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起县 |
释义 |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边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地处东经107°38′57″至108°32′49″,北纬36°33′33″至37°24′27″之间。南北长93.4公里,东西宽79.89公里,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吴起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从9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林草覆盖率达到49.6%。 中文名称:吴起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延安市 下辖地区:4镇8乡164村 政府驻地:吴旗镇 电话区号:0911 邮政区码:717600 地理位置: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 面积:3791.5平方公里 人口:12.5万人 著名景点:革命旧址、长城等 人口密度:32.7人/平方公里 农业人口:10.6万人 气候与更名吴起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7.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25.1℃。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6天。 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从此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改为吴旗。2005年10月19日更名为吴起县。现有毛泽东旧居、革命烈士纪念牌、“切尾巴”战役遗址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历史沿革夏(前2205-前1766),相传为雍州之域。商(前1766-前1122),为羌族鬼方之游牧区 西周(前1122-前771),为猃狁(亦称犬戎)之地。 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黄河)圄洛(洛河)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战国(前475-前221),先属魏,后入秦。 秦(钱221-前206),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派蒙恬收复河南地(内蒙古河套一带),筑长城御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吴起乃北地郡马岭县(今甘肃庆阳附近)地域,周长一带属无定河流域,为上郡阳周县地域。 西汉(前206-25),高祖二年(205)设北地郡归德县,县址设在今吴起县西北铁边城镇。 东汉建武元年,废归德县并入参栾县。 三国、晋(220-316),为匈奴羌族之游牧区。 东晋十六(317-420),各政权兴衰交替,“其郡州之名不可知也”。吴起归属依次为前赵(吴起西部)、后赵(吴起东部)、前秦、后秦。夏,赫连勃勃于凤翔元年(413)发民夫十万人筑都城名曰统万(今靖边白城子)时,吴起属夏国辖地。赫连夏时,不设郡县,“筑城以外之”。“相传铁边城、田百户城、琵琶城有胡女三姐妹,互为鼎足,各守一城”。(《定边县志》),现在铁边城好有传说的“女王坟”遗迹。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元年(535)复置归德县,属恒州。 隋大业元年(605),以洛水所出为由,改归德县为洛源县,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617)被反隋势力梁师都所破,受其割据达十一年之久。 唐贞观二年(628)复置洛源县。又自金城县移北永州治于此。八年,北永州废,复以洛源县属庆州。 五代(907-960),沿唐旧县。北宋初年,延安以北为党项拓跋氏所占,以夏州为中心,成为一方割据势力。洛源县废,为西夏洪州地域。哲宗绍圣四年(1097)连破洪州,盐州,元符二年(1099)在洛源县地筑定边城(安定边疆之意),后改为定边军。政和六年(1116)置定边县隶属定边军,辖白豹城(今吴起县南)、东谷寨(今甘肃华池县)、神堂堡(今定边县)、绥远寨、观化堡、通化堡、鸡咀(均在今吴起县西北)。 金皇统六年(1146),以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定边军被撤。 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今吴起东北长城乡黄涧村(原名栲栳城)创建宁塞堡,在周湾镇许台子村(旧城子)创建把都河堡,隶属靖边卫。万历六年(1578)把都河堡并入宁塞堡,辖宁塞川以北、洛河、颗颗川以东地域。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靖边县首置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属陕西靖边县。 1934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将此辟为苏区,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进入苏区大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在此部署和指挥了吴起镇战斗,歼灭了尾追之敌一个骑兵团 ,击溃了3个骑兵团 ,使反动派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彻底破产,从而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现有会师地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 1942年设吴起县,因镇为名。不久改吴旗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 1949年吴旗县撤销,1950年吴旗县恢复,属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5月,又属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1958年撤消吴旗县与志丹县的合并,1961年恢复吴旗县制。 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延安市,吴旗县属之。 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吴起县,仍属延安市。 行政区划吴起县辖5镇7乡,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人口密度为33人/平方公里。 吴起县5个镇、7个乡:吴旗镇、铁边城镇、周湾镇、白豹镇、吴仓堡乡、新寨乡、王洼子乡、庙沟乡、长官庙乡、薛岔乡、五谷城乡、长城镇。 社会发展吴起县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1.5亿吨。土地广阔,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亩,发展林牧业潜力巨大。现有人工草地90万亩,林地191万亩,成林沙棘125万亩,是全国沙棘基地建设示范县。吴起还是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理想之地,羊肉、荞麦、山杏、沙棘 、苜蓿草等地方农特产品资源丰富,美名远扬,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研制开发出的 “胜利山”牌荞麦香醋、“百里香”牌吴起羊肉、“绿源”牌开口杏仁和沙棘保健茶等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吴起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795万元,财政总收入5153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12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9元。2009年,该县完成生产总值81.87亿元,财政总收入27.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高达16.07亿元。其中自2003年起,其原油产量每年以30万吨递增,能源使这一历史上因军事闻名的陕北穷县一夜骤富。 社会建设 文化风俗婚嫁风俗婚嫁即娶媳妇、嫁姑娘的仪式(俗称“过红事”或“喜事“吴起的传统婚嫁,礼仪繁冗,讲究很多,县内也有南北东西之区别,但一般都有以下程序。 打问亲事 未婚男女,经人传话,双方互相打问,了解对方年龄、相貌、人品、文化、职业、家庭门风等是否般配,确定是否联姻。 看家见面 经了解联姻双方父母及子女基本同意后,先请一个说媒人,由媒人牵线,女方父(母)和女儿到男方家看家居环境见面。一般互问家庭状况孩子爱好、志趣及将来打算。主要是让女方更全面地了解男方及其家庭情况。古语说得好:“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次见面非常重要,基本确定双方是否同意结亲。男女双方也可以单独会面谈心,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方。 接把柄 看家见面经过互相了解谈心,如双方父母和儿女都同意结亲,男女双方要互送定亲信物,俗称“接把柄”。如未“接把柄”就说明有一方不愿结亲,婚事就无法再说下去了。媒人会婉转地向另一方说明。 定亲 男女双方同意联姻后,择吉日,由男方带烟酒、衣服,与主事人一般为父亲)、媒人到女方家,经媒人说合,商定好彩礼(男方给女方的财物)互相敬酒,婚姻就算正式确定了。 行礼议话 是联姻过程的一重大仪式。男青年由媒人及家长陪同,带一只宰杀的羯羊、烟酒等物到女方家,女方请女子的外家、家门(户族)及主要亲戚相聚,叙情说亲。双方男女及家长当着众亲友商定婚事并交付彩礼,讲定女方所要的衣饰、家什和女方主要陪嫁物,并正式商定办理结婚手续时间和娶亲的日子,男方将事先选定的过门日子通知女方。并商定娶送人的有关事宜,如参加娶送人数,动用什么牲口或多少车辆等。这一次就要将结婚贺喜的所有事情都确定好,以便双方做好准备。 办理结婚手续 按照行礼议话时确定的时间,男女双方在规定的政府机关办理结婚手续(现在还要经过婚前医学检查)。这是确定法定婚姻的一项程序。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条件,即可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依法正式确立。 订吹手 预订一支鼓乐队为婚庆助兴。订吹手时要交定钱,预示双方要信守诺言,否则过事时吹鼓手可以不履约。 贺喜 双方按照议话时商定的娶亲日子,将新娘娶回新郎家即为贺喜。这是婚礼程序中最为隆重的仪式。这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要分别来到两家参加送、娶仪式,男方娶人的先来到女方家,行完娶人礼,吃毕酒席,然后由女方送人的陪上新娘和娶人的共同来到男方家。这天,送、娶的程序有很多讲究。 媵马 就是新娘骑乘的马。要给媵马戴红脑缨和串铃,鞴好鞍韂,驮上新人的铺盖衣物等。男方娶人的未起程前,新郎先要骑一下媵马,叫“压媵马”.意思是看马是否合适,鞍子备好了没有。媵马要用未阉的公马、公驴充当现在大多不用牲口,而是用汽车,但新郎还要在车里坐一坐,以示压媵马的程序。 媵衣 即新娘穿的结婚衣服。全部由新郎家准备。贺喜那天由男方娶人的全部带到女方,经清点后交给女方,新娘在离开娘家之前要将平时穿的衣服全部换掉,穿上结婚新衣(媵衣)迎娶。 照妖镜 新娘迎娶的过程中身上佩带的镜子。旧时一般用铜镜。给镜子穿一条布带绑在新娘的腰里。新娘上马时镜子在新娘的背后,走过一半路后要换在前胸,意即辟邪。 彩子布 即红盖头。多用大花红布(丈二长)中间绑一朵大花,新娘顶在头上,两头披肩下垂。一为遮羞避尘,二为吉利美观,增加喜庆气氛。现在坐车互有顶红头纱的。 迎亲人 贺喜的那一天,男方要先到女方娶亲。娶亲人由介绍人、代事人、娶人婆姨(有配偶的妇女,多由新郎的嫂子、婶娘充当)、拉马人、驮箱子的人(专门运输女方陪嫁箱子的人)及一班吹鼓手组成,娶亲人必须是单数(加上要娶的新娘就成了双数)。 送人的 即陪送新娘的人。两位送人婆姨(一般为新娘的姑姑、姐姐或嫂子)和女方外家、姨家、姑家亲戚及本家爷爷、兄弟和族中各辈人组成。送人的人数一般是娶亲人数的两倍左右。 丧葬风俗为死者举行丧礼(俗称“过白事”),也有许多繁冗的程序。 寿材寿衣 老人过了六十岁,儿女们就开始为其准备棺材殓衣,称为寿材寿衣。棺木以柏、松为料,内外刷清漆,通体雕刻花纹、寿字、寿仙、二十四孝之类图案二现在敛工精细的有内贴红丝绒、外罩红丝绒流苏罩子,设有天花板、七星床等辅件的。寿衣一般为五、七、九件等单数,有衬衣、棉衣、外衣、大衣、鞋袜、帽子等,寿衣用料全为绸子,颜色为蓝面、红里、黄鞋、白袜、黑帽。按迷信说法丧服要保持清洁无污,儿女哭泣的眼泪不能滴在丧服上。在老人未咽气之前,要先将老衣穿好。传说若死后再穿老衣。这些衣物就不能随死者而去。 死者去往阴间骑乘的“马”。也是纸活之一。一个用纸制作的童子牵着一匹备着鞍子的纸糊的马。死者将要咽气的瞬间,要为其烧“接气马”即将事先做好的纸马在门外跪烧,跪者边烧边转面而泣,口呼死者“上马”意为死者骑马归阴。随即将死者从炕上移下地,身铺谷草,脚向门口仰卧,身上盖几张白麻纸黏起来的纸幔。 口含钱 死者嘴里含的钱。人死后要给嘴里放一枚银制的小钱,钱上有一小孔,将穿的红线绳留在嘴外边,意为“口含金银,遗福后人”。 请阴阳看日子 人殁以后要请一名阴阳先生,阴阳先生要根据死者的生年八字、死卒日期,结合当时的天干地支和老坟方位,选定下葬的日期(或三日或五日七日),如果老坟或原先所看坟地山不利(阴阳按迷信方法计算的)不能进入老坟或下葬,只能暂时寄丧(另选一块地暂葬)。如能人土为安进老坟,那就是最有福气的。 报丧 向死者亲友发出丧事消息叫报丧。向死者的娘、外家报丧,孝子要亲自登门,对受报者无论长辈、平辈,均要行叩头礼,以表示自己的悲痛心情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落草羊 也叫“领牲羊”。为了让死者无牵无挂,顺情顺意地离去,在死者移到地下后,立即杀一只羊,剥去羊皮,刨出羊肚子倒去粪渣连同鞔肚油蒙在羊角上并将羊放在板凳上,祭在灵前,意为给死者领路。 守灵鸡 捉一只老公鸡,拴在灵前,为死者守护灵魂:这只鸡孝子不吃、不养,丧事结束后,一般都送给了阴阳先生。 破孝戴孝 即剪开孝布,分发给孝子。破孝由同族中有后代的年长妇人承担,孝布均用白布,每幅6市尺、3市尺不等。死者的女儿女婿及外家娘家的孝布由死者儿孙准备,族中的孝布自备。近亲要佩“拉孝”(孝布从头到脚),或穿孝衫。其他人只戴孝帽。孝帽为3市尺白布或一块白羊肚毛巾。过去还要鞔鞋,死者的儿女、孙辈等要用一块白布将鞋面遮起来,并且不能撕掉要自动脱落,现在已不再鞔鞋,大多用白球鞋代替。 送祭奠礼 凡请来的亲友、同族人都要为死者带祭奠礼物——即羊、馍、纸,现在一般送纸和花圈。 纸活 用高粱秆、葵花秆、竹条、彩色纸做成的各式各样的小房子,意为供死者在阴间居住用的:以件数的多少和式样的不同,分别称单件、小院、中院、大院,现在也有做电视机、洗衣机、小汽车、电冰箱等形状。先将纸活安放在死者停放的地方(即“灵堂”),死者安葬时搬在坟地按设计的顺序摆好烧掉。 破土打坑 阴阳先生在事前找好的坟地里,用罗盘找准埋葬死者的具体方位,然后用一件银器划好墓坑的方位才可破土打坑,这件银器就归阴阳所有。墓坑一般深9~12市尺,再从坑底打一土窑,窑宽3~4尺,长8~9尺,现在多有砌砖墓的。 出榜 用来“超度”亡人。由阴阳先生书写被超度人的生平事迹等情况及后代辈次、姓名等。还要画符咒和书写一些对联以昭示神鬼,张贴在比较醒目的墙壁上,即为出榜。榜分为“龙虎榜”和“平民榜”两种。“龙虎榜”在榜头、榜尾画上龙、虎图样,这要有过官职和功名的人家才能出龙虎榜;一般百姓就只能出平民榜。 灵堂 安放死者的地方。两旁有挽联,中央设灵牌或遗像,正面摆放纸活。要有一名孝子跪守在此(不能离开,孝子多的可轮换),招呼来客吊唁死者,孝子每遇有人来祭吊,均要帮助点纸,陪跪叩拜。 请灵 把纸活摆放整齐,灵堂设置好后,要请新亡人的灵魂进入灵堂享受祭祀。若有先前死的亲人须从坟地请回灵堂一起享受祭祀。在坟地里请灵是由孝子怀抱被请人的灵牌或灵楼,与阴阳和吹鼓手一起来到坟地,由吹鼓手三吹三打、阴阳口念经词请灵魂上路,孝子在坟前跪下,拈一撮土放进灵褛,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引回灵堂。 下话 向死者娘家、外家说情的仪式。摆一桌酒席,请娘、外家人上坐,孝子披麻戴孝跪地,管事的给娘、外家来宾每人斟一杯酒,由死者的长子或管事人叙说死者病变,下世时间,棺木、丧服准备情况,以及怎样办理丧事。娘、外家人根据情况起身查验棺木、衣服及亡人,并提出要求,要孝子回答。知道孝子对亡人很孝顺,事情也准备的风光,看一盅酒后,经娘、外家人允许,孝子可以站起来说话。有时会出现僵局,由管事人及乡邻说情调解,促其达成协议。协议未达成前,孝子跪地不能起来。 客祭 即来客上祭品。凡参加殡仪的人都要将带来的祭礼在灵堂前供奉一番,烧一张纸后再端去。上祭札依辈次逐个进行。 主祭 主祭,就是孝子给死者供奉饭食。在死者跟前放一供桌,供桌上摆鼓各种饭菜。 打醮 即请阴阳先生念经超度亡魂,禳除灾祟。其中活动有“起经”、“拜忏“、“破狱”、“搭桥”、“合户”、“放施食”等。根据活动的多少和过白事时间的长短分为“半醮”(即阴阳先生念的经少一点)和“全醮”(即阴阳先生要把超度亡人的经文全部念完)。一般新亡人适逢天气热都打半醮,迁坟或天气冷打全醮,也有视经济状况而定的。 破狱、搭桥 按迷信说法,是为死者向神赎罪超度的一种仪式。意为人死后免下“连狱”受苦,顺顺当当走过奈何桥与冥人同享下世之乐。其程序、设施繁琐先在附近一开阔处用高粱秆、绳索等搭一座狱城,狱门分东西南北中,域门贴上各类条符,阴阳多人领头打、唱、念,吹鼓手吹打随之,孝子中一人持“引魂幡”,一人手端香盘随后,其余孝子排在后边跟随游转。每破一座狱门孝子要烧香表跪拜,城外人放爆竹,破狱城五门之后,参加破孩的人全部回到自家大门口(沿路要撒用玉米心蘸油点燃的火球),引亡人过“奈何桥”。在大门口用桌椅木板搭一“桥”,孝子持“引魂幡”抱牌位子跪下过桥,边过边呼叫死者“过桥来”,其余孝子要应答“过来了”。 万连 把亡人的魂魄请回后,鼓乐和阳阳边打念边吹打,给亡人梳洗打扮之后,将孝子和来宾分开,阴阳和鼓乐引导亡魂再在家里到处游玩一遍。 撒路灯 用席芨胡、蓑把胡或把玉米心切成块状用油浸泡点燃,也有用荞面捏成钵子,倒上清油放上捻子做灯的,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撒在路上,由孝子端看,轰乐引路,孝子跟在后面,边走边将灯火顺路撒匀,到十字路口返回。 台户 也叫“游食”。是为死者歌颂功德的,即死者生前德高望重,与亲戚邻里都能和睦相处,如今虽已离去,亲友、家门能依然如故。其仪式是:所有孝子持香跪于院中,为亡魂供上主家、亲戚、家门等祭饭各一次。吹鼓手绕孝子有规则转数回合。每合一户,需一桌饭。根据情况,合户可进行三、五巡不等。若亡者岁数已大,儿孙们家境又好,在游食合户的过程中可撒一些零碎钱或硬币,让吹鼓手和不是孝子的来宾拾拣,以显示富有。 淋羊 按迷信说法是亡人向亲人最后一次诉说生前未尽的事或情怀。具体做法是亲人们在灵棚前围成一圈,由主家、娘外家、户族、女婿与外甥各牵一只山羊羯子站在中间,给活羊身上淋上水,由一人发问,问亡人死后有什么嘱托之事,一直问到羊开始抖落身上的水珠为止,即为“羊淋了”(羊身上多次淋水,皮肤受刺激感到不舒服时就自然要抖落身上的水珠)。主家、娘外家、户族、女婿与外甥各一只羊,都要一一淋过(羊由主家牵来,用后放回羊群),也有的羊无论怎么说怎么倒水也不抖动(即为“不淋”),就只好将羊压倒打一个滚算完事。 放施食 按照迷信说法,破狱搭桥后地狱里的一些馋神饿鬼也跟着来到了人间,为了显示主家的大方,也为了使亡魂在阴间不受刁难,事主要放施食给这些馋神饿鬼们吃。施食一般放三台,准备一些蒸馍切成小块,阴阳念完一台经就抓一些馍块撒在院子里,三台经念完,施食也撒完。 扬幡 在主家附近的一块平地上,栽一根长木杆,杆头上放一个蒸馍,蒸馍上插一些笤帚mi子,杆上贴上写有经文的黄纸条,阴阳围绕幡杆念经。“栽起幡杆招下鬼”意即招待由此过往的游魂野鬼。丧事结束将幡杆上的蒸馍打下,幡杆放倒。旧时传说吃了幡杆上的蒸馍就能生儿养女,所以就有很多人抢馍吃。 念经 过白事从请灵开始到埋葬结束凡有阴阳活动的地方都要念经,阴阳念的经以道家为主,道佛结合。阴阳要穿法衣(道袍),戴法帽(也叫五老冠),持七星剑、笏板,敲木鱼,打铙钹。请灵时念“赞条”(即传说中的二十四孝故事),宣布白事开始;起经时念“起经科”;破狱搭桥时要有“表文”、“赦文”,也念二十四孝故事;扬幡时念“扬幡科”;祭奠时念“忏悔经”;放施食时念“施食经”。经文的基本内容都是劝善学好,请求神鬼原谅,超度亡灵的意思。但由于阴阳拖腔拉调,故弄玄虚,所以一般人一句也听不懂。 入殓 出丧前将死者放入棺材叫“人殓”。棺中有被、褥、枕头,有的还根据死者生前历好,略放一些实物殉葬。亡人人殓多为年长者操持,孝子一般不参与。 发丧 也叫“发灵”。亡人人殓盖棺后,尽快将棺材用绳子和两根椽捆绑好,阴阳一只手摇铃,一只手持一个灰碗(俗称“五雷碗”),口中念念有词,念毕将灰碗放在棺材的大头上用面刀打碎,与此同时多人抬起棺材赶紧就走。发丧的时间一般在早上6-7时左右。 送灵 吹鼓手走在最前面,一孝子持“引魂幡”随后,众孝子扯一长白布(也叫拉丧布)一头连着棺材,孝女扶棺,村人抬棺。持“引魂幡”的孝子要边走边呼叫,遇庄叫“××过庄”,遇河叫“××过河”……出殡的路上,速度要快,众人换着抬,棺不能着地。灵柩所过的庄户门前都点一堆火,谓之避邪。也有众亲邻送亡者上路,以示同情之意。 过路钱 出殡的路上要边走边撒纸钱(用白麻纸剪成古钱样),意即买通各路鬼神,使亡魂顺利到达彼岸。 下葬 棺材抬到坟地,要绕墓穴一周,然后将棺移入墓坑。棺入穴后,打开棺盖,由孝子协助阴阳安放好尸体(称“稳尸”、“坐字”)。坑内点清油灯一盏,放置熟食一罐(叫祭食),并将“岁数钱”(按死者年龄裁同样数目的小纸块)铺于死者身下或枕于头下。完毕后,要用一勺炼熟的清油撒上高苗倒入墓坑叫“炝坑”,然后用土填埋,开始“攒(cuan)坟”。凡是送灵到坟场 的人,每人都得填几锨土,孝于也不例外。填土时也有讲究,铁锨不直接递接,而是一人填几锨后撂在地上,另一人拿起再填。边填边向上拔“引魂幡”。墓最后被堆成圆锥状土冢,“引魂幡”插其正中,然后将墓场中人们所踏的踪迹除去,烧完纸活而离开坟地,即下葬结束。 献土 送葬回来后,主人家大门外会燃一堆火,放一水盆,水盆上横放一把面刀,孝子在门口跪接。这时送葬的人要跨过火堆,在水盆里用手指蘸一点水,撒在刀面上,将刀翻一个过儿,以求干净吉利,俗称“献土”。 谢土 也叫安置地方。埋完亡人回来后,阴阳先生要在主家的各个窑里打念一番,并在门上和窑内墙上贴上用黄表纸做的条符,由一人手拿桃弓柳箭跟在阴阳身后,边走边射;一人手端一碗凉浆水,用笤帚mi子蘸水边走边洒.还要撒一些五谷。 酬客 亡者埋葬当日,大摆酒宴,以示谢客。酒宴上虽不许猜拳行令,但安排有鼓乐演奏。 行孝 从死者死去到埋葬的当日,死者的儿孙要为首次见面的所有参加殡汉仪和路遇的人不分辈次磕头,女儿、儿媳要大放悲声哭嚎。死者未下葬前,孝子不得抽烟喝酒,洗脸水不得自行泼洒,其他的人吃饭也不酒不荤,吃面条的汤全用酸汤。酬客在死者人葬后进行,可饮酒吃荤,但席间不得猜拳行令。孝子数番叩谢来宾,并以钱、物酬谢阴阳、鼓乐、纸匠、厨师,管事人和所有帮忙代劳的。 送火 死者葬后,孝子要一连三日夜里烧离门纸。第一天在门口烧,第二天在至坟地的半路上烧,第三天在坟地烧。 扶三 葬后第三天,孝子到坟地为死者烧纸称“扶三”。孝子们要在坟前安放供桌,供桌上献祭品,烧香点纸。还要将新坟修理整齐,然后哭祭。 供七 从亡日算起,每逢七天,要到坟地烧一次纸,共烧七次,称“供七”。第一个七天称头七,最后一个七天的最后一天,即第四十九天,称“尽七”。 全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在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 新世纪的吴起,必将以一个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社会文明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地名演变吴起县原名“吴旗”2005-10-19正式更名“吴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跋山涉水,历尽艰难,纵横11个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昨日,陕西省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70周年大会在吴旗县隆重召开,省委副书记杨永茂出席大会并为长征胜利纪念碑奠基。同时,吴旗县正式更名为吴起县。 昨日上午9时,纪念大会举行地———吴旗县长征广场彩旗飘扬。虽然细雨绵绵,但当地群众热情高涨,不到8时广场就涌入了近万人。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县、长汀县政府领导、部分老红军及家属也受邀参加大会。在胜利山“切尾巴”战役遗址处,杨永茂及延安市有关领导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奠基。 10时30分,吴旗县县长李建民汇报了吴旗县更名为“吴起县”的缘由后,省民政厅副厅长郭青凡宣读了省政府关于吴旗县更名的批复。在震天的鞭炮及漫天的礼花中,吴旗县正式更名为吴起县,“中国共产党吴起县委员会”、“吴起县人民政府”揭牌。 基础设施吴起俗有陕北“西藏”之称,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能力低。为了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勤劳务实的吴起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目前基础设施“瓶颈”初步得到改善。 公路设施。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新修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乡村四级砂石路256公里,修筑桥涵312座(道),新修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改造村组道路45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6.3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道路主干线砂石化目标。2004年,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获得两个全市第一。 电力设施。完成了电力自动化工程建设,新建35KV变电站2座,架设农电线路510.7公里,新架石油井区、砖厂等企业生产专线210公里,农户通电照明率达到95%以上。 通讯设施。拉通有线电话线路300公里,全县市(农)话总容量达到10000余门,电话入村率42.7%,普及率7.5部/百人;新建移动、联通基站102座,12个乡镇全部建起了联通、移动基站,手机覆盖率达到85%。 广电设施。建成覆盖全县的光纤网络,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6450户,覆盖面达到20%,市区覆盖率达到90%。 水利能源设施。2003年以来,新修农田11万亩,累计达到20.8万亩,新建淤地坝252座,累计达到310座,打井建窖6800孔(眼),解决了6.5万人的饮水困难。农田水利建设荣获“全省水利振兴杯”三连冠。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累计移民搬迁3467户11295人,建成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移民新村30个。农村新能源建设快速发展,累计建成沼气池5556口,发展太阳能用户808户,建成节能节柴灶5950口。 城建设施。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重新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区面积为24.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5平立公里。按照“东进、西扩、南开发、北改造”的思路,着力扩张建成区面积,完成城建重点项目76项,建成城市桥6座,实施点亮工程,一个净、绿、亮、美、新的山区生态文明城市正在建成。 水、路两大制约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县城净化水厂建成投用,启动了分质供水工程,新铺设供水管网3600米,完成了石湾、杨青、规划二路给水工程。延吴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延志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定汉高速公路吴起段线形基本确定,建成后将形成区域交通枢纽。县城西过境路建成投用,东绕线工程顺利推进。完成通村油路5条50.4公里,通村砂石路37条362.5公里。全年安排重点项目73个,完成投资57亿元。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一期、吴起国际大酒店、污水处理厂、轻工电子商城B段等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农林水牧科技大厦、体育场馆、粮贸大厦等工程主体完成。建成移动、联通通信基站37个,延伸有线电视光缆13公里。依法收储合沟、小沟门、大吉沟等处土地1519亩。长城、铁边城、薛岔三乡镇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 经济建设 建国后,吴起和陕北其他县区一样,长期沿袭着过垦滥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面积开荒种地和漫山放牧,导致林草植被持续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十分贫苦。 穷则思变。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沉痛的历史教训,迫使吴起人民作出新的抉择。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吴起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1998年,我们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超前决策,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提前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在着力建设生态、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快了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吴起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坚持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重新调整和完善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突出山川秀美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石油和农业产业开发,扩大对外开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统筹农工,联动城乡,“三化”并举,整体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县。 经过全县上下万众一心,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真抓实干,使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建国以来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完成工业总产值44.95亿元,增长7%。吴起采油厂新打油井1035口,生产原油195万吨,实现产值41.86亿元,增长6.3%。平稳拓展石油区块150平方公里,为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马工业园区项目获得批准,石油伴生气项目正式确定。圆方集团荞麦香醋生产扩建项目启动,生产香醋3418吨,加工地毯 6.8万平方英尺、服装20378件(套)、羊肉324吨,实现销售收入6960.6万元,同比增长17.8%。新增个体工商户66户、私营企业74家,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亿元。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81.87亿元,增长14.9%,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实现增加值3.37亿元、68.24亿元和10.26亿元,分别增长4.4%、14.4%和22%;财政总收入27.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7亿元,分别增长3%和8.2%;固定资产投资63.97亿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44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分别增长21.7%和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亿元,增长19.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行列。 2010年。①开发就业岗位,安置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1000人。②实行吴起籍幼儿入园“一免三补”政策,率先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③县财政列支1100万元,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和药品“三统一”制度,所有医疗机构实行平价门诊、平价病房和平价售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④建设1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解决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住房困难。⑤实行干部职工免费继续教育制度,从2010年起,凡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县财政全额报销学费。⑥县财政列500万元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全民创业。⑦实行县城公交车免费乘坐并增加线路和车辆,开通乡村客运班线。⑧加强街道社区工作,修建日常办公、休闲活动、便民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服务中心。推行水暖电气“一卡式”信息化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⑨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补贴资金,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将全县符合政策的16—59周岁农业人口和城镇居民纳入新农保范围,实现老有所养。⑩搞好县城巷道硬化、照明、管网建设改造等市政建设。 植树造林1998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批示精神,确立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逆向开发战略,当年底实现了全县整体封禁目标,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率先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2003年换届以来,我们又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完善工作措施,不断提高生态治理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0.79万亩(退耕还林155.5万亩,荒山造林75.29万亩),其中,经国家确认兑现退耕还林面积165.07万亩(退耕地治理89.78万亩,农民人均8.5亩),涉及12个乡镇、164个村、1110个村民小组,22876户105426人。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我县可享受粮食补助、生活补助、种苗费折合人民币近13亿元,人均1万多元,年均1300元,是全国150多个退耕还林县(市、区)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万吨/平方公里下降至0.54万吨/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由19.2%提高到62.9%,一些重点流域治理区已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沟。如今,走遍吴起山川,到处呈现出“满山翠秀、鸟飞兔跃”的秀美景观。在最新EOS卫星遥感图上,吴起的行政区划图已显现出了绿色的轮廓,与周边甘肃、宁夏、榆林等地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与此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全县10多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广大农民从传统的艰苦劳作中解放出来。2003年以来,我们适时地把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促使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上来。按照完善工作措施、提高治理质量和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从补植完善、优化林份结构、强化林草管护入手,进一步加大了生态建设管护力度。一是坚持补植完善,着力巩固治理成效。针对全县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面积大的实际情况,重点进行补植完善,认真落实“四到户”措施:即治理任务分解到户、补助政策兑现到户、林草产权明晰到户、管护责任落实到户,有效地加快林草郁蔽进程。2004年,新造林19.5万亩,补植14.6万亩,完成弃耕封育6万亩,抚育幼林145.57万亩 ,四旁植树360余万株。二是优化林份结构,全面提高林草建设质量。本着经济与生态兼顾、被子与票子同要、眼前与长远结合的原则,加大了林份结构的调整力度,实行乔、灌、草立体营造,沙杏、沙杨混交,多模式发展,多树种搭配,着力营造生态经济复合林,不断提高林草建设质量。三是强化林草管护,切实保护建设成果。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严格落实《林草管护实施办法》,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林草管护队伍,把“三禁三防”(禁牧、禁伐、禁复垦,防火、防兔、防病虫)作为管护的主要内容,夯实了各级的管护责任,封禁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1998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十百千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林业建设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和“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试点县”。 风景名胜古城堡寨吴起县位于陕西西北部,界陕甘宁三省区边界,古时曾是边陲要地,为少数民族角逐之战场,本县境内现存的有记载的古城有17座,具有历史意义和观赏价值。主要有:定边城、宁塞城、白豹城、横山寨(今走马城)、鸡嘴堡、 矜戎堡(今新寨)、通庆城(今锁阳城)、绥远寨(今田百户城子)、通化堡(今琵琶城)、九阳堡(今张城子)、威边寨(今荞麦城)、镇安城(今守暴城)、把都河堡(今旧城子)、五姑城(今五谷城)、胜羌寨、怀威寨、观化堡。 长 城吴起县境内长城遗址有两道,白于山以北为明长城,县城南为战国时期秦长城。战国时的秦长城,据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所载:“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越过六盘山再往宁夏固原,甘肃镇原、环县,陕西吴起、绥德诸县而止于无定河西岸”。吴起县境内的这段古长城遗址,从吴起西边入境蜿蜒于山岭,时而东行,时而东北行,绵延230公里。 明长城在吴起境内长13.25公里,位于该县白于山以北的周湾、长城两乡镇。东起靖边县中山涧乡方滩,在驻陀涧入吴起县境长城乡至宋沟畔跨红柳河经二道坝、双河涧两个行政村,继而西行跨石拐子沟入周湾镇,经王树湾、罗涧于东湾村青杨山跨罗涧河入定边县境。 革命旧址毛主席旧居 1966年整修了毛泽东同志旧居—新窑院。旧居内珍藏有先后从兰州革命纪念馆和当地部分公社搜集和征集红军长征文物共146件,其中有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16件。1972年复制毛泽东旧居文物16件。 胜 利 山1935年10月19日,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在吴起镇打了长征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10月21日4时半,毛泽东同志登上洛河以西的平台山(后改为胜利山),来到设在一株杜梨树下的指挥所,指挥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 民间歌舞铁鞭舞,起源宋朝初年。当时吴起的疆土被西夏党项拓跋所侵占,时称定边县(今铁边城镇),曾驻扎着一位西夏女王(至今传说此地有女王墓)。女王为加强边关防御,大肆征兵买马进行日夜操练,并自创了一套铁鞭阵,屡屡挫败入侵者。由于该阵威武雄壮,变化多端,后来逐渐流传于民间,形成了农民们欢迎载誉归来的将士和庆祝丰收的民间广场舞。1997年,经过吴起县文化馆业务干部搜集、整理、挖掘,使铁鞭舞逐步成熟,铁鞭舞主要道具有鞭、盾两件,表演场面相当宏大,参加人数可多达几百人,铁鞭舞集武术、舞蹈、陕北秧歌于一体,表演起来盾鞭相击发出阵阵响声,威猛无比、苍劲有力、刚柔并济、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它在舞蹈动态和形象塑造上突出人物强有力的动律感和鲜明的节奏性,使舞蹈风格蕴含着一种激烈、欢腾、奔放、浑厚的韵味,使人们产生无限联想和美感。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历程,表现了吴起汉子憨厚、乐观、质朴、豪爽的气质。洋溢着黄土地男子汉特有的阳刚之气,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鼓舞人民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铁鞭舞自挖掘创造以后,先后在全市小戏调演中获表演奖,在98、99年市秧歌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都作了大量的报道,今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作了专门采访报道。铁鞭舞是吴起人民节假日自娱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民间广场舞蹈。 免费教育吴起县继2007年实行12年免费教育后,今年又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和扩大农民技能教育。所有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掏钱,所有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民都能免费学习技能。 从2010春天开始,吴起县对所有学龄前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实施“一免三补”,由政府埋单供孩子们上学。只要是吴起县户籍,无论是在公办幼儿园还是在民办幼儿园,所有在册孩子免去教科书费,对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全县所有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补助运转经费,每个孩子每学期补助150元,对全县所有经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补助教师津贴,每名老师每月补助200元,对吴起户籍公办、民办幼儿园在册孩子补助幼儿生活费,每人每学期250元。据资料显示,新政策出台后,全县适龄儿童入园率由59.1%提高到96.4%。 此外,吴起县还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学习项目,将每年未升入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由政府掏钱进行高职教育。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人口也全部被纳入“人人技能工程”,农民在这里完成了从“普工”到“技工”的转变。目前,受训农民已达8000人次。 幼儿园至高中教育全免费中又酝酿着“免费幼儿园”的计划。 今年春天起,吴起5300多名儿童享受学前免费教育:全县28所幼儿园,不分公、私,所有孩子免书本费;每个孩子县里每年补助800元给幼儿园,作为运转经费和生活费补助;每名幼儿老师每月增加200元津贴。 吴起最大的私立幼儿园园长刘惠青说,免费教育大大缓解了幼儿园的成本压力。 冯振东的“人民满意教育工程”还包括教育硬件上大力投入。2007年9月,吴起投入3.5亿,对全县24所中心小学进行改扩建。标准甚至高于教育部一类标准,所有中小学配备了公寓、餐厅、创作室等。 吴起还拿出数百万元为中小学配备豪华中巴车,接送师生上下学。据了解,县里为此压缩了县政府配车,开大会时,县里向学校借车用。 李金龙,干部送农民上学 去年11月,组织部干部李金龙一路陪着19名年轻人到山东一所技校。在吴起,45岁以下的农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 7月2日,李金龙接到一个电话,一名学员暑假回老家,打电话向他问好。 作为县委组织部干部,李金龙现在被人称“李老师”。他觉得“挺有成就感”。 去年11月,李金龙陪着19名年轻人,乘汽车,换火车,一路护送到山东济南的蓝翔技校。19人都是吴起初中或高中没读完的青年农民。 刘长瑞是其中一名。刘长瑞高二时辍学,后在吴起县城一个汽修厂打杂。去年,他听说县里“人人技能办”可以免费送年轻人去技校读书。就报了名。 刘长瑞说,到技校后,他们选的是8个月的汽车维修全科班,学费9980元。县里把钱打给了学校。 但技校的老师建议读两年2.4万的高级汽车技工班。刘长瑞给“李老师”打电话,李金龙给领导汇报后,又给这些年轻人人均追加1.5万学费。 刘长瑞享受的“人人技能工程”,是吴起“人民满意教育工程”中的一项:45岁以下的青年,都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 冯振东说,这是对15年的免费学校教育的延伸。他介绍,吴起的一项调研显示,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收入,是小学文化程度农民的4.3倍;有技术外出劳动力是无技术外出者收入的1.86倍。“文化程度的高低、有无技能,是决定农民收入高低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2007年,吴起县成立了“人人技能办公室”。“全国独一无二。”冯振东说。 吴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志虎介绍,为了让吴起农民学到真本领,“人人技能办”和山东蓝翔技校、渭南莆田学院等全国20所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协议。吴起4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只要报名,就由县里全额支付学费,送到这些学校学习。 记者在“人人技能办”学员档案中看到,培训项目包括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也有吊机驾驶、美容美发、厨师等短期培训,甚至包括足疗。 李志虎介绍,“人人技能办”成立三年来,已培训吴起县青年农民12830人。其中,学费最高的是3.5万元的海员培训,目前已有数名学员毕业上岗。 7月3日,刘长瑞告诉记者,“同学都很羡慕我们可以免费读书”。他说,他在技校学得很扎实,明年11月毕业后,打算回家办一个汽车修理店。 朱久伟,“切饼人”的经济账 作为财政局副局长,朱久伟认为吴起的财政完全可以保证免费教育坚持下去 吴起高中副校长闫志俊有点担心吴起的免费教育“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他的疑问是,吴起除了石油,没别的工业,“石油能开采几年?十年二十年后,没有油了,财政没钱了,还免不免?到时收费,还能收得起来吗?” 一名市民也表示了担心:“冯书记将来走了,钱也折腾完了,该怎么办?” 掌管分切吴起“财政大饼”的朱久伟,对此有谨慎的盘算。 朱久伟认为,吴起的全民免费教育并不需要多少钱,吴起的地方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 吴起每年的免费教育投入主要是:高中1555万;职教中心(职中)169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刨去省市承担,县财政承担1315万;幼儿园507万。再加上“人人技能工程”预算1000万。吴起“全民免费教育”支出是4500多万。 他介绍,近三年来吴起在教育硬件设施投资6.5亿,目前硬件设施基本完备。今后除教师工资外,就是每年预算5000万的“人民满意教育工程”。 朱久伟说,吴起并未挤压其他民生项目用来独撑免费教育。这几年,吴起在医疗卫生等领域也投资巨大。 他以2009年吴起财政支出举例。当年,吴起地方财政16亿,延安市上收4个亿。留给吴起的可支配财力约12亿。 其中教育投入2.8亿,占地方财政支出23.7%。而公开报道显示,过去三年,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不足15%。 对于吴起,剩下的财政支出包括三农3.6亿,卫生1.4亿,交通道路1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5亿。 朱久伟认为石油产业会带动吴起其他产业的发展。2009年吴起16个亿财政收入中,石油贡献87%,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占10%,农产品加工约占3%。 朱久伟介绍,吴起通过石油限采、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业等逐步丰富经济结构。他认为吴起的财政完全可以保证免费教育长期坚持下去。 “吴起人”,“均富”的红色传承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传承让这里的官员更乐于尝试“均富于民”的施政策略 每天下午7点,遍布吴起县城的高音喇叭开始传出音乐声,高亢的女声随着音乐激扬:“这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 在闫志俊的印象里,这样的乐声很多年了。 在这座陕北腹地小县,“红军”、“革命”、“毛主席”,依然是地方官员津津乐道的话题。 6月30日,吴起的头条新闻是毛泽东、周恩来等26座伟人铜像揭幕。铜像6月26日抵达时,吴起万人空巷。一名官员为这些铜像抵达吴起,沿途收费站一路绿灯免费放行而深感骄傲。 6月30日,记者在胜利山上看到,许多群众观看揭幕,有人眼噙泪水。当地媒体形容,“3万多人沿街排开……感人场景仿佛又回到75年前。” 闫志俊介绍,红军1935年长征结束后抵达吴起,开始搞土改,之后未曾反复。他认为,吴起因此更具红色传承。 在闫志俊看来,作为革命老区,吴起人和这里的官员更乐于尝试“全民免费”,“均富于民”的施政策略,以此博取口碑和政绩。 事实上,不仅吴起,整个陕北老区,包括其邻县志丹、同在陕北的府谷、神木,都在免费教育、医疗上搞得风生水起。 冯振东承认“传统”及自身经历对他的影响。他兄弟六人,父母是农民,28年前他依靠国家的“免费教育”读完大学。 冯振东说,今年秋季,全县的幼儿园将进一步免除全部费用。吴起将实现完全的15年免费教育。 朱久伟有信心“免费教育需要多少,财政就划拨多少”。 李金龙则有点担心“人人技能工程”每年1000万的预算“花不完”。他说,吴起人一些观念还比较落后,年轻人在家门口有点钱赚,就不愿去上学费2.4万的汽修班。下一步,他将加大宣传力度。 高二学生王生玲则在憧憬中。她说想考中国石油大学,将来毕业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本文来源:新京报) 建在“山沟沟”里的吴起县,拥有中国最好的学校和教育体系。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大的标语贴在吴起县高级中学的校门。然而这里的人们谁都不会认为,这仅仅是一句口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的教育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甚至包括住宿费。中学还设有各种奖学金、贫困补助金,覆盖面超过了50%,升入名牌大学的考生还会获得最高10万元的奖励。 即使无法顺利升入大学,也有另一扇门为孩子们打开着。吴起县一位官员说,“他们可以去外地学习各种技能,比如说山东的蓝翔技校,学费也全由政府报销。” “最多的选择是学习开车、修车,也有人学习航海,现在已经成为海员”,他满脸自豪的说,“这可能是我们吴起县的第一个海员,听说收入很好”。 张坪小学建在远离县城10几公里的张坪镇,由于多数孩子的家都在大山中,交通不便,基本上全部孩子都在学校寄宿,学校的校车每周往来接送。学校的教室窗明几净,实验室里,配备有各种实验仪器、计算机设备,还有劳动课的农具。音乐室中,一架价值1万3000元的星海钢琴摆在角落,还有电子五线谱、架子鼓。 “从07年到现在,学校在改善硬件上的投入超过了500万元”,张坪小学高校长说,“所有的设备都是按照教育部一类标准购置的,在吴起,所有的学校都一样。” 吴起县高级中学是当地唯一一所高中,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他们开出了9—15万的高薪,从全国各地“招募”了20名优秀教师。教师们将获得免费的住房,条件“优厚”到家庭配偶的工作也可以由吴起县在当地协调解决。 “粗略估算,每年向每个孩子的补贴成本接近4000元”,吴起县高级中学校长张俊殷说,“每年县财政补贴到我们学校的运行费用,接近1600万元。”吴起县内所有的家庭,不再有任何的教育压力。 为了支撑起这项教育体系,过去3年间,吴起县投入了接近9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改造、修建、硬件添置,而维持运行的补贴成本大概在每年5000万元。每年教育支出占县财政的比例超过10%。 “让有钱没钱的都能读书”,大力推动此事的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对经济观察网说,他希望营造的环境是教育均衡和公平。 冯振东出身农村,他说,“其实中国哪一个人,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不容易,不能让农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