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毋 |
释义 | 基本信息拼音:wú 部首:毋,部外笔画:0,总笔画:4 五笔86:XDE 五笔98:NNDE 仓颉:WJ 郑码:ZYMA 笔顺编号:5531 四角号码:7755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6BCB 汉字释义基本字义1、不要,不可以:~妄言。宁缺~滥。 2、不:~庸。~宁(nìng )。 3、姓。 详细字义〈副〉 1、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2、同本义。 毋,止之也。——《说文》 毋,止之辞。——《广韵》 毋者,禁之也。——《论衡·谴告》 毋不敬。——《礼记·曲礼上》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毋从俱死。——《史记·项羽本纪》 毋内诸侯。 毋妄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毋多谈。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3、不。表示否定。如:毋事(不事,不从事);毋须(无须,不必);毋庸讳言。 4、无。身自持筑臿,胫毋毛。——《史记·秦始皇纪》 又如:毋害(无比) 5、姓。 词性变化[动] 同“无”。没有。与“有”相对。如:毋几(没有希望);毋何(没有别的事);毋我(无私见);毋度(没有节制)。 [代] 相当于“没有谁”或“没有人”。 毋敢夜行。——《史记》 [助] 用于句首。 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左传》 常用词组毋宁(wúnìng):不如。与其固守,毋宁出击。 毋庸(wúyōng):无须。 毋庸讳言 毋庸置疑: wú yōng zhì yí不值得怀疑。同无可置疑。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十分肯定 出处:王朔《痴人》:“是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相信她本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汉英互译no not English W ú Do not want, must not. Not. Surname. no not 康熙字典【辰集下】【毋字部】毋 ·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唐韵》武扶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𠀤音无。《说文》止之也。其字从女,内有一画,象奸之形。禁止之,勿令奸。《礼·曲礼》毋不敬。《注》毋,止之辞。古人云:毋,犹今人言莫也。又《仪礼·士相见礼》毋上于面,毋下于带。《郑注》古文毋为无。《贾公彦疏》今不从者。《说文》云毋,禁辞,故不从有无之无也。 又将毋、毋乃,皆发问之辞,与无通。《韩诗外传》客有见周公者,曰:入乎将毋。公曰:请入。坐乎将毋。公曰:请坐。言乎将毋。公唯唯。 又姓。《广韵》毋丘或为毋氏。又汉复姓,八氏。《汉书·货殖传》有毋盐氏,巨富,齐毋盐邑大夫之後。汉有执金吾东海毋将隆、将作,大匠毋丘兴。《风俗通》有乐安毋车伯奇,为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时人称毋车府君步主簿。《何氏姓苑》云有毋终氏,《左传》鲁大夫兹毋还、晋大夫綦毋张,《汉书》有巨毋霸,王莽改为巨毋氏。 又甯毋,地名。《谷梁传》作宁毋。毋音无。又茂后反。《公羊传》音同。 又《集韵》《韵会》𠀤迷浮切,音谋。毋追,夏后氏缁布冠名。《礼·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又《集韵》罔甫切,音武。与䳇、鹉同。鹦䳇,鸟名。或从武,亦省作毋。 与父母之母不同。 说文解字【卷十二】【毋部】毋 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凡毋之属皆从毋。武扶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止之䛐也。䛐依礼记释文补。䛐者、意内而言外也。其意禁止、其言曰毋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昏礼。夙夜毋违命。注曰。古文毋为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毋也。汉人多用毋。故小戴礼记、今文尙书皆用毋。史记则竟用毋为有无字。○又按诗毋敎猱𦫵木。字作毋。郑笺。毋、禁辞。从女一。会意。武扶切。五部。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各本但有从女有奸之者六字。今补十字。禁止之令勿奸。此说从一之意。毋与乍同意。乍下云。止也、从亡一、一有所碍之也。然则毋下亦当从女一、一有所碍之。其义可互证。曲礼释文、大禹谟正义皆引说文云其字从女。内有一画。象有奸之形。禁止之勿令奸。古人云毋、犹今人言莫也。此以己意增改而失许意。葢许以禁止令勿奸、说从一。陆孔以有奸之者、说从一。不知女有奸之者五字为从一以禁止张本。唐人之增改。今本之夺落。皆缪。而唐本可摘以正今本。凡毋之属皆从毋。 姓氏姓氏源流毋(W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尧帝臣子毋句之后,以祖名为氏。尧为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当中一个臣子名叫毋句的人,此人制造出乐器罄,是用骨块做成的悬挂乐器,敲击之一下有美妙的音乐。毋句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为姓,称为毋氏。他就是毋姓的始祖。 2、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为氏。在春秋时期,齐国齐宣王田辟疆分封他的弟弟于毋邱,赐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代再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为单姓毋氏,称毋姓。 得姓始祖:毋句。毋氏这个姓,一向很少见,但自古以来却称盛于四川的蓬安一带地方。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和《姓氏考略》上的记载,毋氏是传自唐尧时作磬的大臣毋句,算起来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田氏,齐宣王封弟于毋邱,以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毋氏,其后分三姓,一曰胡毋,一曰毋邱,一曰毋氏。”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为单姓毋氏,称毋姓。毋氏后人奉毋句为毋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缺)毋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毋氏出自田氏。相传帝尧时,有位得力的臣子名为毋句,曾创造了悬挂的乐器罄,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为姓,称为毋氏。另外,春秋时候齐国有个地名为毋邱,齐宣王将自己的弟弟封于毋邱,为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毋,其后又分三姓:一为胡毋,一为毋邱,一为毋姓。这三个姓名的后代中均有简化他们的姓氏为毋氏的。毋姓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一带)、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西南)。 历史名人毋 稚:晋代巴郡江州人,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毋 煚:唐朝的一个才子。撰《古今书录》四十八卷,为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毋昭裔:龙门人,后蜀时候的才子,他的学问极为广博,精通四书五经,写有《尔雅音略》一部著作,是与五经之中诗经有关的著作。诗经是孔子选编的诗歌集。毋昭裔还喜欢藏书,好学不倦。蜀主孟昶教太子读书。 毋守素:毋昭裔的儿子,在宋朝朝廷中任文官。又曾被任为州官,治理地方使百姓受惠,深受赞扬。 毋制机:宋代蜀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 毋思义:明初蓬州人,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 毋将隆:(生卒年待考),亦称毌将隆,字君房;东海郡兰陵人(今山东枣庄峄城区)。著名西汉朝大臣。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毋将隆从事中郎,随后又升迁掌管谏争、议论的谏大夫。汉哀帝刘欣执政升任京兆尹、执金吾当职。毋将隆为人正直,敢于直谏进言。 毋雅:(生卒年待考),巴郡江州人。著名晋朝大臣、学者。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尹、汉平令、夜郎太守。 毋祥:(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学者。 *注 毋(Wú) 应与 “毌丘”(guàn qiū,复姓)在读音和字形写法上加以区别,切勿混淆。 近现代名人毋效智:(1942~),陕西扶风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到新疆工作。先后在伊宁市第二中学、伊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语文,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伊宁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组组长、副会长、会长。 1985年调入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讲现代汉语、普通逻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课。现任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是伊犁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新疆汉语言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 发表现代汉语、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文章近一百篇,主要有《自动词和他动词》、《句子的语法分析一百例》、《鲁迅作品长句的语法分析》、《复句分析中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定语后置吗?》、《形容词性“的”字短语》、《扶风话和普通话的比较》、《扶风话中“了1;”和“了2”的读法》、《现代汉语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多次被评为师院先进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被评为新疆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新疆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1992年获新疆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三等奖,1993年获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自治区级二等奖,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毋姓家谱文献贵州遵义尚秸毋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毋善灿首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毋应楠、毋荣熙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毋瑶浦续修,1963年毋德有、毋德应据旧谱续修,1988年毋德均、毋光崇、毋本书、毋大贤等根据旧谱续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遵义市尚秸镇毋家坝毋大珊处。 郡望堂号1、郡望 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2、堂号(缺) 毋姓宗祠通用对联〖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工诗名宦; 兴学营宫。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蓬州人毋思义,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下联典指后蜀中龙门人毋昭裔,博学有才名。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太子太师,嗜藏书,好古文,精经术。曾出资百万建造成都学宫。 教兼两院; 学冠四科。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蜀人毋制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下联典指晋代巴郡江州人毋稚,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 〖毋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代夜郎之守; 瀛洲学士之班。 ——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毋稚,除涪陵汉平令,为夜郎太守。下联典指唐毋煚(Jiǒng 音炯),撰《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