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生林 |
释义 | 吴生林,机械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纺织机械工程的技术和组织管理工作,对中国纺织机械企业的铸造车间机械化,采用新技术,推广先进制造工艺以及新型纺织机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提高纺织机械技术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早年经历吴生林,江苏省宜兴县人,1918年10月20日出生。1937 年考入同济大学机电系,先在上海,抗日战争期间迁至四川,1943年本科毕业。其母早逝,自幼生活学习在其舅父周培源家,直到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受其舅父影响较深。 主要生平1944-1946年,吴生林在重庆兵工署50工厂工程师室任技术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回到上海,在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五棉纺织厂任技术员、副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于1951年在上海参与经纬纺织机械厂的筹建,后来去山西榆次参加该厂的建设工作,先后任设备设计科和设备科副科长,负责设备管理和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并具体组织机械化铸造车间的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1955年,吴生林调到纺织工业部机械局任工程师、技术处副处长,一直到1969年。在这期间,他具体帮助经纬纺织机械厂进行粘胶纺丝机关键专件计量泵、喷丝头的技术攻关和组织批量生产工作。他还具体参与天津、青岛、郑州纺织机械厂铸造车间改造工程的总体设计并组织实施。以后又主管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理顺了设备分级管理权限,制订了设备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60年代中,国家支持纺织机械工业扩大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决定从原苏联和东欧各国进口481台机床设备用来装备纺织机械企业,当时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出国考察看样订货,吴生林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具体负责组织这批设备的订货、验收和分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文化大革命”中,吴生林于1969年下放到咸阳纺织机械厂任生产组副组长,主管厂里的生产技术工作。在此期间,他具体组织完成了咸阳纺织机械厂铸造车间的总体设计并组织实施。1972年调回北京任轻工业部机械局工程师、副处长。 1980年,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成立后,吴生林先后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继续从事纺织机械的技术和组织管理工作。 70年代、80年代初,吴生林具体参与组织化学纤维设备的技术攻关和设备国产化工作,为当时上海金山、辽化、天津、四川等四个大化纤厂的建设提供了锦纶、涤纶、维纶和腈纶配套的抽丝设备作出了贡献。其间曾先后去日本、美国、瑞士等国家进行技术考察,完成了部分项目引进技术的协议,并和原联邦德国签订了柔性机械加工生产线(FMS)的技术合作协定。通过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为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纺织机械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作出了成绩。 1983年以后,吴生林不再担任行政职务,集中精力从事纺织机械的技术进步工作,他根据中德两国政府科技协定,于1984年与原联邦德国汉诺威大学进行科技合作,在郑州纺织机械厂建立了我国第一条柔性机加工生产线。1987年,他结合纺织机械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工艺突破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机械电子部先进工艺工作者称号。后来,又具体组织编制纺织机械行业的制造工艺“八五”规划,为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科技进步提出了方向。 1991年,他组织编写了《机械工程手册·纺织机械产品卷》中9个行业近百万字的技术资料,并担任主审工作。 1987年起,吴生林任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副主任。在这期间,他对纺织工业的发展、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过《浅谈我国印染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关于组织研究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建议》等十余篇建议与论文。他还积极参与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为代表的纺织机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专项总体方案的编制、论证、机型选定、对外谈判以及帮助承担项目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制订工作。 社会职务吴生林于1980年4月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吴生林于1983年起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理事兼纺织机械器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国家发明奖机械组评审委员。 吴生林于1978-1993年期间曾是第五、第六、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吴生林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待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