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释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又名烽火科技集团,地处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知名的信息通信领域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

发展概览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于1974年正式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覆盖光纤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是目前全球唯一集光电器件、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和网络于一体的通信高技术企业。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也是国内唯一集光通信三大战略技术(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科研与产业实体,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和软件百强企业。经国家批准为:“新一代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武汉分部)”、“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亚太电信联盟培训中心”和创新型企业试点等。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在光纤通信领域具有极强的研发实力,参与了几乎所有的863计划和从“六五”到“十五”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关于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课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先后为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贡献了50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获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部委级、省级科技进步奖170多项。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光纤传输技术、设备和中国第一套互连互通的全光网设备,成功地开发了中国第一套10Gb/s SDH系统和32X2.5Gb/s DWDM系统,所提出的三项IP技术提案是我国首次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的国际电信标准。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现有员工近1万余人,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全部员工的75%,其中硕士、博士占25%,拥有被誉为“中国光纤通信之父”的赵梓森院士、8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9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23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管理专家。

企业形象

“烽火科技”品牌标识由图形、文字及辅助图形组成,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以中文表现的品牌标识由图形、中文品牌名称及弧线构成是品牌标识表现的基本形式,应用于企业国内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以英文表现的品牌标识由图形、英文品牌名称及弧线构成,一般应用于国际场合。品牌标识全面反映了企业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其中图形部分在通信行业中被广泛认知,享有较高美誉度。

企业名称“烽火科技”采用遒劲有力的手写行书,代表本企业既拥有悠久、坚实的事业基础,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新兴企业。

中文上面的弧形一勾是点睛之笔,极富动感,色彩是红色,给人以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视觉印象,表明其行业特征,同时也表达了本集团在未来通信行业中拥有辉煌前景的美好祝愿。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佳通信方式,让科技造福人类

企业宗旨:使客户满意、求员工发展、对股东负责、促社会和谐

企业愿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企业精神:敬业、诚信、创新、和谐

战略目标:在“十一五”期间,集团产业规模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同步,力争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国内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逐步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市场销售额达到集团销售总额的25%以上;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运营商以及其它用户提供装备和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经营理念:持续、稳健、快速、规模

组织原则:集团始终是一个具有控制力的整体

决策准则:科学、民主、高效、优质

企业行动纲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

员工行为准则:尽我所能,追求卓越

下属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全资公司与合资公司,主要包括: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武汉烽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市中光通信公司;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烽火安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烽火信息集成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公司分别从事光纤通信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软交换的研究开发和IP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光电端机、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无源器件、光通信仪表、光缆专用设备、网络管理系统、各种高低端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移动通信室内外覆盖系统、GPS定位系统、BITS定时分配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电源供电系统、机房辅助设备等产品的中试和生产等,产品市场覆盖国家信息基建、电信、联通、移动、铁通、广电、电力、石油、军队等各个部门,并已打开国际市场,产品销往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

截至2008年底,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总资产80多亿元,净资产30多亿元,2008年集团实现销售额约70亿元。

研发方向

三大产业方向

光纤通信技术产业:光纤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产品群集中在两个网络层面,即高速宽带光纤传输系统与设备、光纤宽带接入网(OAN)系统与设备。

未来公用网技术产业: IP选路与交换。IP选路与交换产品集中在核心级与边缘路由器以及高、低端的以太网交换机等产品。面向NGN体系结构应用的全业务软交换技术研究与系列设备研制。

无线通信技术产业:无线接入系统、直放站、3G/4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移动通信产品群集中在无线窄带、宽带接入产品、直放站系列产品和第三代/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产品。

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全光网络技术研究:围绕光网络组网技术特征开展研究,“十五”期间进行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前期研究,掌握光网络互联关键技术,建立光联网实验场,完成OXC(光交叉连接)和OADM(光分插复用)系统设备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高速光传输系统研究:开展SDH40Gb/s(STM-256)ADM、40Gb/sOTDM(光时分复用)和基于10Gb/s、4Ogb/s的大容量DWDM系统研究,掌握关键技术,研制出相关系统设备,建立试验工程。

高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网系统:研制出具有有线、无线综合、有源、无源综合、宽带、窄带综合的系列化高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网系统产品并进入商用。

光纤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开展光纤大预制棒的制棒、拉丝相关工艺技术研究,形成稳定的制棒与拉丝工艺,形成相应的规模生产能力。

ASIC设计:开展ASIC设计方法研究,形成规范化的设计流程,根据系统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要求,每年开发出若干种ASIC芯片。

通信网络管理软件技术研究:实现统一平台下时不同光通信系统设备产品的网元管理,开展面向网络层的管理软件技术研究,形成面向光网络建设的具有开放性和智能化的实用成套通信软件技术。

3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研制WCDMA系统设备,逐渐形成全套的CN、RNC及NODE-B系列产品并进入商用。

全业务软交换技术研究与系列设备研制:通过研究形成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产品主要包括综合接入设备网关、接入媒体网关、中继媒体网关、移动接入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软交换设备、H.323与IPPBX网关及软交换运营维护网络管理系统等。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1.WDM超长距离光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2.10Gbit/s甚短距离并行光传输模块与系统

3.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网络

4.超强前向纠错(FEC)技术

5.25GHz光梳状分波器研制

6.新型掺稀土光纤

7.40通道阵列波导光栅(AWG)复用/解复用器芯片及模块目标产品

8.超宽带(S+C+L-BAND)光纤放大器

9.喇曼光纤放大器及相关无源器件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目标产品

10.2.5Gb/s混合集成光发射基与接收机芯片及模块关键技术

11.40Gb/s (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

12.自动交换光网络节点设备研制与系统试验

13.提供虚拟专用网功能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实现技术

14.新型城蜮网关键技术及实验系统

15.Tbps级DWDM传输系统的研制

16.自适应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

17.高性能以太网交换机及接口卡核心芯片开发

18.纳米光学晶体材料的研制

19.喇曼放大器

20.基于MEMS技术的可调谐光滤波器

21.1310/1550nm大功率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目标产品与规模化生产技术

22.10Gb/s以太网用小形化、热插拔光收发器件及模块

23.无致冷小型化封装的980nm泵浦激光器

24.新型通信光纤(S+C+L波段)

设施配备等基础条件

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已建立了超高速系统实验室,配备了如超高速示波器、10Gb/s误码/抖动分析仪、光谱分析仪、色散补偿模块、光纤放大器等适合于高速系统实验的仪表装备;正在建设可以开展面向交换、传输、接入及有线、无线和多种业务运行试验的宽带网络试验平台;通过对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光电子工艺中心的持续不断的建设,在系统设备、ASIC设计、软件开发和光纤光缆与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已构成既相对独立完整又有效配套与衔接的研究开发、测试与中试工艺装备体系,加上为科研和中试服务的卓有成效的工艺流程和相应的技术人员队伍的努力工作,使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具有了很强的科研成果向实用化产品转化的综合能力。

领导班子

童国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鲁国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吕卫平: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徐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向军: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余少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总工程师。

研究生培养

该院是首批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及亚太电信联盟培训基地。现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赵梓森在内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60名。由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在民族通信事业中肩负着国家的重任,为了满足国家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各级领导十分重视高层人才的培养,已确立了教育的产品就是人才的观念,对待高层人才的需求上注重吸引和培养并重,特别加大对通信人才培养的投入。将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赢得市场竞争和创新优势的核心,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生教育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行两级管理,四个统一的办学模式

严谨的培养体系,以任务带学科,以联合求发展,出成果、塑人才,是我们科研单位办学的特色。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由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际电联ITU-T SG15中国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毛谦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设有学位评定委员会,毛谦副院长任主席,学位委员会的成员中三分之二是教授级高工,保证了学位授予质量。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实行院、公司两级管理的办学模式,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基础理论教学、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授予学位。

院属各学科点在院统一领导下,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为了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院研究生部除了招生、学籍管理外,还有专门的教学班子,除了少数基础课请名校老师授课以外,90%的课程都由自己的老师讲授。承担研究生教学的老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部分老师曾经参加过科研项目或工程实践,因此,在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时,任课老师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很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我们还根据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和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力争更好地为通信产业发展的大局服务。

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初期,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较少。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建设了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坚持标准,各单位领导也把建立一支优秀的导师梯队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注意选拔那些在本专业中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进入导师梯队。

明确培养目标,理论联系实际

学科的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我们始终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实际,提出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即:不仅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还要使其具有从事科研并独立承担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开发能力。

研究生的理论课集中一年上完,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各公司进行课题研究,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开发,开题、阅读文献资料、制定方案、理论探讨、硬/软件研发、实验验证、作论文等等。在此期间要求研究生所作论文要与科研任务相结合,既做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又做到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长期以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既出科研成果,又出通信人才的良性循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