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 |
释义 |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为1945年11月建立的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已从事航海教育与培训已达半个多世纪,为国家航运业培养了万余名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高级船长、指导船长和总船长在内的数以千计的船长。根据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家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学校建立了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航运学院按照该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学院概况航运学院下设航海技术系、海事管理系、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船员培训中心航海仿真中心和实验中心,建立了从专科到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层次,设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两个本科,2007年有本科生和研究生900余人。学院教学科研软硬件设施完备,包括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及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艺训练室和船员水上训练基地等。 航运学院1996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获“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共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点共2个。2007年有博士生3人、各类硕士生100多人、本科生约100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10。 师资队伍该院师资力量雄厚,2007年有教职工78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38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5名。专业教师51人,其中持有高级船长和船长适任证书的12人,大副适任证书的9人。 科研水平截止到2004年底,航运学院共完成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95项,支配科研经费1000万元,专职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达到10万余元。预计“十一五”期间科研总经费将达到1200-1500万。 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项目、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总参军工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项目、江苏省交通厅科技项目以及长江海事局、研究所、企业等委托横向课题。在海洋环境模拟、大规模科学计算、通航模拟/实船实验、水工建筑安全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评估等方面科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 到2004年底,该院协助主办国际会议1次,主办国内会议5次,共发表论文约25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近30篇。科研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项,5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部级评审或验收。 科研资源科研基地航运学院的科研基地有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航海仿真与实验中心和船员培训中心。 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基地,包括“交通安全环境”、“交通安全保障”、“交通信息控制”及新增“船舶运动仿真模拟”研究室。 航海仿真和实验中心下辖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及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艺训练室和船员水上训练基地。 上述实验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学生和船员的实践教学,其中国内最先进的NT-PRO4000型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用于大型数值模拟计算的Origin 300高性能服务器、综合智能导航系统设备、航海雷达模拟器和ECDIS训练系统及各种开发软件平台已广泛用于开展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图书资料图书资料方面,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已经建成航海图书分馆,加上学校图书馆余区分馆内关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和航海技术专业的图书资料近万余册,可以基本满足教师和学生查阅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建有航运学院图书资料室,重点投资购进最新的外文资料。 学科设置航运学院与其它学院共建“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共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1个;共建“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博士点1个。拥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1个;本科专业2个,即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 航海技术本科专业航海技术本科专业 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船员职业培训,符合STCW78/95国际公约及国家船员管理法规的高素质、国际型航海技术和管理人才。该专业学生特色:身体健康,接受半军事化管理和教育,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和服从意识,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强;英语基础扎实,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在校参加船员适任考试,取得具有甲类三副适任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 海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航海技术训练,具有航海知识和技能,熟悉安全和管理科学、海事管理理论、技术和海事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国际型海事管理人才。该专业学生特色:具有管理、法律和航海等复合型知识结构;英语基础扎实,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根据武汉理工大学总体战略目标及“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特色创优势,创新促发展,为创建开放式多科性大学贡献力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航海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把航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航海学院。 建设目标1、学科点建设 (1) 加大力度重点建设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 (2)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 (3)共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船舶与海洋环境保护”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招收博士生3-5名。 (4)增设“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5)招收“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2名。 (6)联合申报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装备与控制中心”及国家工程中心。 2、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 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15项、经费200-300万元人民币,横向科研项目经费1200-1500万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力争单年度科研经费总额能突破700-800万元人民币,横向科研项目确保内河相关研究领域的绝对优势,辐射整个中国沿海;发表学术论文300-360篇,其中检索系统收录数为40-50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数达5-10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数2-3项。 配合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重点建设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航海仿真中心两大院内科研基地,积极对外开拓产学研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 2010年力争政府特殊津贴享受人员1-2名或冲刺成功百千万人才工程1-2名,学科责任教授2-3名。航院教师中有博士学位或进修博士学位课程者达55%;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85%;出国深造进修达10-15名;专业教师持无限航区船长或大副有效适任证书者达50%以上。 从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信息控制、船舶通航环境与安全保障、船舶控制理论与技术、海事管理与海商法、航海模拟仿真技术及应用、智能航海技术七大研究方向建设学术梯队,引进2-3位国内外行业知名学者及学术带头人、5位中青年学术骨干。 师生比控制在1/20-1/25之间。 4、人才培养 “十一五”期间培养博士生15-20人、硕士生150-200人、本科生教学规模为1000-1500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1/6。争取在现有两个专业基础上新增一本科专业。力争部分专业课程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航海技术学生海船船员适任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5、教学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 大力改编、更新、充实现有教材内容比例达50%,自编教材与讲义10-15本,并力争:国家规划教材1门,国家优秀教材1-2门,学校优秀教材4-5门。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 承担教改项目12-15项及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8-10项。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实验设备,重点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江海直达教学实习船、VTS实验室、GMDSS实验室,开展模拟器应用及开发研究。专业实验教学条件达到国内一流,部分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举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人次以上,举办国内学术会议5-8次以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80人次以上。加大与世界海事大学、挪威Vestfold大学,东京海洋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等的互访、科研合作力度。加强与WSTC联合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中心的联系,开展船员培训、对外劳务输出等工作。 7、图书资料及软件建设 结合航海图书馆建设,通过多途径筹集资金,建立航运学院图书资料室。结合校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立海事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