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晓莲
释义

个人介绍

吴晓莲,美籍心理学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长女。

吴晓莲,1981年考入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93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德里克索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尔顿商学院,主要讲授基础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另外,吴博士还担任过5年《纽约时报》网站“心理学”专栏主持人,出版数套心理学专著,《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书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她创建的吴博士身心健康工作室(Dr. Wu Mind-Body Wellness Studio)运用心理学原理、瑜伽、冥想、观想、催眠等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及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

主要著作

1.《员工心理调适与减压》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磨难,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伤痛。内心世界的困扰,让我们无所适从。为了不让各种事件的压力侵蚀我们的精神和身体、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必须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建立起愉快、平静、积极的心态,以良好的状态去适应我们意想不到的人、事和环境。本套课程专家不但从理论入手讲解了压力和减压,而且还提供了实际心理调适练习,经常练习有助于减轻从负性事件中得到的不良体验,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心态。课程最后,专家提供了一套简单易学的瑜伽练习,以调息吐纳、形体动作、心理调节相结合的科学方式来调适减压,促进您的身心健康。

课程大纲:

一、改变自身对外界压力反应的因素

二、如何愉快的与上司相处

三、如何与性格不同的同事相处

四、减压方式-瑜珈的练习(上)

五、减压方式-瑜珈的练习(下)

读者对象:

国家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全体员工。

宣传提示语:

为心灵做美容,快乐工作,享受生活

2.《领导心理调适与减压》

在工作中,领导除了管理自己的工作,还承担着团队人员的管理和团队工作协调的重任,肩负着比普通人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也承受着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更为特殊的心理负担。而管理者的心境和状态,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情绪、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良好的心境只可能来自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自身。本套课程专家不但从理论入手讲解压力和减压,而且还提供了实际心理调适练习,经常练习有助于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让你感受到的不再是精神压力,而是良好的心理状态,让你的团队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为你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讲师简介

课程大纲:

一、压力源、压力及身心健康

二、如何调节自身对外界压力的反应

三、如何做一个宽容的老板

四、如何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上)

五、如何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下)

六、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读者对象:

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领导、企业董事长、总裁以及中高级管理者。

相关事件

吴敬琏女儿吴晓莲写作新书,讲述家族历史和父亲的故事

 “吴晓莲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长女,不过她对经济学一窍不通,是一位心理学家。吴晓莲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而后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自1980年代起,她长居美国,一直从事与心理学有关的工作。 《我和爸爸吴敬琏》这本书,是吴晓莲写作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育儿书。吴晓莲在书里写她的父亲,也写她自己,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将父亲和自己的成长经历作对比。在吴晓莲笔下,吴敬琏不只是一位经济学家,更是一位备受母亲宠爱的独子、和老伴相濡以沫的丈夫、严谨育儿的父亲。吴晓莲还写到了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与继父陈铭德,两人都是著名的报人、《新民报》的创办者。”

写书的过程就是了解他的过程

南方都市报:你是怎么想到写这本书的呢?

吴晓莲: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大概十一二年前吧。后来我爸爸的助手柳红出过一本《吴敬琏传》。其实在《吴敬琏传》还没有动笔之前,我爸爸就想把他手头的工作像写文章、讲演啊稍微推掉一些,系统整理一下他的工作和作品,写一本像传记一样的东西,但不是他自己写的大传。他这个人很严谨,不喜欢别人摘他一两句话,而想系统地看他在改革以来都做了哪些工作。那时候我就开始做他的采访,录了好几盘录音带。但是后来我发现,一来我对经济不感兴趣,二来我长期在美国,分不出这个时间。写我爸爸经济学这方面的事情,我不是最好的人选。

后来我看《吴敬琏传》的时候,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在比较我和我父亲的成长经历。我看那本书的时候41岁,而我爸爸41岁开始自学英文,到现在他的英语水平写东西和交流都没问题。我很受鼓舞,觉得在41岁的时候还可以尝试新的领域,比如写作。我一直在比较,我们都是受我爷爷奶奶的影响,家庭环境差不多,为什么就不同呢?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和我这一代(“文革”出生的,改革开始后成年的)是不是有时代的区别?这样有没有代表性?这样一比较之后,我就忽然有一种灵感,想系统地比较一下,是什么促使吴敬琏成为吴敬琏的?又是什么使吴晓莲成为吴晓莲的?大的构思形成了,打算这样写。

南方都市报:你说过,之前看过爷爷奶奶的传记和父亲的传记,给你的感触很大,甚至还流过眼泪,这是什么原因呢?

吴晓莲:我有很多时间和我爷爷奶奶在一起,又那么亲近。可是书里的故事为什么我像在看一个陌生人的故事?那个说的真的是我的爷爷奶奶吗?我怎么不知道他们有过《新民报》?或者说我不知道我爷爷还曾经有过理想,他们年轻过、爱过、热情过、不屈不挠过,为什么在他们有生之年我不知道?

南方都市报:你觉得你真正了解你的家族、你的父亲吗?

吴晓莲:这次写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写书之前我了解他的,是从“他是我爸爸”这个方面,不是从独立的角度。写过书之后,我可以说,即便他不是我爸爸,我对他也有一定的概念。我以一个独立的人,学习了一遍他成长的过程。他是一个成人,我也是一个成人,我以成熟的眼光来看他。我觉得理解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写这本书本身也是让我更理解他们。但理解不一定是同意。我明白他们的出发点,我能够跟他交换角色:如果我是他,如果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可能我也会这样想。这可以说是我写这本书的意外收获。

父与女是两个不同时代里成长的人

南方都市报:在书里,你用了这样的写法,一段写父亲,一段写同样年龄段的自己。你觉得这两个时代成长的人有什么对比性?

吴晓莲:我想,两个时代里成长的人应该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比如说,像我爸爸那一代知识分子,他出生在十分落后的中国,而他的家庭又是民族资产阶级,他的父母是受过五四洗礼的年轻人,非常的超时代,特别是我的奶奶,从这本书里就能看出来。从他生出来,他周围的人都是在讲救国这件事。救国好像是生来就有的责任,只是说有的人是实业救国,有的人是科学救国,还有的用民主、革命的方式。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在救国。对他们那一代人说,救国是推卸不掉的责任,像脱不掉的红舞鞋。

而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个时代的小孩特别多,是高产期。有的小孩是直接接触到“文革”,而我可以说是家里把我隔离开了,一方面是保护了我们,一方面大人真的是自顾不暇。所以我就很自由,一种放羊的感觉。现在的小孩上学、弹琴等都有父母陪着,我小时候到河里游泳,没有被淹死真是侥幸。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长大的。说到救国,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观念。在我们家里,大人从不在我们面前谈政治、谈家史。我在学校里受什么样的教育就是什么样,学校里批林批孔,我就批林批孔。我是改革开放后成年的,尤其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后现代的,我最希望的是“返璞”。我爸爸绝对是科技发烧友,但我对科技的发展总抱有怀疑。

南方都市报:在这本书里,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吴敬琏的故事。他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报道说,他心脏不是很好。

吴晓莲:他和我妈妈现在在上海。他心脏没有什么问题,有一次他讲课晕倒,其实那是因为严重颈椎病。他工作时间非常长,夜以继日,看不出他有周末。

南方都市报:他这么拼命干活的原因是什么?

吴晓莲:我在书里说要找到他的开关,就是想找到之后给关了,让他歇一歇,享受天伦之乐。可是理解了他之后,我有改变。我对他的最大希望是什么呢?是希望他幸福。和外孙在一起,也会让他觉得幸福,可是你要他24小时这样,他不幸福。我前面说过,他穿上了红舞鞋,脱不下来,你要硬是从他脚上脱下来,他不幸福啊。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做他想做的事情,他现在身体也还好,脑子也非常尖锐,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他还能做他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也不劝他了。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他脱不下他的红舞鞋?

吴晓莲:他们那一代人对国家的责任感放不下来。他现在年纪大了嘛,稍微能看得开一点。但基本上还是看不开。有时候他也想歇一歇,但那鞋也是跷起来放一放,就又起来了。我在书里和他有一段对话,问他怕不怕死,想不想得开这件事。他说好像还不能很想得开。我问他是不是因为怕,他说也不是。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什么事没做完,心有不甘。我问他什么事,他说就是手里这件事。这事我在书里没有写,后来我向他求证,他就说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强盛的国家。他一直以这个为己任。

关键词除了“人民”,还有“长远”

 南方都市报:其实一个学者能做的事情可能只是提出建议,那吴老他心里怎么认识自己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吴晓莲:这个他心里非常明确,就是他能提建议。他的建议有的能被采纳,有的不被采纳。但我觉得他不屈不挠。他觉得他能做这些事,就一定要做下去。不管他受到多少次打击,或者在风口浪尖,他觉得只要他知道、他认为这样是更正确的路,他就一定要把它说出来。他的一些建议没被接纳,还是他自己和我说的。我问他是不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学者,我觉得在中国有一些老百姓不清楚,以为他是决策者。但他很明确,就是要把经济理论搞清楚后,给决策者提建议。

南方都市报:正因为如此,他受到很多公众、媒体的抨击,尤其是他对股市的影响,甚至有“吴敬琏一言毁市”的说法。

吴晓莲:“一言毁市”我是很后来才听说的。中国股市的情况我一向不关心,我只关心我爸爸。有这么一次两次我劝过他,我劝他不要说那么多,特别是口头的时候,你说十句,可能人家给你摘一两句话。有时候断章取义就造成了误会。他当时说好啊好啊,但我觉得他还是那样,没改,至少从媒体的反映来看是这样,对他言论的报道还是那么多,也有很多争议。

南方都市报:今年政协会议上,吴敬琏提出“春运不应该不涨价”、“公众假期应该减少”等观点,引起很大争议。他不止一次说过,提出这些观点的前提是为了人民长远的利益。但恰恰就是广大的人民不理解他,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吴晓莲:就我个人理解,除了“人民”是关键词,还有“长远”这两个字。从我爸爸来说,他做的事就是要让整个中华民族富强起来,就像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一样,他继承了这种责任感。我爸爸作为一个理论家,他明白有的事情不是一做就能立竿见影,有的立竿见影的现象其实还是表面现象。但长远的东西往往大众看不清楚。

南方都市报:网上对吴敬琏的否定声音很多。你的书稿贴到网上两三天时间,就有300多条回复,80%都是否定、攻击、谩骂,你怎么看待?

吴晓莲:我觉得这种局面是很正常的。言论自由是有代价的。好话和坏话都要允许他说,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他的想法。至少我个人觉得是这样,但我不能代表我爸爸。

他说他改革之前做的事情都不是很成功

南方都市报:在你看来,你父亲“心怀天下”,关心穷人的利益,这种性格是一直就有的吗?

吴晓莲:应该说是吧。像他的前辈,我的爷爷奶奶,他舅舅啊,都是这样的。救国不就是要救整个中华民族嘛,不是说我自己成功、成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很大一部分他很像我奶奶,我奶奶就是这样的人,都是很严谨、理性、理智,也很有勇气的人。

南方都市报:大家都管吴敬琏叫“吴市场”,他怎么评价自己在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贡献?

吴晓莲:我直接问过他,“此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说这要看阶段,改革之前做的事情都不是很成功。我说“吴市场”算不算?他说这对市场经济改革有一定的作用。

南方都市报:你是怎么评价你父亲的?

吴晓莲:我认为我父亲有这么几个大的特点:第一是学而不厌,这是我最欣赏的。如果我不是他的女儿,冷眼看他的话,我也非常敬佩他。他的求知欲很强。他从来都不会说“到了这把年纪还学这个”这样的话。他的求知欲像儿童一般。他吸收知识,一方面是他的热情,另一方面是他的能力和智商。不管在经济学里还是在经济学外,他都永远对新知识保持很高的兴奋度,活到老,学到老。第二是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这点呢,我觉得主要是好的方面,但也有我不太认同的地方。比如在育儿方面我父亲很教条化,就有点钻牛角尖。第三是执着。执着与认真有一点不一样。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不放弃是执着。他是个对很多事情都很执着的人,即使和经济学无关的事情也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他着迷于自己做收音机,执着到连吃饭都不耐烦,要我妈妈塞到他嘴巴里,这是很鲜明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他的知识面和兴趣非常广泛,像音乐、历史、文学、机械等等,他都很感兴趣也很懂行。我觉得,这种知识面的广泛,可能对他在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也有间接的帮助。

南方都市报:最后问一个八卦的问题,有报道说,黄圣依是吴老的亲戚,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吴晓莲:黄圣依确实是我们家的亲戚。她是我爸爸表妹的女儿,也就是我表姑妈的女儿。我的表姑妈是上海人,我叫她做嬢嬢。我们和嬢嬢很熟,一直保持联系。但黄圣依很小,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机会见到她,到现在都没有见过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