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冲龙
释义

吴冲龙简介

吴冲龙 男,1945年10月生,福建惠安人。教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勘查评价开发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矿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兼任政协湖北省常委、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地矿信息系统、数学地质、煤及石油天然气地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了20几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出了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式,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先后主持了“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全国煤炭资源数据库系统”、“1∶5万区域地质填图计算机辅助系统”和“淮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与勘探目标评价系统”等大型软件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盆地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整体构造反转、陆相超厚煤层的“异地—微异地一原地混合堆积”新模式方面,都曾取得过重要的新成果。

成就及荣誉

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次,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次,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特等奖、二等奖各1次。1992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含能源(煤油气)盆地分析、地矿信息系统及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研究。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在地矿信息系统工程(数字矿山、地市地质、地质灾害)、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以及煤层成因领域。

学术成就

在煤田地质、石油地质、数学地质与信息科学及计算机应用的交叉方向上进行开拓性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发现并系统、定量地论证了我国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整体构造反转现象,揭示了其对盆地演化及能源矿产形成、分布的意义;随后在我国陆相盆地超厚煤层成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异地—微异地湖泊二次混合堆积”新模式。从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了有特色的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概念模式和方法体系,并且主持完成了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地质信息系统和长江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等8个大型信息系统的设计工作;同时致力于盆地地质过程数学模拟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主持完成了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盆地三维动态模拟、油气系统动力学和煤变质作用的热动力学以及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创新性成果。

经历

1963年 9月~1968年11月,在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普查与勘探系煤田地质与勘查专业,学习并毕业,获学士学位;

1968年12月~1973年10月,在贵州冶金局第一地质队从事矿床地质的普查与勘探技术工作;

1973年11月~1979年 9月,在四川冶金局长城钢厂从事矿山地质、地震地质技术工作,任分厂地震办公室技术负责;

1979年10月~1982年 9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能源系煤田地质专业学习,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1982年10月~ 现在,在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历任煤田地质教研室副主任、沉积盆地及沉积矿产研究所副所长、矿产地质系副主任、定量地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地矿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地矿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1991年4月破格晋升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博士生导师; 1997年9月起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2年 7月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12月经人事部审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7年9月起曾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田地质专业;

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油气成藏过程定量评价系统研制”,2009-2011。

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三维空间数据管理系统与分析组件研发”,2009-2011。

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信息系统研制”,2009-2010。

1. 2005年9月-2006年5月,《紫金山矿区点源数据库及三维可视化系统》,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2.2005年5月-2006年12月,《水电工程地质三维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

3.2005年2月-2006年3月,《泉州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泉州市城乡规划局项目。

4. 2004-2005年,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南方海相构造、原型盆地演化及其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编号:2004B616A-06-01。

5. 2004-2005年,主持了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胶莱盆地原型恢复与构造地热演化分析”项目。

6.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与海相盆地原型演化”。

7.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中国南方海相下组合成藏条件及造区评价”,编号:2004-26。

8. 2004-2006年,主持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中国南方东部构造与海相原型盆地演化”,编号:P04002。

9.2003-2005,《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查》,中石化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项目经费为280万。

10.2003-200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体三维可视化分析系统》,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项目。

11.2002-2003,《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重点科技项目。

12.2002-2003,《遥感地质信息提取与处理软件》,国家863高科技项目。

13.1996-2000,《计算机辅助1∶5万区域地质填图系统》,地矿部九·五重大攻关项目。

14.1998-2001,《南海北部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与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攻关项目二级课题。

15.1996-1999,《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研制》,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总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16.1989-1997,《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地矿部项目。

17.1996-1998,《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水利部长江委员会重点项目。

18.1996-1998,《中小型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聚集的动力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1995-1996,《华南钨矿资源信息系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福州公司项目。

20.1994-1996,《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软件》,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项目。

21.1994-1995,《中国煤变质作用的热动力学分析》,地矿部重点基础项目子课题。

22.1994-1995,《煤矿地质数据库系统》,中国华能精煤公司神木分公司项目。

23.1991-1994,《典型盆地(或凹陷)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数学模式》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二级专题。

24.1991-1994,《典型含气(油)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二级专题。

25.1992-199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质信息系统》,水利部长江委员会八.五重点项目。

26.1991-1992,《浙、闽、粤东部火山岩基底沉积岩系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中国石油总公司项目。

27.1989-1993,《桐柏银洞坡金矿形成条件研究》,地矿部八·五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

28.1987-1992,《煤炭资源勘探区点源数据库系统》,煤炭工业部一类项目。

29.1987-1991,《中国东部优质液化用煤形成的构造与沉积条件》,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

30.1986-1990,《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及成图研究》,地矿部七·五攻关项目二级课题。

31.1986-1990,《松辽深部断陷的构造演化》,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四级专题。

32.1986-1987,《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家标准)的应用研究及煤田地质术语代码》,地矿部和国家标准

项目子课题。

33.1985-1986,《PC-1500袖珍计算机地质常用程序》,地矿部项目。

34.1981-1985,《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地矿部项目子课题。

35.1976-1977,《用于地震预测预报的土地电干扰因素识别与排除》四川省地震局项目。

代表性论文

1. Wu Chong-long, Li Shao-hu, Wang Gen-fa, Liu Gang, Kong Chun-fang. Allochthonous Genesis Model About The Extra-Thick and High Quality Coalbed in Xianfeng Basin, YunnanProvince of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2007,1(1):97-105.

2.Gang Liu, Chonglong Wu, Junqi Liu, Weizhong Li, Xialin Zhang, Yiping Tian, Zhenwen He and Zhengping Weng. Computer-Aided Parametric Design of Dividable Borehole Histogram, 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 2006, S14-17.

3. Gang Liu, Li Yu, Chonglong Wu, Keqiang Cui, Ka Sun,Shengwei Li, Yong Wu and Xinsheng Niu. A New Type of Field Geological Sketch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Electronic Ink 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 2006, S11-26.

4. 李伟忠、吴冲龙、谭照华.面向勘察与管理的三峡库区地灾勘察点源信息系统.《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5 。

5. WU CHONG-LONG, LIU GANG, WENG ZHENGPING, ET AL ,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 2006, liege, belgium,2006,s11-33.

6.WU CHONG-LONG, LI WEI-ZHONG, CHENG WEN-MING,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eohazard: a geological hazard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 2006, liege, belgium, 2006,s09-30.

7. 吴冲龙,谭照华,李伟忠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研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2): 123-128 。

8. 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等,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地球科学,2006,31(6): 817-822 。

9. 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刘刚,孔春芳.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沉积学报,2006,24(1):1-9(EI)。

10. 吴冲龙,杜远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05-315 (EI)。

11. Xu kai, Kong chunfang, Wu chonglong, Liu gang, Liujin.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Faults Base on Object Driven in Image Understanding. Geoinformatics 2006.

12. 孔春芳,吴冲龙,徐凯,李绍虎.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实习课程研究. 测绘通报,2006(4):74-76。

13. KONG Chunfang, WU Chonglong, 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Urban Land-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Object Multi-features.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17(2):151-157.

14. KONG Chunfang, WU Chonglong, XU Kai. The Study on Automatic Extracting the Urban-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Multi-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bject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IAMG2005) (ISTP).

15. KONG Chunfang, WU Chonglong, 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Urban Vegetation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Object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MIPPR05)(EI).

16. 吴冲龙、孔春芳、李绍虎等,浅谈资源勘查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建设,大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 XU Kai, WU Chonglong, KONG Chun-fang. Extraction of the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MIPPR05(EI).

18. XU Kai, WU Chonglong, KONG Chun-fang. The Study on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 Map Asia 2004.

19.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罗映娟,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堆积的新模式,2003(3),地球科学。

20.吴冲龙,牛瑞卿,刘刚,孔春芳,雷世泰,刘丕德,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解决方案,2003(1),地质科技情报。

21.吴冲龙、刘刚,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2002,Vol27(5),地球科学。

22.吴冲龙、汪新庆、刘刚,Study on dynam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Fushun Basin,2001,Vol44(12),Science in China。

23.吴冲龙、王燮培、毛小平,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与软件开发,2001,Vol23(3),石油实验地质。

24.吴冲龙、李星,多热源叠加的岩层有机质成熟度动态模拟方法,2001,Vol22(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5.吴冲龙、汪新庆、刘刚,抚顺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2001,Vol31(6),中国科学。

26.吴冲龙、何光玉、刘海滨、王燮培,油气运移、聚集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方法,2001,《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二集。

27.吴冲龙、李星、李绍虎,抚顺盆地"下断上拗"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2001,中国石油学会《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

28.吴冲龙、刘海滨、毛小平,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2001,Vol23(2),石油实验地质,。

29.吴冲龙、王燮培、何光玉、李绍虎、毛小平、杨甲明、吴景富,2000(6),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地球科学。

30.李绍虎、吴冲龙、吴景富、何大伟,2000(2),一种新的压实校正法,石油实验地质。

31.吴冲龙、杨起、刘刚、李星,2000,Thermodynamic Analasis and Simulation of Coal Metamorphism In Fushun Bas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32. 吴冲龙、李星、刘刚、田宜平,盆地地热场模拟的若干问题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99,21 (1):1~7。

33.吴冲龙、王燮培、毛小平等,1998,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石油实验地质,20 (4):319~327。

34.吴冲龙,1998,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3 (2):193~198。

35.吴冲龙、李绍虎、黄凤鸣等,1997,抚顺盆地超厚煤层的沉积条件分析,煤田地质与勘探,25 (2): 1~6。

36.吴冲龙、王燮培、周江羽、吴景富, 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地质科技情报,1997,16 (2):43~50。

37.吴冲龙、杨起、刘刚、汪新庆、韩志军、梁雄兵,1997,煤变质作用热动力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煤炭学报,22(3):225~229。

38.吴冲龙、周辉、周江羽、李绍虎,1997,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应变场及其与中部大气田的成因联系,石油天然气地质,18(4), 267~275。

39.Wu Chonglong, 1995, Genetic model for slump coalbad and extrathick coalbed from Fushun Basin,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0(3), 236~238.

40.Wu Chonglong, Zhou Jiangyu, Wang Genfa, Liu Pide and Li Shaohu., 1995, Tectono-S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a Synthesi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6 (2):154~169.

41.吴冲龙、汪新庆、周江羽、刘刚、李绍虎、韩志军,1995,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与构造应力叠加场探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P.1~9。

42.吴冲龙,1994,抚顺盆地超厚煤层中的滑积相及成因模式,科学通报,39 (23):2175~2177。

43.吴冲龙,张洪年,周江羽,1993,盆地模拟的系统观与方法论,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6期。

44.Wu Chonglong, 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 1992, Humid-type alluvial-fan deposits and associated coal seam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Haizhou Formation, Fuxin Basin of Northeastern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267:269~286.

45.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1,The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study of the ancient geotherma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1) : 91~101.

46.吴冲龙,1984,阜新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0 (2):43~52。

代表性专著

1.《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吴冲龙》汪新庆、刘刚等, 1996,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PC-1500袖珍计算机地质常用程序集》,吴冲龙、刘天佑等1987,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3.《聚煤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的途径与方法》,吴冲龙、金友渔、王仁铎、陈建国、汪新庆1992,地质出版社。

4.杨起、吴冲龙、汤达祯等,《中国煤变质作用》,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5.《地热场和有机质演化动态模拟原理、方法与实践》 李星,吴冲龙,姚书振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6.《盆地原型与盆地动力学分析》 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 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7.《地质信息技术导论》 吴冲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出版)

8.《南方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异常分析与评价》 赵鹏大、吴冲龙、郭彤楼、 等 科学出版社 (2010-05出版)

9.《信息系统教程》 吴冲龙、汪新应、刘刚 地质出版社 (2004-07出版)

获奖情况

1.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序第一。

2.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

3.2005年,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一。

4.2005年长江水利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

5.2001年入选湖北科技精英。

6.2000年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1998年论文抚顺盆地的滑积煤及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被评为湖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

8.1998年银洞坡金矿床的成矿条件研究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9.1997年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数学模式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0.1997年中国煤变质作用获国家地矿部地质科技进步一等奖。

11.1996年浙、粤、闽东部火山岩基地沉积岩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2.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

13.1994年聚煤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的途径与方法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4.1993年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高岭土矿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初步评价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5.1992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6.1992年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和能源预测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7.1990年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8.1988年PC-1500袖珍计算机地质常用程序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含能源(煤油气)盆地分析、地矿勘查信息化及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研究。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在地质矿产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数字国土工程、地矿勘查与开发信息化、地质过程模拟方面。

学术兼职

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委员会地矿信息分委会委员、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与资源勘查分委会委员。

主要成果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子课题,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大型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共40余项,在盆地构造演化、盆地地热场、煤的成因、盆地模拟、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和地质信息科技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并初步建立了地质信息科学理论、方法论和技术体系框架,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套真三维的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QuantyView(原名GeoView)和十几套地矿勘查开发信息化软件,并且在产业部门和大型工程中推广应用。先后公开出版《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等专著5部,主编并出版《地质信息技术导论》等国家级重点教材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进入国际著名的SCI、EI和ISTP检索系统。“基于便携机的辅助地质调查系统”等2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授权,还有12项发明专利在公示中;“GeoView”等10项成果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软件著作权登记。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北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7,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次,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特等奖1次。还曾先后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荣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