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汉市女子高级中学
释义

武汉市女子高级中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为“女子师范学堂”,后与“善道女中”合并,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五十年代是省重点中学,六十年代末改为男女合校。1999年4月武汉市教委批准我校恢复女中建制,并比照重点高中,面向全市招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学。现改名为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

女师学潮

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是由守旧文人把持、用封建礼教禁锢学生思想的一所学校。中共武汉区委为同封建势力争夺青年,区委领导成员董必武、陈潭秋及共产党员黄负生、刘子通等,先后到女师任教,秘密进行党的工作。女师学生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影响下,思想日进,纷纷要求改革教育,不断抨击校长王式玉的封建家长统治。女师师生的进步要求,引起学校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以辞职相威胁,甚至联合保守的学生家长,要求校方解聘刘子通等人。1922年(民国十一年)2月,新学期开始,校长王式玉以“宣传赤化、煽动学潮”为由,解聘刘子通,于是学生群情义愤,当即推夏之栩、徐全直、杨之烈、陈媲兰、庄有义等同学为代表,要求校请回刘子通,否则罢课。校长采取分化手段,提出愿罢课者签名,但签名者仅12人,罢课未成。

初次斗争失败后,进步学生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带领下,继续进行斗争。夏之栩、徐全直等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将各班进步学生组织起来,把反对学校解聘刘子通的斗争持续了一个学期。王式玉乘暑假学生离校之面,以“违反校规”为由,勒令夏之栩等5人休学,同时串通地方当局对已解聘的刘子通进行通缉。

第二学期开学后,夏之栩等同学要求听课,校方不允。于是,班上同学纷纷前去质问校长。夏之栩的母亲也代表被开除的学生家长前往论理。

这是,适武昌高师开禁招收女生,校方为维持成命,便劝她们报考武昌高师。夏等不服,校长技穷,遂将夏等布告除名。布告贴出后,徐全直趁“朝会”之机,号召并带领同学们涌向校长办公室,质问王式玉,随后又有部分同学结队游行到省教育厅请愿。湖北一师、武昌高师、武汉中学、外国语专科学校、启黄中学等校学生奋起罢课游行,对女师学生进行声援。1923年春,经教育界知名人士李汉俊等调停,女师校长王式玉辞职,高年级学生夏之栩等学生保留学籍,在校外补习功课。毕业证书照发,学潮始告平息。

历史沿革

一、湖北女子师范学堂

1、1905年,前清举人李文藻创办女子师范学堂;

2、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将私立女子师范学堂改为官办;

3、1911年,因学校位于辛亥革命首义之区中心,学校停办一年;

二、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

1、1927年,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北省女子中学并入我校,学校更为: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由师范性质改为普通中学);

2、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往湖北省恩施屯堡,隶属于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并更名不“恩施女高分校”;

3、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昌原址,并恢复“省一女中”校名;

4、1952年“省一女中”收并了私立善导女中和私立成达女中;

三、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

1、1956年,“省一女中”由湖北省教育厅直属划归武汉市属,并更名为: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

2、1966年,武汉市第三十九中校门由长湖南村改在首义路上;

3、1969年,学校招生时,男女兼收,我校成为男女合校的普通中学;

4、1999年,恢复女中建制,比照重点中学,面向全市开始招收高一年级女性新生;

四、武汉市女子高中

1、2000年,“武汉市女子高中”正式挂牌。

学校简介

历史上,学校曾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张文秋(毛主席的亲家)、张茜、聂华苓、李豪、吴晓恒等都曾在这里求学。今天的三十九中不断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新路,针对学生特点,提出崭新的办学思想,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成为省内乃至国内的知名学校。自2004年以来高考均大幅度超额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三条线升学目标,升学率超过97%,艺术班本科上线率超过98%,学校因此连年获得武昌区高考质量一等奖,2007年高考以重点200%、本科223%、专科197%的保优率又一次全面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工作目标。学校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同时,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内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展现才华,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精彩纷呈,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2006年以来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有学生赴日本和新西兰的相关学校,参与国际间中学生的交流与互访,并形成常态机制,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永不满足于现状,目前,正竭力打造武昌区南片优质高中品牌,研究学生特点,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优势

武汉女子高级中学座落在文化发达的武昌区的中心,与著名的黄鹤楼隔路相望,占地面积四万余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楼、艺术楼、学生公寓各一栋,并配有体育馆、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体音美活动室、形体房、艺术厅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校园里,有百年银杏,参天香樟,苍松翠柏,葡萄楷杷。鸟语花香,春华秋实;亭台廊榭,掩映其间。人们赞誉她为“花园式的学校”,是青小青年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

(1)“以艺育德”是传统德育的重要方式。

古代儒家重诗,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把《诗》《乐》《礼》列为“五经”,孔子把“礼、乐”放在“六艺”之首。在柏拉图的“四艺”和古希腊及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七艺”中,都不约而同地有“音乐”。“诗、乐、礼”的共同点就是创造美感,目的是怡情养性,使受教育者内心和谐,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举止,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由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的协调一致的美。中国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琴棋书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古人重视通过棋琴书画的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通过“艺”的学习,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以艺育德”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能够更好地发展人的思维。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说过“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从而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因此,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应该使学生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健全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渐进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地受到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3)“以艺育德”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现代社会通讯和网络发达、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少了,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的提高带来负面效应。艺术教育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4)“以艺育德”是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和满足家长多元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德育也要突出办学特色,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需。另一方面,当前有许多家长,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全面发展,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掌握一、两门专长,有自己的特点,个性特长能鲜明一些。许多家长让孩子学艺术,有一部分是为了升学,更多的家长则是想让孩子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发展特长、丰富孩子的闲暇生活。

女子教育

作为独立建制的中国女校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兴衰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子中学兴盛发展的时期,女校多以校风质朴、教育质量高享誉社会。“文革”中全国上百所中等女子学校全部被取消,在长达二、三十年间女校在中国大地销声匿迹。

1981年第一所公立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率先恢复,1994年第一所私立的广州玛莎女子中学成立,1996年第一批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创建,以后是四川、湖北、云南、山东、广西、沈阳等省又有十余所女子中学诞生。至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几年间,中断了几十年的女子学校陆续在中国大地复出。全国有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北京实验女子中学、武汉市女子高级中学、广州玛莎女子英语实验学校、昆明女子中学、成都市女子实验中学、柳州市女子实验高级中学、南宁华光女子高级中学、深圳鹏城女子中学、无锡哈佛女子中学、太原三晋女子学校、淄博女子学校、沈阳同泽女子中学、乌海慧文女子中学、扬州女子中学等16所女子中学;还有宁夏同心县两所民族女子学校。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女子学校复出就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办女校,不仅压力大、责任大,而且风险大、难度大。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舆论对女校褒贬不一;二是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使女校生存面临挑战;三是对女子学校存在现代价值的质疑。当代女子学校相对于历史上的女子学校有什么新发展和创新,其现实意义是什么?女中学生成长成才有哪些规律?怎样以科学的精神探索新型女校的成功之路?这些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给社会作出回答的问题。本专题调研试图从全国若干女子中学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所提供的情况,对上述有关问题作进一步探寻。

学校课程

因学生全是女生,女校会根据女性特点“因性施教”,除上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还加大学外语、艺术、计算机、行政管理、文秘、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让女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毕业于武汉体院的周青,在武汉市女子高中担任形体课老师已有4年多时间。她向记者介绍,武汉市女子高中在一、二年级每周开办了一节形体课,内容变换多样,包括艺术体操、健身操、绳操、双人华尔兹等。形体课与“女子防身术”一起,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周青说,形体课能锻炼女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以及相互间的配合能力,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气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随学生们一起上了一节形体课,跳动的音符下,记者再次感受了青春的魅力。一节课终结,学生们仍意犹未尽。了该校还设有管乐、腰鼓、播音与主持、手工与厨艺、女子篮球等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门。而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的艺术节,则成为了同学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可以通过文艺、音乐、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以充分发掘潜能。

早期刊物

1、武汉妇女读书会

1921年,在学校成立的“武汉妇女读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省地区的第一个秘密的妇女革命组织,由陈潭秋等人组建读书会,培养了一批革命女知道青年,起到了推动湖北女青年迅速觉悟,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作用。

2、《妇女旬刊》

1923年,《妇女旬刊》由“武汉妇女读书会”创办,主要宣传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意义,宣扬当时妇女革命运动的情况和事迹,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汉市第一个革命妇女的刊物。虽然刊物只持续了一年多,但《妇女旬刊》共发行了70余期,范围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南京等省市,旬刊编辑为校学生杨子烈等。

3、《武汉星期评论》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员黄负生、恽代英、施洋等创办了《武汉星期评论》 。学校教师黄负生、刘子通曾先后任该刊主编。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都曾为该刊撰稿,使《武汉星期评论》在武汉教育界及青年学生中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教学成果

成立于1998年的武汉市女子高级中学管乐队是学校依据“通过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指导思想和学校提出的艺术教育要实现“普及与提高”的要求而组建的众多学生艺术社团之一。

管乐队自创建以来始终保持在30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包括木管组、铜管组和敲击乐组,定时间、定地点开展各项训练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不但在艺术方面掌握了一定的吹奏技巧、音乐知识,在艺术修养方面获益良多。同时更学会了与人共处,学会了合作与服从。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及学校重大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能听到校管乐队奏响的欢快乐章。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员们一批批毕业了,但一批批新的学员又走到了一起。今天的管乐队依然是一张张年轻稚嫩的脸庞,但他们将把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代代相传。

地理位置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首义路116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