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家塔村
释义

明初,吴姓族人迁此地塔建宅而居,因名吴家塔。1961年称吴家大队。其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取义勤奋地学大寨,改村名为勤寨大队。1983年恢复为吴家塔村。1956年属店口乡,1961年属店口人民公社,1969年属湄池人民公社,1971年属店口人民公社,1985年属店口镇。

基本简介

全村502户、1624人。主要姓氏为陈姓。

村庄东西群山夹峙,溪流穿村而过,为诸暨丘陵地区的典型山村。耕地375亩,其中水田307亩,桑园5亩、茶园15亩,山林6850亩。传统农业为水田种植水稻、麦类,旱地多种茶、桑,山林多竹木,家庭副业为养猪及手制粗纸。1949年前,常遭旱灾及山洪侵袭。1949年后,兴修水利,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58年,亩产超过500公斤。1979年,亩产670公斤。1992年,粮食总产量300吨。

经济发展

1974年,毛泽东主席发布的《五七指示》号召亦工亦农,村里开展学工活动,借贷5000元资金,以队办中学的名义,创办勤寨中学五七工厂。工厂以向生产队借工的办法,组织7位村民生产纸盒。不久,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下脚料,生产猪鬃板刷。1975年,创产值4.8万元。是年,改名勤寨机械厂,投资5.6万元,增添仪表车床等30台,转产汽车配件。次年,创产值56万元。1978年,与上海搪瓷六厂挂购,专门生产水龙头,产品销售至上海、北京、济南、大连、武汉、广州等地。1985年3月,陈爱凤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在致力于巩固村办工厂的同时,积极扩大村办企业。1991年3月,动工兴建杭勤化纤厂,8月投产,生产丙纶长丝。年底,产值110万元,创利8万元。

1992年,两家村办企业的建筑面积共5600平方米、职工165名,分别比建厂时增长51%和18.7%;固定资产原值271万元,年产值589万元,税利59.4万元,分别比建厂时增长1.1倍、3.7倍和6.3倍。建厂至1992年累计产值620万元、税利61.8万元。

吴家塔村党支部、村委会同时关心和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为个体企业解决电力不足及资金短缺的困难。1992年,全村有小五金、化纤、运输等个体经营者350户,占总户数的近70%。

农工副业同时发展,使集体积累不断增长,村民收入显著提高。1992年与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从73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增长26.4倍;集体积累从135万元增加到485万元,增长2.6倍。村民人均收入2800万元,比1980年531元增长4.42倍,比诸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94.47%。

领导工作

吴家塔村有一个以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凤、村委会主任陈国权、副主任吕国浩、会计陈巨明等为骨干的领导班子,有一个为集体谋利益的宗旨,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全村24位共产党员中,55%的党员是管理和生产中的骨干,其中勤寨机械厂副厂长陈沛传、陈吕兴,杭勤化纤厂副厂长陈攸七、陈仲巨,党员冯微雅和吕雷江等,都自办个体企业,收入很可观,但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为集体办厂上。他们在集体企业中,拿与普通职工相当的工资,却都担负着重要的工作。

1988年,陈爱凤当选为省第七届人大代表,连续5年被评为诸暨市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是全村集体企业的决策者和生产的组织管理者。1992年,她的月工资为260元,是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70%。1982~1992年,她为支持教育事业,个人捐款9000元。其儿子为修建湄池大桥捐款1万元。

村庄状况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为集体谋福利。1965~1992年,村里的行政费用、山林管理、农田灌溉和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等基本上依靠集体积累支付。1981年,投资10万元为村里装上了自来水。至1992年,累计支付公益经费87万元。

1989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99%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初中生巩固率为98%,98.5%的初中生读到毕业。7~15周岁儿童入学率99.5%,16~18周岁青少年初中普及率9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