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山水帘洞 |
释义 | 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龙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该石窟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该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描述综述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当雨 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多座建筑,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拉稍寺创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与水帘洞隔山相对,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 佛像陡峭的崖壁上有浮 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佛坐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铛作响。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从拉稍寺沿沟进1华里处便是千佛洞,因壁画绘千佛而得名。洞内原有7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秀美,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水帘洞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龙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该石窟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楼山鲁班峡谷中。这里山势挺拔,突兀壮观;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洞中泉水奔涌,山间溪流潺潺,景色幽静宜人。 “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该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当雨 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多座建筑,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拉稍寺创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与水帘洞隔山相对,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间的大佛高达40余米,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佛坐莲台上,莲瓣间层刻有狮、鹿、象,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铛作响。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从拉稍寺沿沟进1华里处便是千佛洞,因壁画绘千佛而得名。洞内原有7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秀美,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西游传说水帘洞,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因《西游记》闻名海外。吴承恩就是受了这个水帘洞的启发,在 《西游记》中给早期的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神话色彩十分浓郁的活动场所。全国各地的水帘洞很多,但都是《西游记》流行以后起的名字,只有这里的水帘洞是在《西游记》风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写的一块碑记里,便记载着水帘洞是香客必游之处。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题写的,时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时《西游记》还不曾出书。水帘洞是一个天然裂隙洞穴,内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层平台。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书,赐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来海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时期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守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发行量地水帘洞旁。“灵泉”二字是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是指的它。水帘洞位于甘肃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在形似刀斧所劈的试斧山东侧峭石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天然洞穴。据说雨季时能见到流水象晶莹珠玉垂帘似的壮阔景象,因而有“水帘洞”的美称。洞内有宫、寺、殿、台、亭、阁及泉十多个,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佛教巨幅壁画。与水帘洞隔山相对的拉稍寺,北周所建,寺内保 10存了大量的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距拉稍寺沿沟500米处即是千佛洞,因壁画绘千佛而得名。 石窟群从武山县城出发,沿宽阔平坦的316国道向东北25公里,便是渭水河畔风景秀丽的鲁班峡山谷,闻名海内外的武山水帘洞石窟豁然呈现眼前。“群峰叠嶂疑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鲁班峡山谷旧称木林峡,属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形成的红砂岩丹霞地貌,群山环抱,石峰巍峨,宝刹古寺深藏石缝山谷间。 五台水帘洞石窟始建于1450多年前的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北魏、北周及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七寺(显圣寺、拉梢寺、千佛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音寺)五台(清净台、莲花台、说法台、钟楼台、鸣古台)之规模,现存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寺四个单元。拉梢寺气势雄伟、古朴壮观,因有我国和亚洲之最的、高40多米的摩崖高浮雕大佛造像而闻名于世,又称大佛崖。据传,建寺时自崖脚积木至巅,功毕逐次拆木而下,故名拉梢寺。水帘洞居峡谷南岸,是石窟中心地带,山体像朵含苞初放的莲花,瓣纹清晰可见,每当雨季,瀑布自山巅直泻而下,状若水帘而得名。洞内寺院殿宇分上中下三台而建,上有菩萨殿、老君阁,中为四圣公的五公菩萨楼,下为圣母殿、三霄殿、药王殿等,其上层楼内塑有大势至菩萨,当地民间有关于麻线娘娘的美丽传说就源于此。洞东壁遗存136平方米的壁画是北魏开创,经隋、唐、五代、宋、元多次复绘。 水帘洞壁画正中大佛头顶飞天,手捧供物,临风飞舞,形态奔放,是水帘洞壁画中最具有时代性的早期优秀原作。千佛洞因壁塑千佛而得名,壁绘崖面500多平方米。洞内壁画多为吴带当风盛行时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双飞天壁画,因避光作画,至今色泽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以满壁风动之感。显圣寺为一天然崖窟,现存北周壁画25平方米,窟壁及四周还有打子洞、圣贤壁、马鞍石和仙人张果老毛驴吃草处等民俗景点。 鲁班乡距武山县城东北向五十余里处的鲁班乡,山形突兀壮观,林木苍翠欲滴。在渭北干旱山区,不愧是一块圣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帘洞石窟群即在此处。水帘洞石窟群,包括显圣池、拉梢寺、千佛洞、水帘洞和三清洞五处名胜古迹。显圣池在沟口,池中石洞有一股地下喷泉冒出,形成二十里的潺潺细流,注入渭河。鲁班乡沟南的山峰裸露洁净,尤以试斧山更奇特,两座山峰上端一线分开,形似刀斧所劈。试斧山东侧峭石壁上,有一个约五十米长、三十米高、二十米深的天然洞穴,据说雨季时能见到流水象晶莹珠玉垂帘似的壮阔景象,因而有“水帘洞”的美称。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泉殿、老君阁和十数个小殿。 观音寺观音寺中序碑记载了当时传说,据传南海观音在“隋文中叶,投生李氏”,以笄之年,抗婚出走,途经显圣池,到水帘洞中坐化,为了显灵,将闻讯赶来的兄嫂手中的条刷和火棍,插地成树,这就是形态别致的条刷树、火棍树。于是,人们就修了观音寺。传说虽然荒谬,但从中可知水帘洞庙宇是隋文帝中叶始建,寺外残存的一幅一百三十六平方米的壁画,据考始作于北魏。菩萨泉殿是最大的殿,殿分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皎洁如镜;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与“菩萨泉”相对的东北峭壁上悬挂着老君阁,亦名三清洞。三清洞的楼阁修得精巧险要,令人赞叹不已。 拉梢寺与水帘洞隔山相对,位于沟北的是拉梢寺。据县志记载,系北魏时修建。相传北魏太武帝执政后期,有个游方高僧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山水风景,就募捐修庙。修建过程中,树枝沿岸堆积,工匠们站在上面,边凿边拉掉树枝,因此取名拉梢寺。 释迦牟尼像在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高达三十余米;两侧各站一个十多米高的胁侍菩萨。 莲台之下,层列着麒麟、青狮、白象三排神兽浮雕。在窟面大佛左右及下侧,还保留着一些菩萨塑像和佛龛。从最近发现的大佛题记一方,可以这里的开凿年代不会迟于北周之后。它的整个造型风格,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是罕见的。从拉梢寺沿沟进一里多路的沟底山坳,便至千佛洞。洞内保存着不少崖面雕塑佛像和壁画。不少塑像具有国内早期塑造形象和特征。从天水麦积山石窟到永靖炳灵寺石窟,其间经由水帘洞石窟群连成一线。 丝绸之路从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佛教艺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而传入我国的踪迹。武山水帘洞石窟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为丝绸之路东线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 拉稍寺又名大佛崖,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千佛洞因壁画千佛而得名,又因有摩崖悬塑七佛,俗称七佛沟,是位于拉稍寺西北约一公里处的天然岩洞,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分为壁画和悬塑造像两部分。 显圣池水帘洞和显圣池为天然岩洞,崖面上绘有历代巨幅佛教壁画,殿、台、楼、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尤以菩萨楼最为高大华丽,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满挂盈联匾额,引人入胜。水帘洞石窟已架设了悬崖栈道,加固了河堤护坡,并对游人开放。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整座石窟群包括显圣池、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 千佛洞其中又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水帘洞为50米长,30米高,30米深的天然洞穴,雨季时洞口流水如垂帘玉珠,洞中有隋朝建造的四圣宫、观音寺、老君阁等10几个小殿。拉捎寺与水帘洞相对,建于北魏。在陡峭的山壁上雕有一尊释迦牟尼坐像,两侧饰以菩萨、神兽等浮雕。水帘洞石窟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水水帘洞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处石窟寺院。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水帘洞石窟群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包括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濒于渭水,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长约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内水锈青苔,红绿斑驳,乱石穿孔。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原有菩萨殿、老君阁、四圣宫等殿阁。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虽经重修却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现存北魏壁画约30平方米,绘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现残存壁画绘千佛、说法图、飞天、供养人及牛车,具北周风格,画面着色瑰丽,残存造像,圆润丰满,神态各异。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 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处石窟寺院。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水帘洞石窟群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包括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濒于渭水,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长约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内水锈青苔,红绿斑驳,乱石穿孔。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 桐柏水帘洞水帘洞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绝壁上。洞宽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通天河水飞流直下,掩遮洞口,雨则龙吟虎啸,晴则游丝断珠;洞内一泉捐滴,汇于一石钵内,其水甘甜凌冽,四季不涸,周有石桌石凳可供小憩。透过如雪飞帘,尽可远眺太阳城等山色寺景,“水帘挂雪”是明清以来桐柏八景之一。洞下水帘寺,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原佛教圣地,宋代元祐年间曾修葺过此寺,1984年桐柏县政府又重修新建,现有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天王殿、僧房楼、功德堂、禅林院、罗汉堂、花藏图书馆各类殿堂房舍120间,各类佛祖菩萨像120多尊,大型木刻金刚经12面,日本版大正藏两部经书二万余册。梅花、松云二溪寺前交汇,呈双龙捧珠之势,终日晨钟暮鼓、佛气氤氲。寺旁还有竹林精舍、观音禅林、妙法寺、石盘寺、尚元寺等,一地多寺,寺寺相连,堪称“中州一绝”。水帘洞西侧峻岭上有一卧佛,首南足北,仰天而卧,头枕元宝垛,脚蹬花果山,身长绵延6公里。佛的发髻及眉、眼、口、鼻清晰可辩,十分神秘、逼真。又名水帘寺,在县城西5华里。远望绝壁千尺;下看一泓碧水。瀑布犹如一幅长帘高挂,帘子后面的峭壁上有个很大的石洞.通往水帘洞有条凿石壁的石梯.明嘉靖年间在这修建了卷檐式的亭子,寺庙则依山而建,并树立碑刻,称水帘寺。又名水帘寺,在县城西5华里。远望绝壁千尺;下看一泓碧水。瀑布犹如一幅长帘高挂,帘子后面的峭壁上有个很大的石洞.通往水帘洞有条凿石壁的石梯.明嘉靖年间在这修建了卷檐式的亭子,寺庙则依山而建,并树立碑刻,称水帘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原有菩萨殿、老君阁、四圣宫等殿阁。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虽经重修却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现存北魏壁画约30平方米,绘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现残存壁画绘千佛、说法图、飞天、供养人及牛车,具北周风格,画面着色瑰丽,残存造像,圆润丰满,神态各异。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 周边环境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武山县志》载,相传鸠摩罗什运鬼斧神工,拉树梢成山,因有此名。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迟迥初建,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旁有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墨书题记。佛坐莲台上,镌有狮、鹿、象3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周围诸多佛龛伫立着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云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铛作响,它的整个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罕见。 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为天然岩洞,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该峡谷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是难得的仙境圣地。岩洞崖面上绘有历代巨幅佛教壁画,殿、台、楼、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引人入胜。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因壁画千佛而得名。又因有摩崖悬塑七佛,故俗称七佛沟。是位于拉稍寺西北约一公里的天然岩洞,是武山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分为壁画和悬塑造像两部分。洞内原有七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清秀,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水帘洞石窟已架设了悬崖栈道,加固了河堤护坡,并对游人开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