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释义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东湖之滨,是一所由湖北省政府批准电力行业举办的高等学院。 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学校类型:工科 学校简介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武汉电力学校,创办于1953年,由湖北省电力公司举办,接受湖北省教育厅的业务指导,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经过五十六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就业率高、文化氛围浓郁、校园环境幽雅、社会声誉良好的现代化高职院校,素有“湖北电力黄埔”之美誉。学院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电力高职高专院校协作网主任学校,先后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植根电力行业,面向湖北经济”为服务方向,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调发展”为主线,将职前教育向精、特、优推进,将职后培训向实、强、大推进,逐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为主体,中职教育、成人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相配套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办学规模 专业设置学院现设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建设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等六大专业系部,思政课部和基础部两个公共课部。学院开办有26个高职专业,普通全日制高职生5436名,成人教育在校生1300余名;职后年培训规模超过52000人·天,年鉴定工作量5000人次。2010之后,学校会逐渐从职前教学转移到职后培训,主要以电力行业为主,2011届招生规模将大幅度缩减。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434名,其中专任教师279名,高级职称135名,硕士及以上学历68名,“双师型”教师145名。学院建有85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与校外14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有54个校外实训基地,生均实训设备8000余元。 近年来,学院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火电厂集控运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等专业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促进学院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学院“进日旺、出口畅”,新生录取平均分数线超过三本,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居90%以上,其中2007、2008年分别为90.74%、 92.57%。在2007年、2008年由腾迅网组织的网民评选中,学院先后荣膺“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和“国家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 仿真培训基地学院仿真培训中心研发实力雄厚,是全国电力系统仿真培训基地。从1988年参与第一台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开始,先后自主开发了2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分散控制系统的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仿真机、220kV变电仿真机、500kV变电仿真机和50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仿真机。2008年完成了1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变电运行培训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已正式通过验收,专家组认定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正在着手开发1000MW超超临界火电仿真项目和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仿真项目等。其自主研制的WDM-2001电力企业综合管理系统、BDZ-3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FJK—3000系列水电厂监控系统、TDWLT型双微机励磁调节器、MCⅡ型电脑多功能工频计、闸门控制器、调速器等1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湖北电力系统,为电力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理念发展主线: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协调发展 总体要求:职前教育向精、特、优推进 职后培训向实、强、大推进 办学思路:依托行业 面向社会 突出特色 多元发展 学院精神:勤奋执着 自强不息 校 风:立德为先 慎思笃行 格物致知 志存高远 教 风:德 正 学 高 敬 业 善 导 学 风:诚 信 自 律 勤 学 反 思 校 训:严 谨 求 实 创 新 奉 献 学校荣誉2008年被国家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08年在腾迅网组织的“中国教育风云榜”网民评选中,学院获得“国家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 2007年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状”; 2007年被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2007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院校”; 2007年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鉴定站”; 2007年在腾迅网组织的网民评选中,学院荣膺“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 2007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普查优秀站所” 2006年学院被省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学院被省劳动部门授予“全省技能鉴定工作十佳诚信单位”称号; 2005年学院工会被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 2005年学院党委被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3年学院团委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全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优秀集体”; 2002 年学院团委被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全国电力系统红旗团委”; 1998年被省政府授予“园林式学校”; 1996年、2006年两次被省有关部门授予 “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1/2002年、2003/2004年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文明单位”,2005/2006年被推荐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连续四次被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部)授予“文明单位”; 1991年被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学院连续20余年被省电力公司(工业局)授予“文明单位”; 学院党委连续20余年被省电力公司(工业局)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院工会连续20余年被省电力公司(工业局)授予“先进工会”。 历史沿革1953年3月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南军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教育部下文设立中南水力发电工程学校。学校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水力发电勘测处领导,校址武昌。 1953年5月2日,学校在湖南湘乡临时校址举行成立大会。即日被定为校庆日。 1958年10月3日,学校升格为“武汉电力专科学校”。 1960年4月,学校筹建“湖北电力学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62年4月,学校收归国家水利电力部领导,改名“武汉电力学校”。 1971年,受文革影响,学校停办。 1972年6月,学校恢复,随后改名为“湖北省水利电力学校”。 1977年9月8日,水利、电力学校分建,学校改名为“湖北省电力学校”。 1985年5月1日,学校恢复原校名“武汉电力学校”。 1997年底,湖北省电业技工学校并入武汉电力学校。 2002年4月29日,学校升格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同年7月8日,举行揭牌仪式。 学科设置学院设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建设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部等系部,开设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气运行、供用电技术与管理、电力市场策划与营销、电厂集控运行、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工程测量与监理、工程造价管理等27个专业,配套建有实验、实习场所61个,其中变电及火电仿真中心、继电保护中心、电力系统运行中心、语音中心、计算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兼容中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格局。50年来,学院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中、高级技术人才33800余名;同时,学院为电力系统及社会其他领域开展了大量的职后教育,年培训在职人员在4000名以上,年培养职后学历人员450余名。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已形成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自行开发的“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500KV变电站仿真系统”、“梯级水电厂优化控制系统”、“电厂微机励磁系统”等项目已成为实用化技术,自1993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28项,编写出版教材100余本,学院被湖北省电力公司授予“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对外也有着广泛的合作,长期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EU)等国家和组织保持着良好的技术往来和合作关系,多次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和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学院的学术、技术交流,特别是与欧盟(EU)合作的培训项目,收到了双方满意的效果。 展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改革和发展全局,紧扣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发展目标,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协调发展为主线,将职后培训向实、大、强推进,将职前教育向精、特、优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末,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职业院校中有影响力,在湖北高职院校中有引领力的全国一流电力人才培养基地,真正使学院成为湖北电网“人才强企”的重要战略支点。 3至5年内,主要发展目标是: ——办学规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年培训工作量达到60000人次,年鉴定工作量达到6000人次; ——师资建设:具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办学条件:建成湖北省电力公司五大专业基地,建成2至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教科研工作:力争获得3至5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或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创建目标:确保省级示范性高职,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保持省级文明单位,争创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保持省级五一劳动奖状,争创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