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安久 |
释义 | 男、汉族 大连“袁隆平” 中国“玉米王” 吴安久的家在瓦房店市老虎屯镇虎头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与街坊四邻没有什么区别。记者9月6日去他家拜访的时候,正赶上他不在家。“在地里育种呢。”吴安久的老伴南玉玲也是位育种专家,但看上去就像一位邻家大婶,亲切而热情。在南玉玲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离她家不远的育种基地。玉米熟了,吴安久正穿着白大褂,给玉米种子编号装袋。“今年种了2000多个系,杂交种子有500多个系。我要在有生之年,再选出一两个好种子。” 1962年,吴安久从旅大农校中专毕业,分配到了一家奶牛场,但他没有去,“学育种的咋能去挤牛奶呢”,这是他当时的想法。农场当然不能让他这个那时候还比较稀罕的中专生去挤牛奶,但倔强的吴安久还是选择了回家。他回到了虎头村,在大队当上了农业技术员。 刚开始,吴安久对土豆、地瓜育种挺感兴趣,他伯父劝他:“你还是搞玉米吧,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恢复时期,看到乡亲们年年吃“探头粮”,每人每天还分不到0.5公斤粮,吴安久决定“转向”,搞玉米育种,培育出高产玉米,解决乡亲们的吃饭问题。 1970年,吴安久培育出了他的第一个高产玉米种子“旅丰1号”,亩产达600公斤,是其它品种的3倍。1972年,他又与妻子南玉玲一道培育出了高产品种“182”。从此,夫妻俩一发不可收,一共培育出23个新品种玉米,还有2个与他人合作培育出来的,其中有14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审定。夫妻俩的事迹载入了中国玉米史。1999年10月,经辽宁省知识产权事务所评估,吴安久的“旅丰1号”等7个玉米种子专有技术的无形市场价值为3.1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吴安久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使中国农民增收250亿公斤玉米,经济效益达150多亿元,社会效益更无法估量。 一生与玉米为伴 70岁种了80年地 吴安久今年70岁了,他笑称自己活了70年种了80年地。这话乍听起来挺玄,但经他一解释,还真是那么回事。选育一个玉米新品种,最短的周期是6年。如果一年可以种两茬玉米,这个周期就可以缩短为3年。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吴安久一直选择海南三亚。 从1970年开始,他每年冬天都要去海南种玉米,截至去年,一晃就是36年,秋一茬冬一茬就等于72年,再加上1962年到1969年的8年,正好是80年。在海南这36年,有34个春节他和妻子都是在那里过的。育种离不开,想家也没有办法。有一年,南玉玲实在放心不下孩子,就赶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一进屋,看到三个孩子围着一盆粥在那儿喝,她当时就流了泪。第二天,南玉玲把家里的一头100多斤的小猪杀了,给孩子们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孩子们乐坏了,直喊:“妈妈回来了,过年了!” 凡事爱研究琢磨 捉鳖也是门学问 虎头村依山临水,复州河从村边蜿蜒而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河里鱼鳖、虾、蟹时有出没。那个时候的吴安久不但在育种上是专家,在捉鳖方面也是远近闻名的高手。吴家祖籍黑龙江,世代以渔猎为生,捕鱼摸虾还有祖传“秘笈”。到吴安久的爷爷辈,吴家已经开始以种地为生,但捕鱼摸虾本事多多少少还是传下来一些。吴安久小时候很淘气,上树潜水都有一套,他爷爷很喜欢他,就把捉鳖的“秘笈”传给了他。 鳖俗称甲鱼,营养价值很高,但想捉到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爷爷告诉吴安久,鳖一般都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捉到。他尝试了几次,效果还可以。可怎样才能捉到更多的鳖呢?吴安久动起了脑筋,他找来一根绳子,把捉来的鳖拴上,放到水里,夜里打着手电观察,看它往哪儿爬,窝儿在哪儿。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吴安久终于摸清了鳖的生活规律,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捉鳖高手。只要他往河边一站,眼睛扫两圈,就知道有没有鳖,它藏在哪儿。然后他下到水里,三下两下就手到擒来。吴安久说,万事皆有规律,只要你掌握了规律,按着规律去做,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次,南玉玲患病住院,花了80多元钱,而吴安久兜里只有30多元钱。他跟大夫说,你等着,我回家取钱。下了车,回到家,他直奔河边,一会儿工夫就捉了一面袋子鳖,拿到集市上卖了60多元钱,不但把医药费交上了,来回的车费都赚回来了。 抢救了六天六夜 “鬼门关”前走一遭 可能跟他的工作有关系,吴安久爱喝酒,据说有3斤白酒的量。海南天热,他有时就拎着几瓶啤酒到地里去干活,当饮料喝。酒能助兴,也很害人。2004年,他倒下了,就是因为酒。 2004年4月份,吴安久从海南育种回来,一路上拜访了几位老朋友。老友见面,自然是把酒言欢,一醉方休。回到大连,亲戚朋友接风洗尘,少不了要喝两盅。结果回到家的第二天,吴安久就病了,头疼欲裂。村里有个赤脚医生,挺有经验,马上诊断出他是脑出血,打了两针止血针,又点了一瓶甘露醇,随后把他送往瓦房店市医院。经检查,老吴患的是非常严重的脑出血,有3个出血点,颈椎里面都是血,医生让家属准备后事。 南玉玲不信这个邪,非要拉丈夫到大连市内的医院治。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吴安久在ICU病房里躺了六天六夜,奇迹般地挺过来了。北京的专家后来听说这件事都连连称奇,因为像他这种情况,活过来的希望只有千分之一。 一生淡泊名和利 只为农民育好种 如今,吴安久恢复得很好,根本看不出得过脑出血。“鬼门关”前走过一遭,老吴不但戒了烟酒,心境也更加淡泊了。他说,阎王爷都不要我,说明我活还没干完啊,有生之年,我还要再选出一两个好品种啊! 9月6日,在老虎屯镇莲花村一块玉米地里,吴安久沿着地头扒开玉米窝,露出颗粒饱满的玉米穗。他告诉记者:“这是航天一号,一穗的出籽量足有0.5公斤,每亩地种2000株就可实现吨产。要是用其他品种,每亩地种3000株亩产才能达到750公斤左右。”接着,吴安久又领记者看了“航天四号”。“航天四号”的玉米穗子像啤酒瓶子,又粗又长,粗略估算出籽量可达0.6公斤左右。这两个品种是吴安久与航天部门一起花费5年时间搞出来的玉米良种,增产率可达15%左右。如果推广开来,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