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爱民村
释义

1、江苏省南京巿溧水县东屏镇爱民村

爱民村坐落在江苏省溧水县东屏镇西北部,地处二干河沿岸,宁杭高速穿村而过,全村共有大小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2个,共有农户818户,总人口2468人,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相对集中),全社会面积4772亩,基本农田3458亩,水面面积854亩(分散在各自然村);山林480亩,茶叶200多亩,林果树500多亩(集体、个人都有;黄花梨);精养鱼池200多亩,黑莓面积1400多亩,全村共有大小抗排电站9座。利用该村荒山荒地的资源优势,引进农业生态项目5个,即:南京国阳发展有限公司,租地1400亩,发展黑莓种植;南京九九旺生态逐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万头生猪养殖场,争创省级龙头企业;南京姚卫星生态农业,集生态养殖、水产养殖、苗木果树一并发展;南京双勋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租地150多亩发展特种苗木基地;溧水县东岗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地300余亩,发展经济林果、水产养殖及生态休闲农业。村级私营企业3家,即:溧水胜德铸造厂和纸箱厂。目前村集体有闲置厂房及其他房屋50间,占地约50亩。

目前,村两委领导6人,队组干部9人,交叉兼职两委班子中,大专文化2人,高中文化4人。村党总支下设支部3人,即:工副业支部、农林支部、老龄支部,全村现有党员60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后备干部3人(其中:1女2男)。

2007年该村村级可支配收入28万元,村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村固定资产250万元,人均收入7200元。2007年集体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县排位前移了1位。

2008年实现村级可支配收入53.8万元,村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村固定资产2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993元。

2、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石洞乡爱民村

位于石洞乡场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辖10个村民小组,有农业户486户,农业人口1308人,农村劳动力829个,土地2602亩,其中:耕地1639亩,年外出务工36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3元,村集体收入14万元,村级资产24.7万元,村级负债4.9万元。近几年,该村按照“生态兴村、产业富民、品牌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战略,从一个主要以种粮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基地设施薄弱的传统农业村、贫困村,发展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示范村。

爱民村按照涪城区委、区政府的“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结合村情,以“五新”来统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产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生活、生产水平。

发展新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该村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蚕桑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功能,发展效益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使新时期的农业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产业,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更宽阔,过上舒心宽裕的生活。爱民村抓住乡党委、政府引进天虹丝绸公司的机遇,充分用活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实施蚕桑产业化。全村退耕还林283亩,历年获得国家政策补助48万元,发展高规格、高质量桑园700亩,年养蚕2000张,实现收入100万元;同时利用桑园林间隙地发展土鸡养殖,探索用桑条种植菌类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发展小家禽、水产、生猪等养殖大户,全村全年可出栏土鸡20万只,出拦生猪1500头。

建设新设施。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使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等配套设施俱全,让村民共享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该村自然条件差、交通不方便的实际情况,把交通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全村投入劳动力500余个,由区财政补助资金28万元,新建村到社水泥路3.5公里,泥结石路20公里和乡到村4公里柏油路。投入6万元(其中:国家投入4.5万元,群众投入1.5万元)新建爱民村八社电力提灌站一处,担深扩宽山平塘6口。

改善新环境。结合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建设宽敞明亮、整洁有序的乡村家园,按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栏舍等,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生活环境优美。全村结合蚕桑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建设农业生产、生活用房,新改建砖混结构农房106户,其中:蚕房100间、2400平方米,硬化入户路100户,硬化院坝70户,美化居家环境100户,实施农村能源改造140户,实施改厨、改厕各150户,改圈、改水100户。共计投入资金122.8万元,其中:区财政补助资金32.8万元,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资金15万元,农户投入75万元。通过认真实施“五改三建”,改变了农村传统的“锅在厨房响,猪在圈里嚷”的不良传统,实现了“十有”,即村上有产业,社社有水泥路,户户有专业蚕房,饮有清洁水,家有沼气池(配套标准厨房和标准厕),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扶;“六通”即:村通柏油路、社社通广播、户户通电话、家家通有线电视、院院通公路、户户通沼气。同时,全村积极开展“巧媳妇文明之家”创建活动,建设健康、文明、科学农村精神新风貌;全村立足家庭,破除陈规,按照“功能、环境、风格”的要求,引导农民改造农房外观、内部功能和周边环境,整体推进农村农房改造。通过农房改造、环境整洁等途径,提升了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整体文明水平,使全村达到“六化”提高:农业产业化、道路畅通化,饮水洁净化,燃料沼气化,环境优美化,管理民主化和农民文明素质大提高。

形成新风尚。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扩大了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空间,让村民享受政治文明的成果;培养村民崇尚科学的现代意识,在农村创建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和谐的乡邻关系。街道洁净,亮化,美化,打麻将等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取代,农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爱民村的农民主动发起,组建了蚕业技术协会,搭建起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

培育新农民。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重点抓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议中,全村始终把劳务输出,“减少”农民作为增收致富的手段,开展技能培训,实施非农就业,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60人,年劳务人均收入3300元,同时积极开展农技培训,提高科学种田能力,年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7%以上。深入开展评选“五好文明户”和“四星?五星?农户”活动,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农村德育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爱民村近几年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证明,班子好、观念先导、规划科学、上下联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班子好。“要得车儿快,还要车头带”,爱民村支部狠抓自身建设,积极发展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年青人入党,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抓好机制建设,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建立健全村社民主管理机制,凝聚党心民心。

观念先导。“三农”的难点是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而破解之道关键是转变干部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爱民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努力做到既要保持发展的热情,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更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既要依靠上级的支持,更要发挥本村的积极性;既要有长远规划,更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筹划新农村建设。

规划先行。爱民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爱民村新农村建设方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爱民村成为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成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爱民村的发展,首先得益于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尊重民意,把保护村民的积极性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搞不搞,怎么搞由群众说了算,较好地落实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没有出现违背群众意愿搞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等劳民伤财现象。村民积极性高涨,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资金、技术和知识等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绵阳市涪城区石洞乡爱民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将继续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巩固生态蚕业规模,积极探索和实践“支部+协会”的动作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好典型村、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涪城区乃至绵阳市的新农村建设。

3、云南省巍山县牛街乡爱民村

村情概况

爱民村委会位于牛街乡西南部,下辖 33个村民小组,农户1241户,人口4728人,其中彝族占87%。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60万元,其中种植业486万元,畜牧业272万元,工业1924万元,餐饮业126万元,运输业84万元,服务业44万元,建筑业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3元。该村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业,以采矿业、运输业和劳务经济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耕地面积7207亩,种植业以烤烟、核桃为主,种植烤烟505亩,核桃11700亩。全村农民从事多种经营,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207.00 亩(其中:田1,085.00 亩,地 6,122.00 亩),人均耕地 1.60 亩,主要种植 玉米、烤烟、大豆、红花 等作物;拥有林地 76,277.31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12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1.75 亩,主要种植 核桃、梨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927.70 亩;荒山荒地 2,024.70 亩,其他面积 11,943.25 亩。有 锑矿、铅锌矿 等资源。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10户通自来水,有894户饮用井水,有111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数的100%)。有110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3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92%、75%);安装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的农户55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00户(分别占总数的50%和44.9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拥有汽车30辆,拖拉机13辆,摩托车45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714亩,有效灌溉率为65.41%。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0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10户;建有小水窖1668口。全村有1个自然村(去去利)已通自来水;有33个自然村已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有29个自然村已通路(未通路的自然村为:王佐、坝头、坝尾和木耳寺)。有3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是质未达标。

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9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74万元,占总收入的20.03%;畜牧业收入257万元,占总收入的10.8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128头,肉牛1160头,肉羊4039头);林业收入65万元,占总收入的2.75%;第二、三产业收入1537万元,占总收入的64.96%;工资性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1.35%。农民人均收入154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第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20人(占劳动力的13.09%),在省内务工270人,到省外务工50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112户,共乡村人口4652人,其中男性2335人,女性2317人。其中农业人口4652人,劳动力2445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4025人,其他民族35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652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197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4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个,无垃圾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367户,占农户总数的33%。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拥有教师25人,距离牛街乡中学校6公里。目前正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490人,其中小学生330人,中学生160人。全村建有图书室1个。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1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5人,党员总数中男党员81人,女党员14人。村委会有支书、主任、副主任、委员等组成,下设底把、开度、举雄等33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5个,共有团员240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