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 |
释义 |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现位于江岸区一元路汉景村,创办于1930年,名为汉口市立女子中学,校址在汉口四民街。首任校长周敏。1938年迁至鄂西,并入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女子高中分校。1945年秋返迁汉口汉景村重建,将日伪时期的汉口市立女子中学并入该校。改名为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1946年春,该校有18个班,校长李瑜英。1949年改名为“武汉第一女子中学”汪中正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管理工作。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陈谋慧。1953年曾定为中南区重点中学,1958年实行男女合制,并改名为武汉市第十六中学)。1962年曾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 简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在美丽的江城武汉,有一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学校---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原武汉市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同志为该校题写了校名。悠悠长江水孕育了十六中学七十多年的校园文化。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十六中学依然焕发着青春的风采。规划别致的校园呈现出清新而浓郁的文化氛围,整齐美观的教学楼、办公大楼、绿草如茵的草坪、青翠的参天大树。放眼望去,“鱼翔浅底”的雕塑形成校园一景;“高山流水”的文化墙令人赏心悦目;“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懈努力能成功”的座佑铭振奋人心。今天莘莘学子在这里渴求知识,明天,祖国的栋梁将从这里迈向世界。 学校概况武汉市第十六中学现位于江岸区一元路汉景村。现学校占地面积9703.53平方米,创办于1930年,名为汉口市立女子中学,校址在汉口四民街(今胜利街黄陂路小学校址),当时初中两个班,学生200余人。首任校长周敏。1938年迁至鄂西,并入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女子高中分校。1945年秋返迁汉口汉景村(今校址)重建,将日伪时期的汉口市立女子中学并入该校。改名为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1946年春,该校有18个班,学生758人。教职工66人,校长李瑜英。1949年改名为“武汉第一女子中学”汪中正任副校长,负责学校管理工作。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陈谋慧。1953年曾定为中南区重点中学,1958年实行男女合制,并改名为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即现用名)。1962年曾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 历史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武汉市十六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江城的一所名校。“一二.九”运动时,学校成为武汉进步学生运动的基地;“七.七”事变后,邓颖超和史良等“七君子”经过武汉时,曾莅临发表了抗日演说;1948年,党员陈谋慧等先后入校任教,从事地下工作,在地下党领导下发展进步组织,开展合法斗争,组织护校,迎接解放;五十年代,学校在参军参干、抗美援朝武汉防汛中,表现突出,踊跃参军参干,为保家卫国、保卫武汉作出重大贡献。 学校历经沧桑,在奋斗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严谨治学,奋力拼博的良好校风。学校团结全体教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教改活动,成绩显著,“党的建设”“思想教育”、“教学质量”、“后勤管理”、“文艺体育”等方面均荣获省、市、区多项奖励。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学校”,82年被评为省“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初高、中毕业生合格率和升学率稳步上升。特别是近五年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办学水平先进学校”,中共武汉市委授予全市中学的一所“武汉市先进基础党组织” 师资力量学校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在现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刘胜群的带领下,精诚合作、倾心教育。有在教坛耕耘一生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有为十六中教育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年教师;有大学毕业后又回母校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的青年教师……他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团结合作、教育教学、科研氛围浓厚的优秀教师队伍,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十六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史命,为教育事业的辉煌奉献出一切。全校共27个高中教学班,在籍学生1416人,在籍教职工151人,其中高级教师46人,一级教师74人。现任校长刘胜群为省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教研工作者,武汉市优秀工作者,区管优秀专家。省优秀教师9人,市、区优秀教师40人,市优秀青年教师5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科配套,学历达标,整体素质好。同时学校历届领导都非常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稳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老带新”师徒合同制,规定责任和义务,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通过给青年教师提供机会,挑重担,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学校领导岗位、班主任岗位、任科教师等岗位上,青年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级好课评比、公开展示课比赛中,十六中教师都有出色表现,成为十六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特色学校全面贯彻方针,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女子篮球是该校的传统项目,曾先后三届获武汉市中学生比赛冠军。第十届亚运会女篮冠军、中国队中锋徐春梅就读该校。数十年来学校人才辈出,向全国高等学校及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毕业生。留学生、教授、特级教师、艺术家、作家、医疗专家、企业家、领导干部等杰出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欧美国家。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陈荒煤曾在该校执教,蜚声中外的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抗日战争时期在该校求学。著名歌剧演员吴杏华、儿童艺术表演家张承召均曾在该校就读。 学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针,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全心全意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宗旨,构建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探求学校前进的新思路,寻求办学的新格局,抢占现代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三年三大步,稳中求发展。 办学格局在办学格局上,该校是市教委批准的文科特色学校。学校在坚持“文理并重,以文见长”的办学特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第二课堂辐射,通过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可谓“文科特色满园春芳,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振新武汉教育,展望美好前景,十六中人正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十六中的历史是悠久的,十六中的今天是辉煌的,十六中的未来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华永恒! 领导班子刘胜群刘胜群同志是中学教育学刊特聘研究员、武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岸区人大代表、科教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十六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干部、区委级先进工作者、在刘校长主持下学校荣获市级文明学校称号、省级标杆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及区委级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等。 在教育这块园地里,52岁的刘胜群同志已默默地耕耘了30个春秋。他把事业当作人生第一目标,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献给了学校,献给了教育事业。在人才工作中,既突出创新精神,又体现务实的态度,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工作方法与策略。 桑炳侠桑炳侠,男,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70年参加工作,1982年任黄石路中学副教导主任(兼课);1984年任黄石路中学副校长(兼课);1989年任警予中学党总支书记;1995年任十八中校长;1998任十六中校长。 在十六中担任校长期间,他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引领学校从理论和框架上初步构建了“主动发展”教育模式。他注重为教师寻找教育思想支撑,引导教师立足课堂,获取发展;注重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卓有成效地建设了一支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近三年来,我校共有师生8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类电教作品评比中获奖。其中全国壹等奖2个,全国优秀奖2个,全国三等奖1个;省级壹等奖10个。2003年,我校被评为武汉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 在他的统筹组织下,我校2003年顺利通过了市级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的督导评估;2002年我校荣获了市委办公厅颁发的“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和“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称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我校国家级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顺利通过了省级课题组的中期评估。 由于桑校长突出的工作业绩,他个人先后于2002年获市管优秀专家称号;2003年获省电教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荣获市教育战线思想政治工作创优奖;区人大代表。 此外,他撰写的论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获市教育工委2001年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一等奖。 获得荣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