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植椽 |
释义 | 吴植椽(1921—2001),江西省宜黄县人。离休前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农业大学)首任校长。 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8月入党。历任苏皖边区党政军委员会秘书,皖东北地委组织部部长,苏皖边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中共泗宿县县委副书记、书记,淮北军分区独立一团政委,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八十一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十五团政委,纵队政治部巡视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浙江省委秘书处处长,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农委副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浙江省政府第五办公室主任,浙江省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农学院院长,金华县副县长,金华县委书记,浙江省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省农业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副书记,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兼秘书长,浙江省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4年离休。 青少年时代正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校读书期间,经常与革命和进步的青年接触,时常阅读一些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游行示威活动。16岁时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痛恨,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软弱的愤懑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向往,毅然离家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西安安吴堡青训班、延安抗大和中央马列学院的学习,献身革命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年仅17岁入党。随后被派往苏皖边区敌后根据地,先后任地委组织部长,区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独立团政委。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正确地贯彻党的指示,积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努力巩固敌后根据地。所在独立团升为主力部队后,先后任团政委、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积极配合军事斗争的开展,做好政治工作,激励官兵勇敢作战、杀敌立功。1949年随军解放杭州后,转入地方工作,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在省委、省政府机关担任领导工作期间,勤于钻研,注意从实践中总结、学习和提高,以严谨细致、勇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带动和促进机关的工作和建设。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工作,先后担任过省委农委、省委农工部、省农业经济研究室和金华县领导职务,始终注重深入乡村、山区,搞调查研究,为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艰苦、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襟怀坦白,敢于直言。尽管在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处理,但对党的忠贞矢志不渝,听从组织的安排,到基层毫无怨言、一心一意地开展工作。1981年担任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分管农业,并兼任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省委的领导下,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具有浙江特色、适应改革开放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积极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改革,抓好农村乡镇企业的起步和发展,为浙江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1983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为浙江省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顾年高体弱,经常深入群众,掌握实情。十分关心全省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工作的法制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浙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病于2001年6月在杭州逝世。他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贯讲党性、讲原则、顾大局,光明磊落,秉公办事,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联系。淡泊名利,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对家属子女要求严格,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