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逸生 |
释义 | 吴逸生(l889一1959) ,字季超,号士品,桐城县高桥人。少时家贫,从兄毅夫就读。稍长,苦习经史,常焚膏达旦,因之,深谙古典经史词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生就读于桐城中学,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时值晚清,国势衰危,逸生受吴汝纶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从事教育。旋即考人两江师范,毕业后,终身从教。先任孔镇“三高”校长。其后,相继于桐城中学、浮山中学任国文教员。抗日战争期间,曾于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任教。时国难当头,先生常以“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告诫学生,并组织学生募捐,支援抗日将士。后被举为浮山中学校长。抗战后期,桐城私立中学纷纷建立,先生与族人吴风斧、吴一寰等集资,创建麻溪女子中学于五印寺,以培养女知识青年为己任。当时吴氏有识之士,莫不崇敬先生,故公推为该校校长。出任期间,除重视选聘教员外,并兼任课程,深入教学。自该校毕业的学生不下四百余人,不少学生毕业后投身革命。 先生学识渊博,讲课分析精辟,语言生动,诙谐成趣,深得学生喜爱。故全县中学争相聘请,礼遇备至。 逸生为文,师承桐城派遗风,注重义法,雅洁严密。读其文者,无不钦慕。 解放后,先生已至耳顺之年,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参加教育工作。当时各私立中学合并为联合中学,麻溪女中并人省立女子师范。从此,他又回到桐城中学任教,一方面认真教学,一方面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各项社会活动。1956年出席桐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桐城县副县长,又于1957年3月兼任政协桐城县委员会副主席,分管文教卫生。参政期间,虚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克己奉公,鞠躬尽瘁,为桐城的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深受全县各界人士的赞誉。1959年夏,先生患病住人桐城县医院,住院期间,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各界人士,纷至医院看望。原中央文化部部长黄镇适因公回桐城,亦以同学身份,亲临医院慰问。 1959年秋,经多方医救无效,先生辞世,终年七十岁。辞世后,县人民政府组织各界人士,为其召开追悼大会,花圈挽嶂布满殡仪厅,极尽崇敬缅怀之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