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仲禧 |
释义 | 人物简介吴仲禧,1895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保定军校毕业。早年投身福建学生军,1911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团长、师参谋长、代师长等职,参加过汀泗桥战役、贺胜桥和武昌战役。屡立战功。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42岁的吴仲禧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利用国民党高级将官的特殊身分,进行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韶关任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和韶关警备司令。内战爆发后,吴仲禧奉调去南京军事参谋院任中将参议,后又出任国防部监察局中将首席监察官。此时他的职位都没有军事实权,但却可以利用关系从事情报工作。根据当时中共南方情报负责人潘汉年的指令,吴仲禧继续潜伏并相机行事。 1948年6月,淮海战役前夕,吴仲禧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被派往“徐州剿匪总指挥部”服务。 全国解放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法院副院长、代院长,省司法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第五、六届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副主任委员。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因病于1983年6月15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相关事迹智取情报1948年,国民党在长江防守问题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8月,总参谋长顾祝同在一次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防御战备方案的报告,内容涉及江淮地区和江南一带的兵力部署,以及江南第二线兵力编练计划。吴仲禧一次调迁,获得了掌握军事部署的机会。当时,徐州地区酝酿着长江以北的一场大决战,他被国防部调去“徐州剿匪总部”。接到调令后,他立刻向香港的潘汉年汇报。潘指示他抓住时机,获取核心军事情报。赶任不久,吴仲禧便从参谋部门抄录了徐州地区国民党部队的兵力、番号、部署的全部资料。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长江已成为双方较量的舞台。而国民党军事大本营中,对于防御战备存在很大分歧。以京沪卫戍总司令汤恩伯为代表的少数派,依仗蒋介石的支持,否决了多数派的意见,决定“不守淮”,即放弃江北,重兵防守江南。这一重要情况,经由两位参与作战计划的将领告知吴仲禧,吴迅即向上级报告。 掌握长江防御实权的汤恩伯,不久便向沿江守备的十个军长下达作战命令,明确各军的位置和任务,以及后勤补给的细则。隐蔽在汤恩伯司令部内的一位参谋人员(中共地下党员),将消息转告吴仲禧,因为上海情报线已断,吴立刻将情报转给香港分局。 将军憾事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最后去台湾继续潜伏,成为中共地下党的“密使”。现实中也真有这么一位被称为“密使一号”的人物,他就是受中共情报部门安排承担潜伏任务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吴石后来遭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杀害,成为吴仲禧平生一大憾事。 吴石是吴仲禧的福州同乡和保定军校同学,又几度同事,两人关系非常密切。“父亲一直鼓励他向中共靠拢。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去香港与即将赴台的吴石见面。”吴仲禧的儿子吴群策说,当时父亲劝吴石留下来,吴石却说自己觉悟太晚,为人民做事太少,趁着未暴露去台湾多为人民做点工作。不料几个月后,便传来吴石身份暴露被害的消息。吴仲禧在1983年去世前写了一篇名为《回忆吴石烈士》的文章。 低调行事吴仲禧的儿子吴群继说,父亲严格按组织纪律进行单线联系,不事张扬。家里人不知道他是中共地下党员,1941年就已是中共党员的大哥吴群敢(1950—1956年间曾任周恩来办公室秘书)也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一次组织派他为父亲传递情报,才知父亲也是同路人。直至1955年,经组织决定,这位有18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份才浮出水面。 吴仲禧的8个子女最大的90岁,最小的65岁,有机关干部、专家学者,也有普通产业工人。吴群继说:“父亲一生生活俭朴,与母亲相守65载。我们8兄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都健康成长,他从不插手子女的工作安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