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
释义 | 集团简介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39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其前身为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毛主席亲笔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中外合资医药企业、国家战备储备急救用药和麻醉品定点企业。产品涵盖原料药、原料中间体、医药制剂、生物制药、食品添加剂等多类别、多品种,销往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13亿元、年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 70多年来,多种创新产品诞生在远大医药的旗下,曾先后首家研制了胰岛素、白内停、依诺沙星系列产品、安络血、肾上腺素、牛磺酸、替罗非班、硫普罗宁小针等新产品,至今已形成了以诺佳系列为核心的抗菌类药物,以欣维宁为先导的心血管类药物,以白内停、晶明为拳头产品的眼科类药物,以诺宁系列为重点的肝病用药,以奥可安为先导的口腔用药,以及以肾上腺素类原料药为代表的特色原料药等新特产品群,昂首跨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 最近几年,企业引进首席科学家及学术带头人进入研发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并按每年销售额的7%用于产品开发,后自行研制出国家二类新药2个、三类新药1个,首家研发新药6个,另有多个新药产品正在注册中,新产品引领新市场,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从2008年开始,远大医药先后与四家企业牵手,通过资本、人才、渠道及机制、管理、文化等优势的输出推动生物领域、原料药领域、眼科领域的发展壮大,进入湖北省医药企业十强之列。 根据今后5年战略规划,跨越发展中的远大医药正以高于业内速度递增,力争5年内做成中部地区一流的化学制药企业。 集团规模经过60多年的发展,武汉远大制药已成为颇具现代化规模的中外合资医药企业,注册资本8500万元,占地面积300亩 ,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公司主营医药制剂、医药原料及中间体等产品,年销售收入4亿元,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拥有年生产液体制剂2亿支、固体制剂40多亿片、原料药4000多吨的能力,是国家战备储备急救用药和麻醉品定点企业。 技术特色集团所涉及领域武汉远大制药遵循“提供好产品 修炼高境界”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原料、制剂“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重点涉足心血管、眼科、保肝护肝、抗生素类及特色原料等领域。 集团的研发能力企业具有一支专业化的科研队伍,科技开发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新产品开发,先后自行研制出国家二类新药3个、四类新药9个,另有多个新药产品在注册中。公司现在已形成了以诺佳系列为核心的抗菌类,以欣维宁为先导的心血管类,以更昔洛韦、白内停为拳头眼科类,以及诺宁系列肝病用药等新特产品群,产品销往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 “高新技术企业”。 宗旨和目标“做百年药业,还原于社会”,武汉远大制药用道义和使命铸就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在赢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药品生产企业的社会效益和公众责任。60多年来,企业以救死扶伤、健康民生为使命,独这生产了许多“救命药” 、“急需药”,为巩固国防、建设国家勇担道义。 奋进中的武汉远大制药正以“高于同行业的平均速度”持续发展,力争3年内做成湖北省化学制药的龙头企业。 质量管理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有完善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质量管理网络,并由质量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按照GMP关于机构设置的要求,设立有品质管理部和质检中心主管全公司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质量保证QA负责全公司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质量检验QC负责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检验工作。 独立的品质管理部行使着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职能。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原辅材料从供应商质量审计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坚持做好公司产品质量的市场跟踪和用户访问。质检中心负责全公司的检验工作,配备了与生产规模、能力相适应的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与生产车间分离,负责标准溶液的配制、进厂原辅料、中间体、成品的检验、留样观察等。 公司建立有完善的保障药品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遵循“一切行为有标准、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有监控、一切行为可追溯”原则,严格按GMP要求组织生产,定期对车间进行GMP自检,并对发现的“缺陷”项目制订整改措施进行整改;每月由专人填写生产车间《GMP现场考核评价表》。 公司本着“规范过程控制,追求质量完善”的质量方针,不断提高生产及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让人民群众用到安全有效的放心药品。 发展历程1939年春,我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在太行山区山西潞城市西白免乡南村创立卫生材料厂,她见证着武药的诞生,铭刻着先辈的足迹。 1940年,八路军卫生材料厂与129师制药所合并于安乐庄,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毛主席为卫生材料厂亲笔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朱德总司令也寄望全并的卫生材料厂:“加紧团结,努力生产,多造药品,输送前线,打大胜仗。” 当年,前线很多战士疟疾发烧,军工战士根据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指示,利用当地丰富的柴胡资源,以重蒸馏法提取有效成份试制柴胡注射液。一九四三年五月,《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了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制药厂发明柴胡注射液》的报道,称之为封锁线的一大创举,成为我国最早有关中药西制成功的史料记载。 1947年夏,卫生材料厂随刘邓大军转战南下,于1949年秋进驻武汉,1957年7月移交地方,定名为武汉制药厂。1955年,迁入汉江之滨陈家墩。 1953年7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武药开始研制胰岛素,1956年投产,其技术指标超过前苏联同期标准。 1958年——1960年,为打破国际上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武药试制成功新产品共59种,投入生产12种。其中正肾上腺素、副肾素、安络血、胃复康二巯基丙醇成为全国唯一的产品;安乃近、氯霉素成为优质产品;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为全国一流产品。 1960年,武药国内生产的二巯丙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立下头功。武药类似的“救命药”还有正肾上腺素、副肾素、硫酸钠、速尿等注射液。 1960年初,武药率先研制成功甲硝羟乙唑,同年十月正式生产。六十年代制剂原料开始出口。 1966年,胃舒宁片出口外销,1969年甲硝唑原料药出口创汇。 1976年武药独家研制的白内停滴眼液用于临床,1977年4月其原料药和制剂放大生产, 1978年上市以来深受白内障患者信赖,突破销售量3亿支大关。曾于1982年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八十年代末,武药成功研制第四代喹诺酮药物——依诺沙星,成为我国实行《新药审批法》后的第一个抗生素二类新药。在此基础上,迄今已开发出诺佳系列——依诺沙星原料及其制剂产品输液、小针、粉针、片剂、胶囊、滴眼液。 1991年武药被审定为国家二级企业,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1994年武药改制为武汉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更名为武汉诺佳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武药获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 2002年中国远大集团进入武药,股本金增至8500万元。 2004年武药成功研制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二类新药欣维宁(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在国内率先上市,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家医院临床应用,5000多例病人接受治疗,成为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保驾药品。 2005年武药荣获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优秀民营企业”。 2006年武药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 2005年8月武药成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7年4月,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携手国际奥比斯飞机眼科医院防盲治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