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越民族 |
释义 | 吴越民族是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华夏大地东南及南部,曾经生活着的先民,历史上被称作古越族或百越、山越、瓯越等。春秋五霸,吴、越占其二,两国相继称雄于江淮,成就霸业,在先秦史上据重要地位。据《吕氏春秋·知化篇》记载:“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说:“……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大部分吴越民族融入汉族。 历史记载有关吴越文化的详细记载是从春秋始,确切讲是从句吴王寿梦(前585年)始,当时的句吴在寿梦的领导下开始强盛起来,他通过“朝周,适梦,观诸侯礼乐”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让中原人认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此时起,吴越两国成了晋楚相斗的国家,也因此而进入了逐鹿中原的角逐。 在寿梦以前,吴越民族一直在被北人视为“蛮荒”之地的南方平原上,他们“水行山处,断发文身,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地广人稀,火耕水耨饭稻羹鱼,不忧饥馁”地生活着,并不被北方民族所了解,故一直被视为“蛮荒”之族。但当这个“蛮荒”之族日益强大后,他们又深感威胁,使出一切解数来压制和分化它。 性情文化吴越人性格形成与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密切相连。吴字的甲骨文形成“鱼”古音“吴与“鱼”同音同义。鱼是水族,吴越民族用鱼为姓,以水为生,从而有了断发文身的文化。柔和的水,鱼样的身,没有任何羁绊。这样的民族无拘无束就有了温和、超脱而空灵,脆柔、变通而圆滑,既敏慧、巧智又多疑、迟愚。正像《汉书·卷六十四》中所说的“越人愚憨轻薄,负约反复,其不可用天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越人性脆而愚……” 其实北人视为愚,只是说越人不可训,此愚没有呆笨之意。因为从南方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吴越民族的兵器、农具、陶器等无不透出聪慧和灵气。 制陶就陶器上的几何花纹看,吴越人的刻文细致而美丽。北人的则粗且硬。强南北柔可渭分明。从文字上看,吴越古文花俏,被人称为“鸟篆”,反之北人的文字雄健。从兵器上看,吴王的戈越王的剑,天下之绝。那小巧的鱼肠剑可以从袖中飞出,这是被当年骑马挎大刀的中原人大为叹服的。吴越人就是在创造这些细腻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他们坚韧、忍让的性格。 石器同样在新石器时代,吴越民族就创造了便于使用的长柄农具。他们就是用这种装上木柄的功效高于无柄兵器的农具,驯化了野生稻,成为稻米文化的创始民族。一个能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大自然的民族,就有了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和性格。 纺织和蚕桑吴越人的纺织和蚕桑,在历史上记载较多且声誉极佳。纺织葛麻和种桑养蚕是女人的天职。都说南方妇女水灵秀气而十指灵巧,这与她们创造的纺织、蚕桑文化分不开。一个浣纱女西施,那勤劳、朴实,又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就是吴越人性格的典范。 建筑从吴越人喜住干栏式楼房到吴王造宫、越王建城,这种建筑文化又使这个民族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豪感,从而形成了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妨碍了民族的进步(夜郎国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 饮食文化纵观吴越民族的文化创造,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与他们的饮食文化分不开。汉晋著作说“楚越水乡,足螺鱼鳖……民多采捕积聚……煮而食之”(《史记·货殖列传》又“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可见生活在水乡的吴越民族鱼是常食之物,而食鱼之人多聪慧。至今还有这种说法。 吴越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狼烟的战争史。从不被重视的“蛮夷”之族到被中原民族承认,后来又先后称霸中原,以致让中原人受到威胁而被排斥分化,其中还掺杂着多年的吴与越两个同宗又同族的窝里斗。每一页都血泪斑斑,狼烟滚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吴越人形成了好战、好猜忌又争强好胜的性格。 从寿梦王的通达和与人为善去“朝周、适楚”到越王勾践以死士挑战“锐兵任死”。从楚与晋分别利用吴越相争到越灭吴,而楚灭越。从此吴越进入了被外族统治的境地。 历史沿革楚属中原,原为南方强细,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而利用吴越之争,使当时的南方形成楚、吴、越三国争强的局势。吴越凭着自身先进兵器和国仓稻米、布帛充裕的优势,多次占领楚国的大片土地,成为楚的统治者,由于这对同宗同族兄弟国,那种互不服气,互相猜忌又争强好斗的性格,而造成的窝里斗,最后是两败俱伤,让楚国占了空子。在吴越两国都成为统治者以后,他们的自强和变通的性格又开始突出。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洒脱、意亲好合的质朴的性格很容易被其它民族所接受和融合。而吴越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又使楚人佩服,又非常自然地模仿和学习。就这样,楚人不但没有征服吴越,反而是吴越人同化了楚人,以致后来在对南方民族记事时,如《史记》《汉书》均称“楚越之地”或“楚越之乡”。可以说,作为吴越两个国家已不存在,作为一个民族,凭着他们独特的性格而一直作为主体存在于南方。 接下来的战争风云和历史变迁就更使吴越人涉历了艰辛。当秦始皇灭了楚,统一了全国以后,并不害怕自己本族,而对有着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聪慧而圆滑的性格,然而又有强力的反抗内涵的民族人深加防范。他在建立郡县制时,强制吴越人北迁,又把大批中原人迁入吴越地区,来了一个民族大搅和。秦始皇的估计没有错,吴越人的反叛性格终于被激起,在大迁徙中逃离的吴越人分支“东越、南越”成立了起义军,成为当时一支比较强大的队伍。在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致后来的汉王刘邦又给了越人封地和赐封了三位越人王。吴越人又是凭着那争强好胜的勇敢性格在历史上又一次争得了一席之地。可惜的是,那互不悦服的劣根性也一直没有离开他们,三个越人之国又出现了窝里斗。又给汉武帝堵绝越人反抗创造了条件,于是,吴越人又一次被逼迁徙,其中逃离的越人进入了深山成了又一支越人的分支,后来被称为“山越”。 几次的动荡和迁徙,吴越人均以当年被楚人统治时那样,与兄弟民族意亲好合,并在同化民族的同时也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化。这一点留在吴越本土的族人做得最为明显。尽管经历了多次迁徒,本土的本族越来越少,大批的中原华夏族人渗入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在坚守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首当其冲的中原人的戴帽、穿鞋和待人接物的礼节,吴越人接受了。还有语言、文字,吴越人的鸟语和鸟篆太繁琐和拗口,在吸收和接受中原人的语言、文字中改变本族的语言、文字,从而出现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从这些方面看,吴越人的通达、宽容、随和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 民俗文化《隋志》记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记”就是说吴越民族是一个喜淫祀的民族,他们在一年四季的许多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民风风民俗。 稻米崇拜吴越是最先驯服野生稻的民族,故他们对稻米有一种依恋和崇拜,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稻米地位极高: 1、从大年初一用甜汤圆祭祀天地始,正月十五用元宵,二月百花节用生米,三月清明用团子,五月端五用粽子…… 一直到年三十用米饭祭祀年为止,四时八节大小祭祀中的供品均少了谷、米或用米做的食品。 2、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喜淫祀的吴越民族必大祭祀。在这类重大的活动中稻米是作为重要供品上祭台的。就以婚事为例,新郎新娘在拜天地时,正中要放上一只五谷盘,盘的中间放的就是稻谷,四周才散放麦、豆等。 3、越地民间把稻米很看重,公看下来就有竹箩那么大就会遭天辟雷打等许多禁忌。4、以产水稻为主的吴越之地,从春耕播种到插秧施肥,再到秋收冬藏,每一道工序都有一次或简或繁的祭祀仪式,其中以插秧为最:插秧开始被称为开秧门,从开秧门这一天起,除了祭祀地母和祖宗,家中、田头不准讲淫秽的话,夫妻不能同房谓“秧门开,床门关”。在插秧时忌将秧插入捆秧的黄稻草中谓“儿欺娘,遭雷打”等等。在举行上面这些祭祀活动时,吴越民族并不讲究繁琐的礼节,都是以礼到,心到为止。并没有像中原民族那样按部就班,一丝不苟,那祭祀的供品中除了稻米以外,其余也是有什么放什么,谓“随花凑”。这种祭祀方法就体现出吴越民族那种散漫和随意的性格。 延伸从对水稻的依恋和崇拜延伸开去的还有: 1、对鸟的崇拜:这里有鸟从天上衔来稻种的传说,有对鸟的爱护,特别是对燕子,家家以有燕子前来筑窝为荣。有许多燕子与人的传说。 2、对蛙的崇拜:蛙类中以青蛙和蟾蜍为最,民间有人蛙结亲的传说,有以保护蛙类为目的的儿歌、民谣。 3、水稻的种植以土为本,所以吴越民族在祭祀土地公、婆以外,还有田公男婆的祭祀。 各村各地的土地公婆都是当地人自封的,都是生前有益于公众的人物,他们的庙也都设在村头或路边。至于田公田婆是不设庙的,对土地公、婆和田公、母的祭祀并不按时论节,也不太讲究供品只以香烛为主。4、对水神的崇拜:水稻以水为主,江南又多水患,所以吴越民族从断发纹身防水开始,有对水的一系列祭祀和禁忌,一个“哇哇”落地的婴儿,从到河边去打水花始到人死后,要亲属为他去水神买水入敛为止,一辈子不知有多少与水神相关的活动。吴越人说“宁无可饭,不可没水”因为有关水神的祭祀较多,在此只得打住。有人说吴越人性格纤细而敏感,是以心灵和情感生活的民族,这一点在风俗民情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以上的对鸟也好,对蛙也罢,对土地和田公也是,对水神也一样,每次祭礼都是以心到情到为止,不像中原人那样辅排和讲究。这就是就吴越人对神也是那么随意、洒脱。 吴越地区的民俗民风范围较广,在这里一时也讲不全,只能再挑几个有代表性的说一说, 一、七巧节也称乞巧。这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节日,吴越民族女性的心灵手巧之艺在这一天可是登峰造极。有姑娘小媳妇的家门前及茅坑左右(厕所)挂满了手工制作的鞋子、荷包、手绢、袜子等等,上面做工精细、栩栩如生的花朵蜂蝶,真是让人惊叹!特别是那些送给坑姑娘(一位神名)的鞋,小到只能放进一个手指。在这些手工制品也充分体现了吴越民族女性的那种精细、聪慧的性格。 二、蚕花节这是在养第一批春蚕前,姑娘小媳妇们到街上走一走,买一点生活和劳动用品,因为进了蚕房后,她们将与蚕宝宝们一起渡过整整一个季节。与她们相应出街的还有那些年青小伙子和男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男男女女拥拥挤挤,嘻嘻哈哈地在街上行走,人越多的地方越有人去,谓“挨蚕花”,说是这么一挨,可以使蚕业兴旺,不生虫害。蚕花节如一个集市,各地不等,有三天、五天,也有七天的。这样的风俗节,充分体现了吴越人那种喜欢人与人之间相处轻松愉快的性格。 三、建筑。吴越人在上古时期就“构木为巢,以避虫害”后来也被称为是居住“干栏式”楼房的民族。吴越民族的建筑风格中,绍兴的桥和苏州的园林为最有代表性。那曲曲弯弯的、结构精巧的回廊和小巧玲珑的、层层叠叠的亭台楼阁,那多姿多彩的拱形石桥,这些建筑在体现吴越人聪慧、灵巧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那圆滑、变通又富于幽默的性格。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北方的粗厚凝重、讲究和南方的细腻随意、流畅,这种明显的不同风格在这些建筑中表现了出来。 吴越民族影响与作用五、吴越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现在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是吴越民族的发源地,已有历史资料证明,吴越人是由当地土箸发展而来的。这个地区气候温和而土地肥沃,鱼稻富饶而不忧饥馁。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个以独特性格创造了独特文化的民族。 从改良野生水稻开始到制作出长柄石器和铸造了举世无双的兵刃,他们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立下了一大功。也是凭借着这些文化资本,滋长了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走上了逐鹿中原之路,从此,在将自身创造的文化带给兄弟民族的同时,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精华,使民族本身更为强大而富有,一度成为称霸中原的强国。也是由于他们性格中那互相猜忌和互斗的劣面,又导致民族的失败。这个过程,他们中独特的性格使中原民族对他们严加防范。自前306年越被楚灭始,这个民族被几度强迁和被逼与其它民族杂居。在这个长达千年的历程中,他们又发挥了性格中的优势,他们随遇而安,与兄弟民族意亲好合,但又固守自己的民族本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他们既是分母又是分子。 不说那把吴越文化带到中华各地的,后来成为百越的族人。就说留在本土的吴越人,他们凭着那变通、聪慧的性格,接受了中原民族的礼乐文化,也从中原各族中吸收了语言和文字的精华同时改变了自己以前繁琐的文字和鸟语,成为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能让兄弟民族接受的吴语语系。他们的这一改变,使整个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文字和语言的障碍,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使中华民族有了一支既保持了各族种性,也有共性的伟大的汉民族。汉民族的壮大使国土强盛,到了唐代就成为了一个疆土辽阔的世界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吴越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他从史料上看,南北文化的交流自(前585年)吴王寿梦“朝周、适楚”始,几千年来争争斗斗,胜胜败败,迁徙、杂居等历史使南北文化交融互补,从而使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南北文化交流后出现的灿烂文化多不胜数,但本人以为数“徽州朝奉”和“绍兴师爷”这两个最为突出。 徽州是在楚地,原属中原族,绍兴是吴越本土。徽州朝奉的精细、深奥和处世为人与绍兴师爷的圆滑、聪慧,这是两支相当厚重的文化脉络,他们中有许多共性也有南北文化的不同个性,这是一个有待于研究的课题。但从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后的汉民族之所以强大的根源。 作为吴越民族的族种已经消失,但在中华民族的血统中已渗入了吴越民族的血脉,他们的性格也随着血脉一起融入了整个汉民族之中了。 有关吴越文化的详细记载是从春秋始,确切讲是从句吴王寿梦(前585年)始,当时的句吴在寿梦的领导下开始强盛起来,他通过“朝周,适梦,观诸侯礼乐”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让中原人认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此时起,吴越两国成了晋楚相斗的国家,也因此而进入了逐鹿中原的角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