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简
释义

吴简,即三国吴简,现收藏于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数量有十几万枚,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吴国的档案资料。1996年10月,建筑工人在长沙走马楼一处工地的古井内,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简牍。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下面露出一束束棕灰色或深褐色的竹木简,它们纵横交错,数量惊人。同名人物。

一、简牍简介

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孙吴纪年简牍的简称。1996年7至12月,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西南侧的平和堂商贸大厦建设工地的古井窖群进行发掘清理,共发掘古井50余口,在其中编号为J22的古井中发现大批三国时期的简椟。这批简犊总量约有十四万(包括无字简)。长沙走马楼吴国简牍的大量出土,曾被誉为是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吴国简牍宛如天赐

所谓简牍,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书写材料,即按照一定的规格削制成的竹片或木片,窄的称「简」,宽的称「牍」或「札」。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凡诏书、文书、书籍或簿记、书信等等,皆书于简牍之上。三国时代,由于兵戎相见,战乱不已,文献史料传世极少,吴国尤甚。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为二十卷。 本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两汉简牍,也发现了一些魏晋简,独缺吴简。因此,长沙走马楼吴国简牍在长沙的出现,顿时丰满了三国孙吴那一页短缺的历史,令行家们激动不已。据估计,长沙吴简约有三百万字内容,不但超过《吴书》数倍,而且大大超过《三国志》的总字数。 这批简牍为三国吴嘉禾元年至六年长沙郡的部分档案。按形制可分为大小木简、木牍、竹简、封检、标识签牌等。按内容可分为券书、司法文书、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名刺和官刺、帐簿等。由于出土地点集中,又为同一政区、同一时间内多种性质的文书,可据此进行一个政区内社会基本情况的复原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了解三世纪时的长沙郡和吴国历史乃至我国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难怪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说长沙简牍「宛如天赐」,他甚至很兴奋地表示:前一段出版的好几本研究三国历史的书籍,恐怕要推翻重写。 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二十世纪中叶,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古文书资料方面最重要的四大考古发现为安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西北边塞屯戍简牍和明清大内档案,而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出土,「完全有资格与前四次相提并论」。同时,这批简牍的书法艺术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传世的三国书迹,二十世纪经考古发现仅有西北楼兰遗址的魏晋简牍,山东曹植墓中的砖刻墓铭,江苏、安徽出土的东吴买地券等,这些书迹的数量都非常少,惟有走马楼三国吴简数量巨大,形体丰富多样,仅书体便有楷、隶、章草、行、草书等多种,代表了这一时期一般通行的书写风格和水平。它比起传世的三国碑刻及后世临摹的书体,更为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书法状态。

保护简牍 复杂精细

文物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存在。所以,当十余万枚三国吴简出土后脱离了庇佑它一千七百多年的潮湿古井后,抢救与保护便变得尤为重要。当时,刚刚出土的吴简像湿面巾一样软,如何将已经被抢救出来的竹简好好的保护起来,成了摆在宋少华等考古护简人面前一道十分现实的难题。 出土的简牍呈饱水状态,表面还覆盖著厚厚的泥。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剥取和清洗,其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精细。每剥取、清洗一枚吴简,要使用三十余种工具,须经过剥取、粗洗、中洗、精洗、脱色、脱水等多道工序,需时五十分钟,简牍清理人员还必须高度绷紧神经,小心翼翼,不能对吴简上的字迹有任何损伤。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九九八年九月,部分已清洗的吴简曾出现黄斑,一种特殊的菌种「S菌」在吞噬著「国宝」,当时长沙尚无人知晓该如何抵制这种特殊菌种的肆虐。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闻讯赶赴长沙,经过反覆试验,最终采取注入「霉敌」,并采取塑料袋盛药水的方法,使袋内竹简与外部空气隔离,以及在库房内安置红外线等方法,彻底战胜了「S菌」,保障了三国吴简的安全。 据考古专家介绍,因为吴简出土的时候是「湿简」,出土后脱离了原先潮湿的环境,如果要长久保存,必需采取「在脱水后保存」法对其进行清理保护,但当时这种方法并不完善。为此,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文物保护专家联合攻关,经过反覆试验,制定出了周密的科技保护、整理、研究方案,其科技含量在世界上居于领先水平。目前,十四万枚竹简的清洗保护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即将开展简牍的脱水工作。对于这批简牍保存传世来说,已取得基础性的重大成果。

吴简保护整理耗资上亿

长沙走马楼吴国简牍的出土,曾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李岚清副总理为此作了专门批示:吴简要作为国宝级文物对待。

国家、省、市三级财政用于吴简的发掘、保护、整理以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先后的投入将达到上亿元人民币。简出土至今五年多,此期间,考古科研人员对这批简牍的保护、整理、研究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许多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有关部门计划将所有出土简牍上的文字内容及实物照片整理成册,编辑出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上、下卷已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出版。一九九八年五月开始编撰的第二部《长沙走马楼吴简·竹简一》,目前已进入后期校勘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全卷(分为三册,一册释文,二册图版)可望出版。以后计划每两年出一部,到二○一二年左右全部出齐。与此同时,于二○○○年六月九日正式动工兴建的长沙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博物馆)已进入后期扫尾工程。这座投资六千多万元的全国首家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一楼为保护库房;二楼为展示厅;三楼为简牍研究中心。

吴简千年之谜待破解

为什么小小的简牍能吸引国内外这么多专家学者的目光?一是简牍之中所含括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另一个方面,因简牍出土而产生的大量谜团,还有待专家学者去破解。给人们留下的最大悬念是,十四万枚简牍为何会如此集中地掩埋在一口距地表约九米深的枯井中?

一种意见认为,从简牍埋放的形式看,可能与三国末年的战争有关。西晋初年,司马炎举兵伐吴,兵临吴国都城建业,吴主孙皓投降。此时的吴国上下,人心惶惶,地处偏远的长沙郡官员有意将这些竹简埋藏起来,以图东山再起。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按照古代档案的管理制度,对于早期的、过时的一般性档案,若干年后便要进行处理,居延及敦煌汉简中也曾发现过类似现象,不少残简被当作柴薪,残留在灰烬中,或沾满粪便,弃于厕中。因此,将简牍埋入井中极有可能是吴国长沙郡官员对早期文书的一种处理方式。

而一个最具故事性也最为众多专家所认同的说法是认为这批埋藏的竹简与东吴政权发生在二百三十八年的诛杀吕壹事件有关。吕壹是东吴的中书校事。犹如众所周知的「克格勃」头子。孙权的政治是暴政,刑罚残酷,赋(租税)调(兵役劳役)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吕壹成了孙权的心腹。他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众大臣相继向孙权参劾。结果终成刀下之鬼。长沙郡的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文献主司,面对最高主管吕壹被杀这突如其来的政治地震,将这些文书档案集中掩埋于郡府废弃的井窖中,无疑是应付国内事变最为高明、稳妥的做法。他大概不会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后,这批简牍文献,竟奉献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文献「博物馆」。汉代发明了造纸术,简牍书写渐少。但为何在两百多年后,吴国还用数量如此之大的简牍呢?文物专家胡继高推测,这可能是纸张当时还没能完全取代竹简,也可能是吴国用纸的积极性不高所致。

简牍背后,像这样的谜团还有许多,难怪有专家说:破解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吴简的内容及疑点,至少需要一个世纪的时光。

三国吴简将成独立学科

二○○一年八月,「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国内、国际简牍学界的领衔人物,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学勤、北京大学裘锡圭、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东京大学的池田知久、英国剑桥大学的鲁惟一等一百八十余人参加了会议。许多专家在会上发表了自己对三国吴简的研究成果。现在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三国吴简」,除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外,日本有「长沙吴简研究会」,日本京都大学有「三国吴简研讨班」,有这些专门研究机构与学术团校的涉足,预示著「三国吴简」将成为一门类似于「甲骨学」、「敦煌学」一样的新兴国际显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简牍专家谢桂华说:「『三国吴简』肯定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简帛学学科」。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设立了该学科的研究生点。

二、人名

吴简,宋代医家。一作灵简,履贯欠详。尝于庆历间(1041-1048年)任宜州推官。适逢广西儒生欧希范遭官府剖腹之刑,吴简令画工宋景依所见绘成实际图,并编成《欧西范五脏图》,惜未见传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