驒国,上野国,相模国,三河国的一部分,而且周围对手都不弱小,足见他的非凡军事政治才能。武田信玄之用兵方略与为政之道在日本战国史上留下颇具影响的一笔。所举“风林火山”(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之军旗(也称孙子四如真言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威震一时。信玄在用兵上尤擅于指挥甲州精锐的骑兵,以灵活机智的战术取得胜利。开创了“甲州流”兵法。武田信玄以杰出的军事指挥闻名,却又与一般黩武的将军不同,信玄也是个出色的民政家,天文十六年(1547),信玄制定的俗称为“信玄家法”的《甲州法度之次第》五十五条,详细规定了主君与家臣的关系及家臣应遵奉的准则等,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分国法的代表之一;其倾心于领地内的治理,尤其穷半生精力在甲斐的釜无川和笛吹川上修建的治水工事,采用最先进的筑堰分流技术,是战国时代最大、最有名的堤防,其利泽及后世,被后人称作“信玄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信玄还以擅长培养人才著称,手下著名的“武田四名臣”、“二十四将”、三弹正等聚集成了战国时代最优秀且忠诚稳固的家臣团。江户时代<甲阳军鉴>出版,甲州流兵法成为传奇,信玄被公认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信玄笃信佛教,本人就是天台宗的大僧正。宗教信仰是信玄治国的重要内容。武田家的名将原虎胤就曾因信仰问题(虎胤信奉日莲宗)而出走。信玄的宗教政策也体现着战国大名特有的现实性。例如,允许僧侣交纳一定的役钱后娶妻,这一做法对于当时已近乎公开泛滥的僧侣娶妻的现象,显然比强行禁止更为合理。次年天正元年(1573)4月12日武田信玄殁于信浓的驹场,时年仅53岁,根据信玄的遗言,三年秘不发丧,而由信玄之弟信廉充任影武者。天正四年,信玄的遗体才正式下葬于惠林寺,信玄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一生努力和梦想最后成了一场空。据说得知信玄之死,上杉谦信也感到很悲伤,决心不再与甲斐作战。武田信玄死后仅两年,其子武田胜赖在长筱合战中惨败于德川织田联军,武田家走向衰落。1582年,在织田和德川的进攻下,武田胜赖与儿子武田信胜在天目山自杀,武田家灭亡。

人物分析

攻非但不是所谓的"不经过大脑",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非常考究的。胜赖接手的武田家,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内部矛盾和外部危机并存。

内部矛盾

内部矛盾主要体现在派系的争斗,因为胜赖的出生的问题,甲斐系的老臣们统统看不起胜赖,每次都是一副:"小子,你懂什么?我跟你爹打仗的时候,还没你呢"的傲慢模样。武田家的事务,要按照他们的心思去做才顺心。另一方面,躁动的信浓系对武田家中央权利的争夺也爆发,原来把持政权的甲斐系遭到信浓系的挑战,更加看出自于信浓的胜赖不顺眼。除此之外,一门众门普遍疲软,要不就是如武田信廉,武田信丰这种什么事都不做的;要不就是木曾义昌,小山田信茂这种作壁上观的;更有甚者就是穴山信君这种暗中拆台的类型;只有五弟仁科盛信算是全力支持胜赖。貌似强大的家臣团实际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建立起个人的威信,个人的功勋。这就是他出兵的原因之一。当然,建立个人的威信和功勋并不是他出兵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外部。自信玄死后,武田家薄弱的后方的弱点开始暴露,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甲斐农业在不断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劳力,战争时段的加长也导致了农业的荒废,另外一个支柱金矿已经开始枯竭,不能负担起重担。为了能够使武田家在日后依然具备竞争力,就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支柱,这个支柱就是骏河。骏河作为今川氏的发家之处,有三大经济产业,第一是骏河湾的渔业,第二是安倍的金矿,第三是骏府商业,同时,骏河处于东海道的关键位置,日后家康晚年也在这里筑城,形成骏河政权。要建设骏河,就必须保证骏河的安全。要保证安全,就必须放置一个坚固的堡垒在它之前。于是,高天神城之战打响了,这座东海第一坚城连信玄都无法攻下,结果胜赖成功的取得了高天神城,一方面给骏河布置了一个坚固的屏障,另一方面在家康的眼皮底下放了一个大钉子,战略意义上相当重要。同时,这次战斗的胜利,也建立了个人的威信和功勋,可以说效果显著。远江方面的威胁解除了,那么奥三河呢?目前能对武田家发动威胁的方向上,木曾福岛城一夫挡关,万夫莫开。远江方面夺取了高天神这座著名的坚城,就剩奥三河一条路了,目的很明显,就是长筱城。拿到了长筱城,不仅完成了武田领的整体防御,而且也将以新月形包围德川家的领地,压迫家康,战略意义可以说是极端重要,如果家康丢了长筱城,则自己就处于被动,随时可能被胜赖从两个方面踢自己的屁股。信长当然也察觉到了这种巨大的危机,立即率精锐出发,从泷川一益,明智光秀到羽柴秀吉,佐久间信盛,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信长身边的善战的宿将基本上都到了,可见胜赖选择长筱作为攻击点的正确和威胁性。但是由于长筱未能即使攻克,胜赖不得不面对数量,精锐程度,士气都高于自己的敌人。在评定会议上,甲斐系和信浓系再度发生巨大的矛盾和争吵,甚至双方一度都把刀拔了出来。此时的胜赖难以选择,退兵虽然是完全之策,但是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威信和功勋就立刻被所谓"逃跑"的行为给抹杀了。如果进兵,则胜利的可能性太小。也许是甲斐系平时对他的傲慢的态度和对于完美战略防御体系的渴望,他选择了作战。结果是残酷的,我不多说了。从以上来看,胜赖发动的战争,都是出于战略防御的基础,并非咄咄逼人的不经过大脑的找死行为。甚至在长筱的攻略一出台后,信长也不得不率领大部分精锐来解决这个战略大危机。可见,胜赖的战略思想是成熟老道的。

家臣背叛

哪个大名没有,当年信长即位时,背叛信长的家臣远比武田多,在加上手下那一堆倚老卖老的家伙,你去应对看看。信玄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包含在这两个方面,前半生是正常的积极的军事扩张,而后半生则是在穷兵黩武。正如您所说,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强化自身是必然遭到敌人的吞噬,但是所谓的强化自身,并不是只代表军事而已,经济体制,兵役制度,后勤基础建设一样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重内政而轻军事,还是重军事轻内政,都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逐步走向极端。早年的信玄立足于甲斐,在扩充自己军队的同时,仍然花大力气研究新的开采技术,修筑水渠灌溉农田,发展山区手工业。拥有丰富的物资储备的前提下,信玄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信浓的攻略,总体来说是首先用军事打击,然后设置代官,逐步控制分化当地国人组。在强化的统治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浓的经济,让信浓成为信玄的牢固的根据地,为军事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自今川义元死后三年,信玄上洛的雄心开始燃烧,废弃了三国同盟后,对东海道发起了攻击,双方交战数年后,总算夺取骏河。对于骏河的处理,却和信浓的处理大大的不一样,他没有经过潜移默化的控制分化国人,没有对骏河进行有效的控制,所做的事情,只是把从骏河搜刮的财富运送回甲斐,用来填充自己日益庞大的军费。此时,信玄的军费已经相当庞大,以兵农一体制下要担负起数万的兵丁,还有部分骑兵,所需的军费之庞大,可想而知,此时信玄对于领地内基础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是一压再压,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向军事方向倾斜。换句话说,信玄早期是为了扩张自己的综合力量而攻略,而晚期却是为了养活军队而攻略别人的领地,两者差距太大。信玄的穷兵黩武,不仅仅是以他发动战争的频率和次数来代表,而是代表他舍弃领地的经济建设而投身到狂热的军备之中,恶性循环啊。貌似强大的武田军团的背后,是一个不堪重负的武田家领地。信玄前半生是内外并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后半生忽略内部建设,将外部军备大大提高的同时,就是在吃自己以前攒下的老本。"信玄巩固基础"的年限,仅限与前半生。信玄公除留下了天下无敌的骑兵团还留下一大堆问题给小四北条这个盟友在长筱后对武田以有不稳迹象,和景胜同盟要比和北条同盟要稳定得多,而并非是光光那2W钱,景胜在武田灭亡时也被织田军团的柴田军团缠住,无法前来支援,但在御馆之乱时胜赖是无法预见的。至于说对于胜赖的教育,我想这个应该是从结果倒推回来的,对小四不是很公平啊。应该说从当时的战国局势来说,靠某代人完全统一日本,难度不小。秀吉和家康能作到,我觉得说实话信长给他们的基础打的太好了,倒不是说信长给他们在财力和军力方面留下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而是说信长教会了他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很多事情。这俩人很早以前就在信长手下独当一面(家康和信长虽然名义上是同盟,但其实和属下并无本质分别),到信长去世前更是分别负责山阳道和东海道的方面军司令官了。而胜赖什么时候有过独当一面独领一军的时候吗?信玄生前我是不记得有这种机会的。而信玄身后胜赖的政战攻略其实并无特别出格之处,不少地方还异乎寻常的高明。应该说作为伟人的第二代,与信忠,信康,秀忠相比不遑多让。至于这末代家督么,从方方面面来说委实是怪不得小四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