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丈蜀 |
释义 | 吴丈蜀(1919.2.24—2006.5.15),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字恂子,别署荀芷,汉族,四川泸洲人。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书法报》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月公开声明退出书法界,引起世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中文名:吴丈蜀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泸洲 出生日期:1919.2.24 逝世日期:2006.5.15 职业: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 曾任职: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 生平简介吴丈蜀,男,字恂子,别署荀芷。1919年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资深文史专家,著名书法家,诗人,曾兼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荆楚文史》学刊主编、省《书法报》社社长等职。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侧重于古典诗词格律研究。 艺术特色作为书法家,吴丈蜀出版了《吴丈蜀书兰亭序》、《吴丈蜀书法集》、《吴丈蜀书法辑》;作为资深学者,他的专著有《读诗常识》、《词学概说》、《诗词曲格律讲话》;作为知名诗人,他既研究诗词又创作诗词,发表作品2000余首,其代表作有《回春诗词抄》。“学古不意创新,创新不意法度”,这是吴丈蜀对自己学书法的训语。他一直认为古人流传下来的范本,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虽然年幼时家境贫寒,没有购买碑帖纸笔的条件,他未曾临写过一天碑帖,但他却花了很多时间读帖、背帖,一边揣摩一边摹写,对读过的碑帖长久不忘,同时又力求摆脱前人的束缚,这让他的书法“挥毫落墨,雄劲秀实,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理论界认为他的风格贵在将书法艺术与学识学力和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他的书道秘诀在于“行笔取法于碑学,构体取法于帖学”,在继承中创新,兼具两者之长。 吴丈蜀创造了“古今无此体”的独家书艺,以拙寓巧,以朴寓华,似拙非拙,似朴非朴,富有神韵天趣而蕴含风神独绝之美。笔墨随心而天机随触,富于浑厚而灵秀,古拙而清隽,浑成而超逸的风致;灵机妙造而自然天成,似不求而成,不工而臻,达到似有意而无意,似无法而有法的淳美艺术境界,具有内在超越性而深得艺术哲学之精髓。这种风格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认为“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须冶千碑方创体,能藏万卷始言家”,“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书法要博采众长而自出新意,要重视法度而又不囿于法度,强调字外功夫的锻炼和培育,认为书家不能为名利所缚而应执著追求书法本体。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得他真正理解书法中的深邃内涵,体现自己的真性情,最终达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境界。 吴丈蜀非常注重把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学术研究上,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侧重诗词格律系统研究,主编了《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共同主持完成了《楚风补校注》,并参撰《唐宋词大全》、《唐宋词鉴赏辞典》、《文艺轶事辞典》等多部辞书;在创作实践上,他的诗词多取材于深切的社会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底蕴,情感真挚而情调真淳,清新俊朗而雅淡自然,用律严谨,造语坦易,声调和悦,雅俗共赏。 著书立说吴丈蜀研究员在24岁时任中学国文教员,从此开始了学术研讨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辗转重庆、上海、香港,其间曾任秘书、编辑、新闻记者。1951年从香港回到祖国内地,在武汉出版部门任文学编辑,并同时从事学术研究与写作。到1957年初,前后不到6年,就出版了7种著作。正值他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奋进时期,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迫辍笔22年。1978年恢复工作以后,短短数年间便先后出版了《读诗常识》、《词学概说》、《诗词曲格律讲话》等著作,发表了《词律改革刍议》、《论唐代的边塞诗》等学术论文。与此同时,在诗词创作和书法艺术上也成果繁富,出版了词集《回春诗抄》、书法集《吴丈蜀书法集》、《吴丈蜀书兰亭序》、《吴丈蜀书法辑》。此外还有以通俗形式阐明学术观点的《中国历史三字经》。《中国当代诗词选》、《五四以来诗词选》、《当代中华诗词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等诗词选集,都有吴丈蜀的诗词入选。 除以上个人学术、创作成果外,作为研究员和学术带头人,吴丈蜀曾多年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室的研究工作,担作《楚风补校注》主编,该书卷帙浩繁,洋洋百余万言。另外还主编《中国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此书100多万字,由句及篇,全文注释,集近年来所出同类书精华之大成。 代表性学术成果: 《词学概说》,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1版,8.5万字:2000年4月新1版,9.2万字,“诗词常识名家谈”丛书四种之一。 《读谈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7.7万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 《诗词曲格律讲话》,12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1986年9月出版增订本,15万字。 《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130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 《词牌汇释》,3万字,收入《唐宋词大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词牌简介》,3.6万字,收入《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 《文艺轶事辞典》(书法部分),个人撰写10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词律改革刍议》,1.5万字,《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书画人生“看”出来的书家——吴丈蜀 同多数书家不同,吴丈蜀没有经历由临帖到创作的系统研习过程,而只是“关照”各位古代大家的作品,吸取众长。他的这种学书方法在古今书家中都是少见的。吴丈蜀自己也坦言,他从来没有用笔临写过一天碑帖,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都有几十年的临池经验。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很难说清楚他的书法曾“关照”过哪些大家、哪些碑帖;而将其书法与古代一些法书相比较,我们的脑海中往往又跃出“仿佛”、“好像”、“大概”之类比较模糊的字眼,但其总体风貌还是比较清晰的,大致应属于碑派的范畴。 吴丈蜀学习书法以“读帖”为主,以自己过人的记忆力、深厚的学养以及宽广的胸襟,博观约取,食古而化,将其在汉魏六朝等历代碑帖中所得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他的书法乍看平淡无奇,久看则韵味悠长,书风朴实凝重,含蕴深厚,疏淡娴雅,格高趣清,充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正如徐无闻所云:“吴先生有才气,但他的字并不矜才使气;有功力,但并不外露功力。风格尽管独奇,但植根深厚。点画朴质而不浮滑,结体萧散而不颓靡,疏密相济,巧拙兼施,既挹北碑之神,复追南帖之韵,有于右任之豪宕,具谢无量之洒落。然而,这都如盐之溶水,视之不见而味之可得。”同时,在吴丈蜀的书法中,其用笔迟重似《郑文公》,点画浑厚则如《始平公》,结字内敛而凝重,章法疏朗而紧结,落笔如金刚杵,以碑意入书,雄浑大气,风神洒脱。其起笔多藏锋,浑圆厚重;行笔如屈铁折钗,骨气深隐,而又运笔自如,顿挫有致;收笔多圆如钝椎,偶作方笔。其书不假雕琢,纯任自然,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流泻,无丝毫故作夸饰之态。从其书法中,还可见弘一的大巧若拙、宁静冲和,又隐约透射出唐楷的森严和金石的韵致。 美术理论家鲁慕迅曾以《千古两兰亭》为题介绍吴丈蜀所书的《兰亭序》,并称吴丈蜀的书法为“文人书”,日本也有人称吴丈蜀为“文人书道大家”。这些都是基于吴丈蜀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层次、首先便是一位文人这个事实。在历代书家中,从王羲之、蔡邕、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 、文徵明、傅山、康有为、吴昌硕,乃至近现代的鲁迅、于右任、谢无量、赵朴初、启功等,他们都不是以书立身,然而他们的书法都深得世人推重,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将自己广泛而深厚的学养渗入到自己的书法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玩味不尽、体味无穷的蕴藉之美,一种溢于纸帛的书卷气息。吴丈蜀一直注重书外功,他说古来文、墨并称,可见文字与书法的血缘关系。同时,他认为书法应无村俗之气,不做作,不雕琢,不剑拔弩张,也不四平八稳,无媚气,无媚骨,无火气,无霸气,无粗俗之气;人雅字自雅,人俗字自俗,人倔字自倔,如其他艺术一样: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法亦然。而这也正是吴丈蜀在书法中所追求的一种归真返璞、天人合一的至妙之境。 “依样葫芦道已穷,若无变化岂言功。搜寻百代书坛史,未有书家面貌同”、“三个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吴丈蜀在书法创作上的这些观点均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在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美学风貌中,又反映出他在学问、人品、道德、性情等多方面的修养,真可谓书与道契、人书俱老。 吴丈蜀(1919— )字恂子。别署荀芷。出生于四川泸州。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诗词学会会长、《荆楚文史》学刊主编、省《书法报》社社长等。30年代在成都开始文学活动,40年代以书法知名。当过国文教员、秘书、编译及记者。1951年从香港到武汉,担任出版社编辑。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至第四届展览及国际性展览,并在国内外200余种报刊和选本上发表。已出版的书法专集和学术专著有:《吴丈蜀书法集》、《吴丈蜀书兰亭序》、《吴丈蜀书法辑》、《读诗常识》、《诗词曲格律讲话》、《中国历史三字经》、《回春诗词抄》等;主编大型辞书《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88岁,米寿。著名书法家吴丈蜀的艺术生涯留给了我们丰厚的艺术成就。 作为书法家,吴丈蜀出版了《吴丈蜀书兰亭序》、《吴丈蜀书法集》、《吴丈蜀书法辑》;作为资深学者,他的专著有《读诗常识》、《词学概说》、《诗词曲格律讲话》;作为知名诗人,他既研究诗词又创作诗词,发表作品2000余首,其代表作有《回春诗词抄》。 “学古不意创新,创新不意法度”,这是吴丈蜀对自己学书法的训语。他一直认为古人流传下来的范本,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虽然年幼时家境贫寒,没有购买碑帖纸笔的条件,他未曾临写过一天碑帖,但他却花了很多时间读帖、背帖,一边揣摩一边摹写,对读过的碑帖长久不忘,同时又力求摆脱前人的束缚,这让他的书法“挥毫落墨,雄劲秀实,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理论界认为他的风格贵在将书法艺术与学识学力和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他的书道秘诀在于“行笔取法于碑学,构体取法于帖学”,在继承中创新,兼具两者之长。 吴丈蜀创造了“古今无此体”的独家书艺,以拙寓巧,以朴寓华,似拙非拙,似朴非朴,富有神韵天趣而蕴含风神独绝之美。笔墨随心而天机随触,富于浑厚而灵秀,古拙而清隽,浑成而超逸的风致;灵机妙造而自然天成,似不求而成,不工而臻,达到似有意而无意,似无法而有法的淳美艺术境界,具有内在超越性而深得艺术哲学之精髓。 这种风格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认为“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须冶千碑方创体,能藏万卷始言家”,“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书法要博采众长而自出新意,要重视法度而又不囿于法度,强调字外功夫的锻炼和培育,认为书家不能为名利所缚而应执著追求书法本体。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得他真正理解书法中的深邃内涵,体现自己的真性情,最终达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境界。 吴丈蜀非常注重把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学术研究上,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侧重诗词格律系统研究,主编了《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共同主持完成了《楚风补校注》,并参撰《唐宋词大全》、《唐宋词鉴赏辞典》、《文艺轶事辞典》等多部辞书;在创作实践上,他的诗词多取材于深切的社会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底蕴,情感真挚而情调真淳,清新俊朗而雅淡自然,用律严谨,造语坦易,声调和悦,雅俗共赏。 而今,吴丈蜀的艺术人生虽绚丽谢幕,但他穷其一生书写的这份完美答卷犹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