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素秋 |
释义 | 1 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女,1922年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演员。山东省蓬莱县人。原名吴玉蕴、丽素秋。她的丈夫姜铁麟是著名京剧武生演员。 中文名:吴素秋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蓬莱县 出生日期:1922年 职业:京剧艺术家 毕业院校: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 ◎ 一,京剧艺术家吴素秋吴素秋1922年出生在烟台,后移居北京。自幼喜爱京剧,先学武生,后改旦角,7岁就在北京哈尔飞戏院粉墨登场成功演出了《贺后骂殿》,10岁进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后因音哑而退学,先在家跟李凌枫、魏莲芳、何佩华、赵桐珊等名家学戏,后拜尚小云为师。因她酷爱荀慧生的荀派花旦艺术,而荀慧生也很喜欢她,因她已拜了尚小云,便认她为义女。 吴素秋成名极早,13周岁就自己挑班“秋文社”担任主演。那时,参加“秋文社”的是“富连成”科班“盛”字辈刚刚出科的武生高盛麟、老生胡盛岩(后是杨宝森)、丑角孙盛武和贯盛吉、二路老生贯盛习、老旦何盛清、小生叶盛兰、铜锤花脸裘盛戎以及原本是“盛”字辈的架子花脸袁世海。1938年,年方16周岁的她,就与京剧花脸金少山合作,赴东三省演出《霸王别姬》,赢得“大霸王、小虞姬”的美誉。接着,吴素秋又在上海以《孔雀东南飞》一炮打响。吴素秋扮相秀丽,台风绮丽,做工细腻,嗓音甜润,行腔动听,有很好的基本功。她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以精湛的艺术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从此红遍大江南北。其间,她也几次来过青岛演出而受到广泛好评。 ◎ 艺术经历自幼喜爱京剧,随陈盛荪学青衣、花旦,七岁登台演出了《贺后骂殿》。 1932年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因嗓哑退学,在家继续学戏,先后从师李凌枫、何佩华、赵桐珊、魏莲芳等。后曾拜尚小云、荀慧生为师。十三岁挑班演出,与许多名家同台,她虚心请教,学戏认真,又颇有天赋,技艺大进。 1938年与金少山合组松竹社,赴东北演出。 1939年与金少山合作演出《霸王别姬》,得到观众称赞。 1939年赴上海以《孔雀东南飞》一剧博得美誉。 1940年2月26日,农历庚辰年正月十九日:李鸣盛搭吴素秋剧团 。 1943年她演出的《十三妹》拍成电影,她曾经常在京、津、沪、宁、汉、鲁及东北一带演出,获得很好的声誉,曾一度居住于青岛。 1943年脱离舞台。20世纪50年代重返舞台,排演了新编历史剧《节烈千秋》。 1952年参加北京京剧四团,任团长,她在《宝莲灯》一剧中扮演三圣母和沉香两个角色,表现了她的艺术才华和功力。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 1956年9月3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三天1958年3月21日,农历戊戌年二月初二日:李玉茹拜荀慧生为师 1960年,吴素秋调任辽宁京剧院院长,1962年调回北京,与尚小云剧团联合演出。1961年8月10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廿九日:梅兰芳公祭举行 1964年任新燕京剧团团长, 1979年又转入北京京剧院二团。八十年代以后,她一面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一面努力参与教学工作,在她的培育下,一批青年旦角演员迅速成长。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1988年4月28日,农历戊辰年三月十三日:侯喜瑞艺术专场演出举办 1988年5月,农历戊辰年:荀派花旦短期进修班举办 1990年3月14日,农历庚午年二月十八日,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第一场 1995年7月16日,农历乙亥年六月十九日:北京市首届“燕京杯”少儿京昆大赛开赛 1996年1月11日,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举办 1997年7月22日,农历丁丑年六月十八日:第二首届北京市少儿京昆“韶山杯”大赛开赛 1999年2月15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2000年7月1日,农历庚辰年五月三十日:北京第一届国际票友演唱会举行 2005年8月29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廿五日:吴素秋收朱虹为徒、张学津收穆宇为徒 ◎ 代表剧目早期经常演出剧目有《孔雀东南飞》、《二进宫》、《四郎探母》、《红娘》、《奇双会》、《虹霓关》、《小放牛》、《棒打薄情郎》、《拾玉镯》、《红鬃烈马》、《玉堂春》、《大英杰烈》、《十三妹》、《金山寺》等。 在北京京剧四团期间先后排演了新剧《伊帕尔罕》《春香传》《张羽煮海》《苏小妹》《柜中缘》《团圆之后》《辞郎洲》《司棋》《武则天》《人面桃花》《杨娥传》、《节烈千秋》、《武松与潘金莲》、《宝莲灯》、《柜中缘》等。 1964年后参加演出了现代京剧《南海长城》、《六号门》、《红嫂》等。 1978年后恢复上演了《苏小妹》、《柜中缘》、《红娘》、《拾玉镯》、《十三妹》等。并排演了新编古装戏《溜须老店》。 吴素秋京剧音配像录音主要代表剧目有:《柜中缘》、《四郎探母》等。 ◎ 艺术特色她善于表演,戏路广博,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戏均能演出,刀马旦也有光彩,还常串演小生。吴素秋扮相秀丽,台风绮丽,做工细腻,嗓音甜润,行腔动听,有很好的基本功,她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以精湛的艺术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 ◎ 获奖情况1952年9月吴素秋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玉堂春》获得演员一等奖。《柜中缘》一剧,1954年参加北京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和导演一等奖。 ◎ 贺吴素秋八旬华诞京剧艺术家吴素秋女士,是当今“尚”、“荀”两大流派硕果仅存的高龄继承人,也是京剧艺术国宝级人物。净行前辈名宿袁世海先生曾说:“老万哥(指李万春先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熬上来的,人家一登台就是挑班主角儿!”吴素秋女士也是如此。甫登舞台便自组班社(剧团)领衔主演。曾与“净行三大家”之首的金少山先生合演《霸王别姬》轰动一时,有“大霸王、小虞姬,演出甚风糜”之誉。 吴素秋女士自幼拜尚小云先生为师,认荀慧生先生为义父,承袭这两派艺术;又经博学广纳,融会贯通,有所变革。从自己女性出发,在演唱方面再做处理,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她演出的《十三妹》、《红娘》既不失两派风貌,又有自身特色。“文革”后,有些人称之为“吴派”。吴素秋女士不以为然,说:“我可不够一派!尚先生的武功、荀先生的眼神,至今我还没学到‘家’呢!”其治艺之严谨,为人之谦逊,可见一斑! 在从艺的几十年里,吴素秋女士创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红娘》、《铁弓缘》、《拾玉镯》等花旦戏,《刘兰芝》、《人面桃花》等正旦戏,尤以《柜中缘》、《苏小妹》为代表。旧时代她曾一度息影舞台,新中国诞生后,以揭露封建礼教的《节烈千秋》一剧重登红毯,受到各界的好评。她受聘为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并与评剧的李再雯(小白玉霜)、曲剧的魏喜奎一同,在北京建立“戏曲界妇女联谊会”,为同业分忧解愁。在抗美援朝时,她们组织“捐献飞机大炮义演”,工作十分出色,被誉为“舞台三姐妹”。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同志于1953年亲自安排,为她建立北京市京剧四团,她担任团长、主演。该团与李万春的一团,谭富英、裘盛戎的二团,张君秋的三团成为四大民营公助剧团。与梅、尚、程、荀的四大流派剧团共同成为北京市属京剧团的主力。1960年,吴素秋响应支边号召,率团支援辽宁,建立省京剧院。数年后奉调回京,担任风雷京剧团前身的新燕京剧团团长、主演。“文革”后,与李万春先生共同建立北京京剧院二团,并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常委。近十几年,退而不休,除在家授业,又受聘为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向更年轻的一代传授其代表作《红娘》、《苏小妹》等戏。 2002年12月24日在北京,由我发起为吴素秋老师举办了80华诞祝贺演出。此次活动,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支持,由中国戏曲学院师生演出吴素秋老师亲授的《红娘》、《戏凤》、《坐宫》。“余派”传人杜鹏、“言派”传人刘勉宗两位教授与吴纪敏、张馨月、朱虹、张佳春联袂主演,为此次祝贺活动大增声色。 2 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校长女,汉族,海口市第九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吴素秋同志以强烈的开拓精神,先进的教育理论,高度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光荣出席党的十六大,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海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十佳校长、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 1998年,吴素秋同志接过了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她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超乎想象的艰辛中,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起校园网络,成功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实现了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全面革新,使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她积极扶贫帮困,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定点扶持保亭县六弓乡中心小学、五指山水满乡中心小学、保亭县报什乡中心小学、海口市荣昆小学,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均对这些学校给予极大的帮助,带动了贫困薄弱学校的发展,使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了辐射作用。 她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在提高教师素质上,在师德教风上下功夫,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并把师德教育同理想、纪律、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她还注重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构建完整的德育教育系列化工程,德育活动呈现出整体性、实践性、吸引性,走出一条富有九小特色的德育工作之路。 在课程改革的热浪滚滚而来时,吴素秋率先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课改中,她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起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研训制度,确立了“培训、教研、科研”三结合的教师研训模式,依托校本研训来深化课程改革,构筑起一条适合教师的成长之路,她在这方面的探索实践得到了教育部继续教育工程督导团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她还亲自主持指导了全国“八五”、“九五”子课题实验研究,近年来她又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综合学习》的实验研究,其科研成果在全国推广并多次获奖。 3 沪剧旦角演员女,1938年出生,沪剧旦角。上海市人。 自幼喜爱沪剧,在业余演出中显示艺术才华。1955年进崇明沪剧团,曾在《柜中缘》、《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剧中担任主演。1972年调入上海沪剧团(即今上海沪剧院),曾在《阿必大回娘家》中扮演婶娘,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扮演杨淑英,在《日出》一剧中扮演翠喜,在《寻娘记》中扮演小宝娘。 她塑造的人物质朴真切,深受观众称赞。她的白功口齿清晰,唱腔刚健中见柔情,俊逸中溢华美,赋子板尤见功力。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