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汉音乐学院
释义

武汉音乐学院(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是中南地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突出的高等音乐学府。她座落在武昌最繁华地段的解放路,东临辛亥首义纪念馆红楼,西濒长江,北倚黄鹤楼和长江大桥。

学校类型:艺术

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硕士点:7个

学校概况

学院历史悠久,校址即原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她的前身可上溯到创办于1920

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

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1951年改名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

换名为湖北艺术学院。1985年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学院1956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通过“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正式招生。

学院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对应调整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教师274 人。教师队伍中,现职教授22人,副教授91人,共113人。

学院现有作曲、音乐学、民族器乐、钢琴、管弦、声乐、舞蹈等7个系,音乐教育学院以及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音乐研究所、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2003年6月被定为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5982人,其中研究生408人,普通本科生4363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81人,附中生827人,附小生103人。

科研条件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九五”期间和“十五”前

两年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已达183.2亩,校舍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10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23万余册及唱片、音带、像带5万多张(盒)。学院建有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数码录音棚。学院还建有悬挂楚曾百钟且具有一流音响效果的编钟音乐厅等。

学术实力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日益提高,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少已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艺团体的一级或二级艺术家,以及音乐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学院还依靠自身的学术实力,主办了两届“武汉国际编钟研究学术会议”、两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两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和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视唱练耳、长号、圆号、单簧管学术会议。学院的教师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提交、发表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学术交流

解放路校区雪景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相互间的往来、讲学、演出交流活动不断,每年学院派出一些师生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讲学、演出比赛。

学院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合唱团和附中艺术团、附小艺术团,其中中华编钟乐团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马友友合作,曾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东方交响乐团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连等演出;2002年,还承担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国优秀青年歌唱家、演奏家的风采,均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十分重视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重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师生艺术实践为特色,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师生深入省、市、工厂、大专院校、社区、以及劳动教养管理单位参加演出。积极开展“文明系、处”和“文明教研室”的评比表彰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自1999年至今,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

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窗口”(学报《黄钟》,它以严肃的思想

性、深刻的理论性和高品位的学术性,继续成为全国8种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学术窗口,它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两个拳头”(“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三个方向”(计算机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理论)、“四个重点”(作曲、民乐、音乐学、钢琴四个重点学科)、“六个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许忠钢琴艺术中心、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艺术中心、中国道教音乐研究培训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这种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开展工作,使学院学科建设在上质量、显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学术成果

学院省级重点“音乐学”学科,立足于音乐基础课理论研究,注重音乐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多个研究方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这个学科不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如编

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部分条目; 《聂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谱录音的工作、《全国中、小学生音乐欣赏曲库》音带32盒及《曲库欣赏指南》2册等。目前,院在计算机与作曲、演奏的结合,多媒体音、像、谱的自动生成、转换,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作曲技术理论学术数据库、民族音乐文化与宗教音乐的研究方向,已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编钟乐学、律学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重大发现”和“有新的突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菲德迈致公函明确提出:这些成果是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新曙光,归根结底对世界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影响。我院的道教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内地,还在中国香港地区及日本、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任领导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杨锋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彭志敏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 傅洪涛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刘永平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 胡志平

武汉音乐学院纪委书记 詹正咏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级调研员肖尧成

机构设置

保卫处(含人武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组织部(含党校)

后勤基建管理处

武汉音乐学院

计划财务处

纪委监察办公室教务处

科研艺术实践处

离退休工作处

人事处

审计处

统战部

学生工作处

学院办公室

研究生部

院报编辑部

院系介绍

作曲系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是一个阵容强大、梯队整齐、实力雄厚、成果显著的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集体。作曲系有着 武汉音乐学院第一个院级重点学科,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作曲系更加坚定了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学术 的立足原则,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以培养“创作·制作一体化”人才为目标,以“传统与当代结合、音乐与科技联姻、创作与理论一体”为学科建设特色;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3年建系至今,作曲系历任行政负责人包括夏之秋教授、谢功成教授、孟文涛教授、黄容赞教授、曾理中教授、童忠良教授、赵德义教授、周振锡教授、王柏香副教授、彭志敏教授、吴粤北教授、刘永平教授、朱爱国副教授、刘健教授、钱仁平教授、张璟副教授,赵曦副教授、刘涓涓讲师;历任党支部、党总支负责人有曾理中、童忠良、王柏香、崔宪、刘永平、吴粤北和魏平安同志。

50多年来,作曲系涌现了大批优秀教师,特别是在作曲系长期任教的著名教育家王义平、谢功成、孟文涛、廖宝生、马国华、李红梅、曾理中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以及童忠良、钟信明、郑英烈、刘正维、方妙英、陈威、王民基、周振锡、陈国权、匡学飞、舒琛珍、陈景悟、高鸿祥、晏成佺、朱步熹、刘达、张友瑜、赵德义等 一批知名教授。现职教授主要有:彭志敏、刘健、刘永平、黄汛舫、张燕等。作曲系历届毕业生中,有许多已成为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学者,不少人还走上了各类、各级领导岗位,而所有的系友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曲系现设作曲系办公室、作曲教研室、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录音艺术(音乐音响导演)教研室、视唱练耳教研室、音乐基础理论教研室、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现任系务委员会成员为:魏平安(党总支书记兼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副主任)、赵曦(系副主任兼作曲教研室主任)、刘涓涓(系副主任兼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主任)、符方泽(教学秘书)、王球(学生辅导 员)、刘李君(教学干事)、刘健(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主任)、冯坚(录音艺术教研室主任)、张燕(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王岚(音乐基础理论教研室)和李金华(分工会主席)。

作曲系现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含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录音艺术(音乐音响导演)、指挥、指挥艺术指导等专业方向,并在音乐附中、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 研究生各层次招生。作曲系教师除承担全系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外,还承担全院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学、复调 音乐分析、管弦乐分析等)的教学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曲系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率先创建录音艺术(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并围绕该专业在全国音乐院校 中率先开设了多门核心课程;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开《和声发展史》、《序列音乐写作基础》、《音乐分析学》、《算法作曲》等课程。作曲系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 论专业、录音艺术专业是湖北省教育厅评定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录音艺术专业还是湖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的首批“品牌专业”和教育部遴选设立的“第一类特色专 业建设点”;《曲式与作品分析》是湖北省教育厅评定的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计算机音乐》是湖北省教育厅评定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作曲系及其相关专业还主体 参与了“教育部文科院校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项目”与“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50多年来,作曲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笔耕不止,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我系师生的音乐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奖近100人次,其中: 国际比赛中获奖5项、全国比赛中获奖34项、省级比赛中获奖16项。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包括王义平教授的管弦乐《貔貅舞曲》,谢功成教授的交响合唱《长江抒情诗》、钟信明教授的《第二交响曲》、《长江画页》,刘健教授的为高级电子合成器、弦乐四重奏与大型弦乐队而作的《纹饰》、为十六支大竹笛而作的《风的 回声》和CD专辑《盘王之女》、《黑珍珠》、《天门》,彭志敏教授的室内乐《山民印象》、《八山璇读》,黄汛舫教授的无伴奏合唱《工尺谱游戏》,周雪石教 授的室内歌剧《再别康桥》,赵曦副教授的室内乐《葳蕤》、为三位打击乐手而作的《金木》以及《武汉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品选集》(附CD)等等。

50多年来,作曲系教师在教学 和创作的同时还科研不止,推出了大量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在现代作曲技法研究领域,取得了全国领先、国际瞩目的大量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我系教师累计出 版各类专著、译著等约50余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等500余篇,完成或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传统作曲技术理论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现代作曲技法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武汉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研究论文选编》等。

作为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作曲系多次开风气之先,举办了多次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关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术会议。比如,分别于 1979年和1986年举办的第一、二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分别于1985年、1998年主办的第一、二届全国作曲家会议,1990年与日本雅马哈公 司合办的全国第一次MIDI与数码乐器新作展示会,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等。作曲系教师先后出访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法国、 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国内的各种重要学术会议,并 发表成果。

近两年来,作曲系在深化教学、科研、创作管理改革的基础 上,精心搭建、务实推进“作曲之声——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作品音乐会系列”、“作曲系教师论坛”、“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讨”、“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作曲简报》等五大平台,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化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能力。

党总支书记:魏平安

系副主任:赵曦 刘涓涓

教学秘书:符方泽

辅导员:王球

教学干事:刘李君

作曲教研室:赵曦(教研室主任)

黄汛舫、罗毅、周进、章琼、靳竞、龚华华、吴霜、丁冰

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刘涓涓(教研室主任)

彭志敏、刘永平、张璟、杨和平、符方泽、王球、黄瑾、胡磊

录音艺术教研室:冯坚(教研室主任)

刘健、冷岑松、李鹏云、练小元、武戈

视唱练耳教研室:张燕(教研室主任)

梁红、韩燕玲、李金华、王方明、杨舒、张继农、李蓉、黄茜、李丽娜

音乐基础理论教研室:王岚(教研室主任)

谭勇、陈明

钢琴系

钢琴系1986年建系,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钢琴系被评定为武汉音乐学院院级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助教4人,干事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1人(含硕士人11人及在职研究生3人)。下设主科和基础课教研室,开设钢琴、手风琴、电子管风琴(双排键)三个专业。

在教学方面,钢琴系教师承担了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四个层面各专业的主科教学,共有学生250余名,并担负了219名学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及大量的钢琴伴奏任务。

武汉音乐学院

除了正常工作教学之外,教师们还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与教材。现有1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院级科研课题已结题:《新型高科技电子乐器的演奏技术、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双钢琴演奏技术与教材建设研究》和《数码钢琴教学与研究》;另8项科研课题正在进行中。出版的专著与教材有4 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于2000年编写的湖北省《新编钢琴考级教材》(附有CD 1套2张),已经在钢琴业余考级中使用。

在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从1988年至今,钢琴系先后聘请了几十位中外钢琴家、教育家作为钢琴系的长期或短期专家,其中有乌克兰钢琴家亚历山大·布加耶夫斯基、白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尤什克维奇·列奥尼特·彼得路维奇教授和中国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等。并于1998年成立了“许忠艺术中心”,十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如教学、演奏、讲座、大师班公开课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钢琴教学水平,还拓展了师生们的视野。

钢琴系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演奏人才,先后有38人次在国内外各项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15项获得第一名,获其它名次奖项23项。如院音乐附中95级学生徐洪在2000年“香港第二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获得公开组第一名,2001年在美国举办的“吉那巴考尔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荣获第三名,2001年在美国举办的“伊斯曼国际钢琴比赛”荣获第三名。2004年,在德国举办的“第三届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中有6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此外,有更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上海音乐学院或出国留学。

钢琴系每年都举办一些专场音乐会,为师生们提供了表现艺术、表现自我的空间,通过舞台展示出键盘乐器的魅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钢琴系已经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已经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党总支书记:王健

系主任:蒋立平

副系主任:匡昉

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蒋立平 苏斌

副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 陈 勤 田 园 王健 祝炼坪 匡昉

管弦系

管弦系1986年建系,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学生人数93名(其中研究生2名),现有教师2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助教4名)。现有两个教研室:管乐教研室与弦乐教研室,按不同乐器分有13个专业,还开设了个别专业、重奏、合奏等必修课。

以管弦系师生为主体的武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2001年冠名为“东方交响乐团”),组建于1982年,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拥有80名演职人员的、半企业化的、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地交响乐团。

多年来,管弦系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硕士生和本科生。其中有许多毕业生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或被各演出团体、音乐学院录取、录用和聘用。1997年,管弦乐合奏课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

近年来,管弦系教师完成科研课题《学习小提琴与智力开发》、《弦乐四重奏》等2项,出版了教材《湖北省长笛考级教材》、《湖北省黑管考级教材》、《湖北省萨克斯考级教材》、《新世纪音乐入门丛书——小号》、 《新世纪音乐入门丛书——小提琴》等12部,发表了论文《双簧管演奏的呼吸运用》、《小提琴揉弦》等18篇。

管弦系不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聘有日本、美国、瑞士、西班牙、德国、加拿大、亚美尼亚等国知名专家授课和讲学;多次参加国内管弦乐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交响乐团聘请国内知名指挥家彭家鹏担当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乐团冠名“东方交响乐团”,承担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演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001年7月,赴上海成功举办了“音乐与建筑的对话”交响音乐会。

2001年10月,应邀赴北京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音乐晚会上,为江泽民主席及众多外国领袖、首脑演出。

2002年春,东方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地举办了 “中国新春交响音乐会”。 党总支书记:徐戈

系主任:李 果

交响乐团团长:胡志平

交响乐团副团长:李果

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李果 王启晨魏景文

副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林 娟 沈源张如兴 钟德珍周显平

继续教育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在原武汉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培训学院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发展、规范非学历教育管理、扩大继续教育办学规模,于2008年正式成立的。

继续教育学院下设成教部、培训部。此外,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办公室也设在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部位于武汉音乐学院北校区(武昌解放路427号),距武汉音乐学院新老校区均不足千米。成教部占地8亩多,拥有独立的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生活设施齐备,教学环境良好。

武汉音乐学院成人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已颇具规模。1984年,招收了第一届脱产中等学校在职音乐教师进修班(二年制专科);1985年开办夜大学(三年制专科);1987年开始招收音乐教师“专升本”进修班(二年制);1992年开始招收舞蹈教师大专班;另外,1985年至1987年、1988年至1990年还开办了两届音乐文化干部大专班; 1989年至1995年受省教委委托,举办了两届全省卫星电视在职音乐教师三年制专科班,为本省各地区,特别是县以下中等学校培养了1000多名急需的音乐师资;199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又举办了中南、华东、西南15省市(区)的中(幼)师音乐(本科)、舞蹈(专科)教师培训班;1992年至1998年还在全国率先开办了音乐教育应用专业自学考试助学班,招收了两届共700多名学生(三年制专科),采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武汉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有在籍本、专科(全日制脱产、非脱产)学生近800人。先后为本省和兄弟省市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水平较高的音乐、舞蹈师资和艺术表演人才。学生还多次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奖,有的还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办学质量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成教部目前设有专科起点本科(脱产两年制、业余两年半制)、高中起点本科(四年制)和高中(中专)起点专科(非脱产两年半制)等办学层次。其中,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设有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舞蹈学三个专业,并可通过参加专设的成人学位外语考试,获得学士学位;高中(中专)起点专科设有音乐学、舞蹈学二个专业。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相对灵活的学习形式,方便学生就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深受学生欢迎(详见武汉音乐学院网站

中“招生考试”之《成人教育招生简章》)。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位于武汉音乐学院新校区(紫阳路特1号)。培训部代表武汉音乐学院行使对各类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和组织职能,具体审核院内或以武汉音乐学院名义在院外开办的各类非学历教育,统一制定和颁发学院各类非学历教育证书。作为湖北省教育厅及湖北省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指定培训基地,培训部还承担着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培训部所属社会艺术教育中心已开办了近二十年。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指导下,视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为工作目标,在确保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多年来,社会艺术教育中心先后培训了数万名学生。其中, 数千人被各类艺术院校、文艺团体录取,不少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成绩斐然。

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办公室位于新校区招生办公楼一楼。作为全国知名的社会艺术水平评估机构,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在文化部的领导下,本着“程序规范、过程严谨、灵活务实、共享品牌”的宗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社会艺术水平实际的评估机制,为中国各地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提供专业水平评估认证服务,其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党总支书记: 戴转运

党总支副书记:张 烈

代理院长: 陈 刚

副院长: 计世欢

院长助理: 解 骏

民族器乐系

是一个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实体。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它以团结务实的精神,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在教学、科研、创作、演奏上所形成的鲜明特色,为国内同行所瞩目。民乐系目前在职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50岁以下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者占50%。目前正式注册学生人数71人(本科生69人、研究生2人)。民乐系1987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教学中,以理论研究、创作、演奏、教学实践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能演奏、能创作、能研究、能教学的“四能”人才,是该系研究生教学的一个特色。

武汉音乐学院

1964年,该系教师黄海怀在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中获奖,他所创作的二胡曲《赛马》、移植改编的二胡曲《江河水》风靡海内外,成为二胡曲中经典性的曲目。1981年主办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扬琴会议;1984年组成编钟古乐团应召进京参加国庆35周年献演;1986年该系承担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和《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等书籍的主要收集、整理、编辑工作;1991年组成民乐三重奏团出访澳大利亚讲学和演出;1995年我院与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95民乐新作交流会”;1997年该学科4名教师作为“中华编钟乐团”主要成员参加了“香港回归庆典音乐会”演出活动;1997年底主办“黄海怀二胡艺术研讨会”;1999年以民乐学科教师为主体组成、由国家文化部派出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中国编钟音乐会的演出。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重大学术活动,使该系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影响进一步扩大。1992年被院列为院级重点学科。

机构设置:该系现设有编钟乐团和青年民族室内乐团,由一批集创作、演奏、教学与理论研究于一身的骨干教师所组成。乐团为该系教学科研的展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成为一个反映该系教学、科研、创作、演奏水平的窗口。近几年来,在各种音乐会及重大学术活动中该团成员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好评。

专业设置:设有二胡、琵琶、筝、扬琴、竹笛、笙、琐呐7个专业,此外还设有高胡、板胡、中胡、柳琴、阮、古琴、箫、埙、键笙、管子、民族打击乐等辅修专业和民乐合奏、重奏、民族器乐概论、广东音乐与江南丝竹、民族器乐创编等民乐基础课程。

党总支书记:彭才田

系主任:赵毅

系副主任:谭军

教授:胡志平

副教授:荣政 谭军 吴青谢丽丽 于德琛张志远 赵 毅 周红

声乐系

声乐专业是院骨干专业之一,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长期以来,声乐系形成了严谨办学、不断进取的办学特色。系历届系主任为叶素、蒋箴予、杨金岚、李万进教授、姚峰副教授。现任系代理主任江明副教授、副主任陈瑾副教授。在编专业教师15名,平均年龄36岁,青年教师中已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是一支年轻、学历高、既能教书又长于艺术实践的学术梯队。下设美声、民族声乐两个教研室。

近半个世纪以来,声乐系为全国及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又全面修改了各科教学大纲,加快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速度,先后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来院讲学,使师生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1988年,青年教师江明受澳大利亚艺术家的邀请,赴澳大利亚与外国艺术家们合作,成功的出演了两部西方歌剧的女主角。1992年该系组成了青年歌唱家小组,赴英国参加第五届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青年教师江明获该赛唯一的最佳歌剧咏叹调演唱奖;丁平获特别奖。1996年丁平获法国布鲁兹比赛决赛奖;1985级毕业生贺磊明在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中获专业组第一名,随后他多次在美国的声乐比赛中获奖。民族声乐专业毕业生周友金于1989年获得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新人新作比赛的一等奖。

1993年系领导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日本银河艺术团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樱花音乐会”。1996年该系与日本达成协议,建立了以日本石桥英一为会长,中方李万进为副会长的“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基金会”并于1997年5月、1999年4月先后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声乐比赛,系合唱艺术团与教师殷岳分别获一、二届比赛的特等奖;余慧承、李大新、秦忠健分别获一等奖。继“樱花杯”后,1993年我系客座教授——德国女中音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女士每年来系执教,并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艾丽丝德国艺术歌曲比赛基金”。1997年、1999年已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声乐系教学、科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先后与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一起发起、联合组织召开了三届三院校声乐教学研讨会与教学经验交流会。1993年李万进教授申报“鄂西学院山歌演唱技法及运用研究”被文化部确定为八五规划中重点研究课题。多年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约50篇,并有多篇论文获省文化科技成果奖。

该系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国内、省市重大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该系的合唱艺术团是全省唯一的一支专业合唱队伍,多次参加重大演出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出强大实力。 党总支书记:陈水金

副主任:余惠承

副教授:陈瑾 江明 谭树理 殷乐

舞蹈系

是乘着“科教兴国”的东风,适应社会对舞蹈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原舞蹈科的基础上,于一九九八年六月成立的。

舞蹈科始建于一九五八年,迄今已有45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叶 扬、王 菲等舞蹈教育家的不懈努力,经历了初建、创业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办学历程,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人才,他们已成为表演艺术团体、学校教育的业务中坚,有的已走上了领导岗位。

舞蹈系现有专业教师13人,钢琴伴奏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 4人,已形成一支教学力量雄厚、专业分布平衡、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上具有中国舞、芭蕾舞、中国民间舞三大体系。开设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和身韵、毯子功、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创编、舞蹈剧目、舞蹈概论、舞蹈作品赏析、西方舞蹈史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根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开设了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作品欣赏、计算机基础和器乐选修等音乐课程。 舞蹈系目前每年面向全国招生。办学规模有舞蹈表教四年制本科、六年制中专、成教本、专科以及音乐教育主修、普修和声乐的形体课等多个教学层面,在校的专业学生达280余人。

一九九三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舞蹈系承办了全国十四省(区)在职中(幼)师舞蹈师资大专班。这是一个以舞蹈教师为专门培养对象,以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为训练重点的教学建制,在为社会培养极其缺乏的舞蹈教师以及训练学生实际的舞蹈创编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教委和社会的一致肯定。

舞蹈系在完成教学任务和严格把握教学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了青年舞蹈团,曾赴法国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演出,并为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电视台提供了大量舞蹈节目,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一度的毕业舞蹈晚会更是武汉地区舞蹈专业人士及省市文艺界的盛事。

党总支副书记:向菁

系主任:魏汉萍

副系主任:柳雅青

副教授:魏汉萍 许才遂 周翔李涛

音乐学系

成立于1986年。设有音乐史论、民族音乐理论、音乐考古等三个教研室。正式在编教学人员(包括返聘教师)共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青年教师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双硕士学位、13人具有硕士学位。此外,音乐学系还有来自海内外的客座教授5人。

音乐学系自建立以来先后招收一届文艺理论干部进修班、一届戏曲作曲进修班和三届戏曲音乐专修科(班),共计学生45人;招收全日专科生(三年制)五届,计47人;培养全日制本科生(四、五年制)八届,计30人。1984年至今,先后招收音乐学专业研究生18届40人。现有在校本专科生139人、研究生14人。已毕业的研究生及本专科学生,多已成为全国教学、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学术骨干,成为了国内外音乐学领域的生力军。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有国家规定的音乐学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音乐传播学》、《西方艺术哲学史》、《音乐考古学概论》、《湖北民间音乐概论》、《楚乐舞艺术史》、 《道教音乐》等一系列有特色的课程。研究生教育领域涉及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民族学、音乐考古学、宗教音乐、音乐教育等专业的20多个研究方向。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音乐学系教师还承担了多项科研工作。其中,作为集体项目,杨匡民教授主持编撰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史新民教授、刘正维教授、卢国元副教授主编了《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许多教师参与了曾侯乙编钟等出土古乐器研究、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等项目的科研工作,据初步统计,建系以来全系教师共出版论著、发表论文四百五十余篇(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一百五十人次;教师中有三十余人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学生在校期间发表有多篇论文,并有十余人次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论文奖。

党总支书记:杨于芳

系主任:蔡际洲

副系主任:王洪军

教授:蔡际洲 丁承运 李幼平田可文 汪申申周 耘

副教授:谷杰胡军 宋祥瑞 孙凡孙晓晖 王洪军 王秀明杨汉丹

著名校友

朱桦:著名女歌手,中国著名资深音乐人。一位富有艺术气质与探索精神的女歌手。自80年代出道以来,以独具魅力的“桦式”唱腔、卓尔不群的演唱技巧成为中国歌坛一支奇葩,并公认为为能将情感与技巧完美融合的女歌手。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我怎么了》《繁星之夜》《月亮代表我的心》,多次担任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等评委。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

汤灿:著名歌手,湖南株洲人。凭一首《祝福祖国》走红,被称为中国新民歌第一人,并被行内排入“四小民旦”之列。2011年其和韩磊演唱的《送你一个长安》为西安世园会主题曲。代表歌曲《幸福万年长》《家乡美》等。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主修民族声乐

黄鹤翔:新生代流行歌手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歌舞团副团长。上世纪90年代是内地歌坛最活跃的歌手之一。其成品歌曲《九妹》更是家喻户晓,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特别是《九妹》、《一生离不开的是你》等歌曲已成为卡拉OK歌房演唱率最高的歌曲之一。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

杨臣刚:1998年到2000年师从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学习专业作曲。凭借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迅速蹿红,2009年获绿洲时报“最受网民喜爱歌手”一等奖。自其成名后,内地乐坛网络歌曲时代开始逐渐繁荣。

DL组合:(刘丹丹,王姿霖)2011年快乐女声全国第11名,现为天娱传媒旗下当红艺人。凭借在舞台上以假乱真的反串表演,迅速蹿红。其单曲《你爱写歌》更是大受观众喜爱。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

Mini Gentlemen:中国流行音乐金钟奖华中第一,联合创办乐风艺社并为旗下明星组合。是华中地区首个LA风格流行歌舞组合。成功演唱全球华语广播网颁奖晚会主题曲《东方之声》。现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