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明彻 |
释义 | 吴明彻(512~578年),字通照,秦郡(今江苏六合)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吴明彻祖父吴景安,为南齐南谯太守。父亲吴树,为梁右军将军,吴明彻是其幼子。吴明彻幼孤,其性至孝。 简介字通照,秦郡(江苏六合)人,南北朝时期陈朝主将 。以智勇闻名于世。 家族祖父吴景安,为南齐南谯太守。 父亲吴树,为梁右将军。 人生轨迹天旱禾枯,哭苗复活十四岁时,见自家坟墓因贫寒而无法修整时,便辛勤的耕种,时值天下大旱,禾苗焦枯,吴明彻心中哀愤,常坐在田中放声痛哭,仰天自诉。几日后,有人从田间回来,告诉吴明彻干枯的禾苗已经复活。吴明彻认为是对方在和自己开玩笑,等到田地后,一切皆如其言。秋天,吴明彻大获丰收,解决了安葬的费用。当时有位姓伊人,善于占墓,看了吴明彻所修坟墓后,对吴明彻的兄长说:“君葬之日,必有乘白马逐鹿者来经坟所,此是最小孝子大贵之征”(《陈书·吴明彻列传》)。到了安葬时,此话果然应验了。 分粮济邻,贼不敢犯太清三年(548年),南豫州牧侯景作乱(参见侯景之乱),进逼建康,天下一时大乱。当时吴明彻的家中有粮食3000余斛,吴明彻见邻居都在挨饿,便对几位兄长说:“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陈书·吴明彻列传》)?于是将粮食分给邻居,和大家一起食用,使很多人得以生存。吴明彻此举得到当地人的尊敬,以至盗贼闻知此事后,都远远避开,不敢相扰。 拜见霸先,受封将军承圣三年(554年)三月,陈霸先镇守京口。知吴明彻之名,便想与其深交。吴明彻知道后,便去拜见陈霸先。陈霸先亲自走下台阶,拉着他的手就席,共论当世之事。吴明彻读过一点书史经传,而且还跟汝南人周弘正学过天文、孤虚、遁甲等术,略通其妙,颇以英雄自许。陈霸先深奇之,便封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六月,吴明彻围海西,镇将中山郎基固守,削木为箭,剪纸为羽。吴明彻围之百余日,无功而还。 大破齐军,袭城失败绍泰元年(555年),吴明彻随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等反对陈霸先的势力,因功被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封安吴县侯。太平元年(556年),北齐攻梁(参见北齐攻梁之战),吴明彻又随陈霸先大破北齐军。 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拜吴明彻为安南将军,与侯安都、周文育率兵征讨王琳。十月,陈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吴明彻自率军回建康。 永定三年(559年)五月,吴明彻随周文育讨余公扬,吴明彻奉命率水军给周迪运粮。王琳遣其将曹庆率2000人以救余孝劢,曹庆率部攻周迪及吴明彻,陈军战败。不久,陈军主帅周文育被豫章内史熊昙朗刺杀。六月,陈武帝去世,文帝即位,加吴明彻为右卫将军十月,王琳得知陈霸先死,率军东进,拥永嘉王萧庄出屯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北齐慕容俨率军临逼长江为之声援。十一月,王琳进犯大雷,陈以侯填、侯安都、徐度合兵抵御。吴明彻夜袭湓城,被王琳部将任忠击败,吴明彻仅以身免。王琳乘势率军东下。 迁镇吴兴,劝说陈顼天嘉元年(560年)二月,王琳兵败,携妻子奔北齐。三月,吴明彻被封为都督武沅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武州刺史,其余如故。八月,北周司马贺若敦率军万人进攻武陵,吴明彻见众寡不敌,便率军巴陵,并于双林破周军一部。 天嘉三年(562年)闰二月,江州刺史周迪反叛。三月,文帝以吴明彻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领豫章太守,总督众军征讨周迪。但因吴明彻雅正刚直,使其内部人心不和。九月,吴明彻至临川攻周迪,未克。文帝闻后,便派安成王陈顼代替吴明彻,令他还朝。不久,授镇前将军。 天嘉五年(564年),吴明彻迁镇东将军、吴兴太守。临行前,文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吴兴虽郡,帝乡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陈书·吴明彻列传》)!后文帝患病,吴明彻拜中领军。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文帝去世,废帝即位,以吴明彻为领军将军。光大元年(567年)正月,吴明彻迁丹阳尹,仍下诏以甲杖四十人出入殿省。二月,时到仲举假造诏令欲作乱,被毛喜知道,安成王陈顼疑惧,便派毛喜和吴明彻谋划此事。吴明彻对毛喜说:“嗣君谅闇,万机多阙,外邻强敌,内有大丧。殿下亲实周、邵,德冠伊、霍,社稷至重,愿留中深计,慎勿致疑”(《陈书·吴明彻列传》)。 平定华皎,大败北周时湘州(今湖南长沙)刺史华皎闻韩子高谋叛事泄被杀,甚为不安,乃遣使暗中引北周军,又自归附后梁。五月,安成王陈顼以吴明彻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湘、桂、武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湘州刺史,给鼓吹一部,率舟师3万进取郢州(今湖北武汉),征南大将军淳于量率水军5万跟进,又派冠武将军杨文通率步兵从安城(今江西安福西)向茶陵(今湖南茶陵东)、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今江西宜春)向醴陵(今属湖南)进军,共袭华皎(参见沌口之战)。 六月,陈废帝又命司空徐度为车骑将军,总督诸军,从陆路进兵湘州。华皎与后梁帝萧岿均向北周求救。闰六月,北周帝遣襄州(今湖北襄阳)总管卫公宇文直督柱国陆通、大将军田弘、权景宣、元定等率军南进助华皎。 九月,萧岿亦派柱国王操率水军2万助华皎。权景宣率领水军,元定率领陆军,在直指挥下,和华皎的军队一起顺流而下,陈淳于量驻军夏口(今湖北武汉黄鹄山下),宇文直驻军鲁山(今湖北汉阳东北),使元定军以步骑数干围攻郢州。华皎在巴州白螺(州名,湖北监利东南)驻军,与陈湘州刺史吴明彻等对峙。陈将徐度、杨文通从山路西进突袭湘州,尽俘华皎军所留军士家属。华皎从巴陵与北周、后梁水军顺流乘风东下,军势甚盛,在沌口(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即古沌水入长江之口)与陈军交战。吴明彻和淳于量募集军中小船,命令先行出发承受北周、后梁水军的拍舰,俟其发拍(炮)皆尽,以王方大舰发拍(炮)击之。北周、后梁船舰尽为陈军击碎,沉没于沌口中游。北周、后梁军又纵火欲焚陈军船舰,却因风向转变自焚。华皎、宇文直等单舸逃奔江陵(今属湖北)。元定以孤军无援,尽为陈将徐度所俘。吴明彻乘胜攻克后梁河东郡(今湖北松滋附近)。战后,吴明彻因功被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太建北伐,擒杀王琳光大二年(568年)三月,吴明彻又乘胜进攻后梁江陵,掘堤引水灌城。后梁帝萧岿退驻纪南(城名,在湖北江陵北),后梁将马武、吉彻等军反攻,吴明彻战败,后梁帝才得以返江陵。 太建元年(569年)正月,宣帝陈顼即位,封吴明彻为镇南将军。太建四年(572年),又封吴明彻为侍中、镇前将军,其余如故。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陈宣帝计划讨伐北齐。众大臣对此意见不一,只有吴明彻坚决支持。时陈宣帝意已决,又让大臣们推选主帅。多数大臣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高权重,应为主帅。但尚书左仆射徐陵却认为:“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一》)。都官尚书裴忌也同意以吴明彻为帅。陈宣帝即命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并诏加侍中、赐女乐一部,与裴忌领兵10万北击北齐。吴明彻攻秦郡(治今江苏六合),都督黄法氍攻历阳(今安徽和县)。 四月,黄法氍部将复广达于大岘(今安徽含山东北)击破北齐军,吴明彻部将程文季率敢死队,拔掉州前水障木栅,进围秦州。北齐遣军援救历阳,为黄法氍所败,又以尉破胡、长孙洪略援救秦州。吴明彻使猛将萧摩诃击斩北齐军前队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10余人,北齐军大败,斩获不可胜计,尉破胡逃走,长孙洪略战死。北齐使王琳赴寿阳(今安徽寿县)召兴,以抵抗陈朝。 五月,黄法氍攻克历阳,尽杀守城士兵后进军合肥,合肥望旗请降。秦州亦降。因秦郡是吴明彻故乡,所以宣帝下令让他拜祠上坟,文武羽仪甚为壮观,乡里人皆以此为荣。 六月,黄法氍克合州。吴明彻也进攻仁州。七月,被授征北大将军,进爵南平郡公,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户,吴明彻军至峡口,克其北岸城,南岸守军皆弃城而走,陈军克仁州。齐巴陵王王琳与扬州刺史王贵显守寿阳外城,吴明彻认为“琳初入,众心未附”,便夜袭王琳,王琳军大溃,齐兵只得退守相国城及金城。 十月,吴明彻进攻寿阳,于肥水筑坝,引水灌城。城中苦于潮湿,士兵多数腹泻,手脚浮肿,死者十之六七。北齐派行台右仆射皮景和等率军数十万援救寿阳,距寿阳30里即扎营,但逗留不敢逼进。陈军诸将皆惧,问吴明彻:“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吴明彻说:“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陈书·吴明彻列传》)。吴明彻于是乘机猛攻,一鼓作气攻克寿阳,俘王琳、王贵显、扶风王可朱浑孝裕、尚书庐潜、左丞李騊駼等,送于建康。皮景和引军北还,驼马辎重尽为陈军所得。王琳善抚士卒,甚得军心,被俘齐军见王琳后皆歔欷不能仰视。吴明彻见此情景,怕发生兵变,令人将其追杀。 此战,陈军先后攻克北齐数十城。淮南数州郡或占、或降,归属于陈。宣帝特下诏书对吴明彻进行表彰及封赏,书曰:“寿春者古之都会,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称要害。侍中、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平郡开国公明彻,雄图克举,宏略盖世。在昔屯夷,缔构皇业,乃掩衡、岳,用清氛沴,实吞云梦,即叙上游。今兹荡定,恢我王略,风行电扫,貔虎争驰,月阵云梯,金汤夺险,威陵殊俗,惠渐边氓。惟功与能,元戎是属,崇麾广赋,茂典恒宜,可都督、豫、合、建、光、朔、北徐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豫州刺史,增封并前三千五百户,余如故”(《陈书·吴明彻列传》)。宣帝派使者萧滓去寿阳发送诏令,吴明彻于城南设坛,陈军20万,陈列旗鼓戈甲,登坛拜受,成礼而退,将士莫不踊跃欢呼。 太建六年(574年),吴明彻从寿阳入朝,宣帝亲自到他家中慰劳,赐钟磬一部,米一万斛,绢布二千匹。 太建七年(575年)闰九月,吴明彻又率军溯泗水西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在吕梁(今徐州东南)击败北齐军数万人。此后,北齐与北周战争加剧,无暇南顾,而陈朝亦满足于既占之淮河两岸地区,无意北进,陈与北齐的战争基本结束。 太建八年(576年)二月,吴明彻进位司空,其余如故。又下诏书说:“昔者军事建旌,交锋作鼓,顷日讹替,多乖旧章,至于行阵,不相甄别。今可给司空、大都督泬钺龙麾,其次将各有差”(《陈书·吴明彻列传》)。八月,以吴明彻都督南北兖、南北青谯五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 北伐失败,被俘身死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陈宣帝陈顼闻北周灭北齐,即乘机争夺淮北地区,遂派吴明彻率军北伐,令其世子戎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惠觉摄行州事。吴明彻军至北周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击败徐州总管梁士彦,进围彭城,梁士彦退兵守城,不敢出战。 太建十年(578年)二月,吴明彻仍利用清水灌城,绕城布列战船,加紧攻城。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救,占据淮口(即清口,今江苏淮阴西南清水入淮之口),修筑长围,并以铁锁贯连车轮数百沉入清水(即泅水,在今江苏淮阴及其西北),以封锁航道,阻断陈水军退路,在清水两岸筑城。陈军诸将甚为惶恐,谯州刺史萧摩诃对吴明彻说:“闻王轨始锁下流,其两头筑城,今尚未立,公若见遣击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断,贼势不坚,彼城若立,则吾属且为虏矣。”但吴明彻不从,并说:“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陈书·萧摩诃列传》)。摩诃失色而退。周军十日之间筑城而毕,下游水路全被王轨截断。 周兵益至,诸将准备破堰撤军,用船运马而回,马主裴子烈认为:“若决堰下船,船必倾倒,岂可得乎?不如前遣马出,于事为允”(《陈书·吴明彻列传》)。时吴明彻背疼难忍,见前遇坚城,退路被断,知道此次作战难以取胜,便听从了这一建议。萧摩诃又进言说:“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未足为耻。愿公率步卒,乘马舆徐行,摩诃领铁骑数千,驱驰前后,必当使公安达京邑。”吴明彻说:“弟之此计,乃良图也。然老夫受脤专征,不能战胜攻取,今被围逼蹙,惭置无地。且步军既多,吾为总督,必须身居其后,相率兼行。弟马军宜须在前,不可迟缓”(《陈书·萧摩诃列传》)。萧摩诃带数千马军前还,吴明彻亲自决堰断后,乘水势撤退。不料至清口,水势渐退,船舰触上周军沉入水底的车轮,无法通过。王轨乘机引兵袭击,陈军大败。吴明彻被俘,所部3万及器械辎重为周军所获。北周对他以礼相待,封他为怀德郡公,位至大将军。不久,吴明彻因忧愤死于长安,时年六十七岁。后来,他的故吏盗其灵柩回归陈朝。 朝廷下诏,追封侯爵至德元年(583年),陈后主下诏书褒奖吴明彻,书曰:“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故侍中、司空南平郡公明彻,爰初蹑足,迄届元戎,百战百胜之奇,决机决死之勇,斯亦侔于古焉。及拓定淮、肥,长驱彭、汴,覆勍寇如举毛,扫锐帅同沃雪,风威慴于异俗,功郊著于同文。方欲息驾阴山,解鞍浣海,既而师出已老,数亦终奇,不就结缨之功,无辞入褚之屈,望封崤之为易,冀平翟之非难,虽志在屈伸,而奄中霜露,埋恨绝域,甚可嗟伤。斯事已往,累逢肆赦,凡厥罪戾,皆蒙洒濯,独此孤魂,未沾宽惠,遂使爵土湮没,飨醊无主。弃瑕录用,宜在兹辰,可追封邵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其息惠觉为嗣” 史籍记载《陈书·卷九·列传第三》 原文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参考译文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最孝,十四岁那年,因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生活及安葬之用。 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都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等到高祖镇守京口时,高祖十分诚恳地与吴明彻邀约相交。吴明彻于是去拜见高祖,高祖特地亲自为他走下台阶迎接,拉着他的手坐在一起,与他商讨当世的根本大事。吴明彻又曾略微涉猎过一些史书经传,很有一股英雄自许的气概,高祖非常赏识他。 太建四年,天子征召他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朝廷最终决定北伐,吴明彻自请出征。总领各路军马十三余万,从京城出发,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援,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诸将都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强大的援兵又在附近,不知明公将怎样定计?”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戴盔甲,指挥四面急攻,城中军民震惊恐怖擂鼓冲锋一次,就打下来了。皮景和惊慌恐惧奔走逃遁,(吴明彻)缴获了他的全部骆驼马匹和军用物资。 适逢周氏灭掉了北齐,太建九年,朝廷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行军至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率部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北周派遣上大将军王轨领兵救援梁士彦。吴明彻的将领们听说了,非常恐惧,纷纷议论撤军。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于是依从了他们的建议,当退到清口时,官兵都已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这年他六十七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