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1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汉字:吴

繁体字:吴

异体字:呉

拼音:wú

注音:ㄨˊ

字形结构

部首:口部首笔画:3

总笔画:7

康熙字典笔画(吴:7;吴:7; )

首尾分解查字 ]:口天(koutian)

[ 汉字部件构造 ]:口天

编码信息

五笔86:KGDU

五笔98:KGDU

仓颉:RMK

四角号码:60804

汉字区位码:4666

UniCode:U+5434 规范汉字编号:0718

笔顺编号:2511134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横横撇捺

字形字义

说文解字解释: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大言也。从夨、口。意思是大声说话。“吴”字,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猪者的召唤。吴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头、高声喊叫。“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

基本解释

吴[wú]

①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同时也指该国国都吴(今江苏苏州)

相关词汇有::

吴钩:古代吴地(今江苏苏州)所造的—种弯形的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如李贺《南圆》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见于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背景: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天色骤[zhòu] 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乌云密布,暴雨倾盆,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liàng qiàng],跌倒在船舱里。

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wéi]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如果再不赶快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倾覆的可能,情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千钩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他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②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

相关词汇有:

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人没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相关词汇有:

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④ 姓。

音韵参考

[ 广 韵 ]:五乎切,上平11模,wú,遇开一平模疑

[ 平水韵 ]:上平七虞

[ 唐 音 ]:*ngo

[ 普通话 ]:wú

[ 吴 语 ]:ng、nguo、ngu、ghu

[ 粤 语]:ng

[ 客家话 ]:ng

[ 闽南语 ]:go

索引参考

[ 故训汇纂 ]:328|0406.4

[ 康熙字典 ]:页179第07(点击查看原图)

[ 汉语字典 ]:卷1页0585第03

英语翻译

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

新华字典详细解释

【动】

(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同本义〖peal〗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

【形】

[方言]∶大〖big〗。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名】

吴国〖Wustate〗。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

吴承恩

WúChéng’ēn

〖WuChengen〗(约1500—约1582)。明朝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家庭贫寒。自幼喜爱野言稗史。博览群书。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写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吴音

wúyīn

〖dialectofWudistrict〗指吴语,吴方言

醉里吴音相媚好。——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汉语大字典解释

[①][wú]

[《广韵》五乎切,平模,疑。]

“吴1”的新字形。亦作“呉1”。

(1)大声说话;喧哗。

(2)大。

(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

(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

(6)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

(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四》。

[②][yú]

[《集韵》元俱切,平虞,疑。]

“吴2”的新字形。通“虞1”。

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2泉”。

康熙字典解释

【丑集上】【口字部】 吴; 康熙笔画:7;

俗吴字。【吴志·薛综传】无口为天,有口为吴。【正字通】此借字形为谐语,非吴字本义。【正韵】吴字注亦作吴,非。

(吴)〔古文〕𡗿𡗾【唐韵】午胡切【集韵】【韵会】【正韵】讹胡切,𠀤音吾。国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注】宋衷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 亦县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吴县。 又【说文】郡也。【後汉·郡国志】吴郡,顺帝分会稽置。【韵会】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正字通】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吴,其说不同。又【齐语】西服㳅沙西吴。【注】雍州之地。 又天吴,水神也。【郭璞·山海经赞】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据两川,威无不震。 又【说文】姓也。【广韵】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说文】大言也。【诗·周颂】不吴不敖。【传】吴,哗也。又【鲁颂】不吴不扬。【说文注】大言故夨大口以出声。今写诗者,攺吴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谬甚矣。【释文】吴,旧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鱼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惊俗也。按《说文》《释文》俱云吴作㕦读,非。而《玉篇》《广韵》《集韵》《类篇》《韵会》诸书,吴字亦皆无去声一音,惟正韵收吴入禡韵,诗朱注亦作去声读。未知孰是,存以备考。 又【集韵】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吴。注详虍部七画。【释名】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与娱通。【诗·周颂】不吴不敖。【疏】正义曰:人自娱乐,必讙哗为声。故以娱为哗也。定本娱作吴。

说文解字详解

【卷十】【夨部】 编号:6585

吴,[五乎切 ],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大言也。从夨、口。

古文如此。

相关词语

·阿吴 ·北吴 ·陈吴 ·楚宫吴苑 ·楚弄吴吹 ·楚水吴山 ·楚柁吴樯 ·楚尾吴头 ·楚舞吴歌 ·喘月吴牛 ·吹箫吴市 ·东门吴 ·东吴 ·东吴招亲, ·枫落吴江 ·富吴体 ·勾吴 ·荆吴

相关成语

·楚水吴山 ·楚尾吴头 ·楚舞吴歌 ·喘月吴牛 ·抉目吴门 ·蜀锦吴绫 ·宋画吴冶 ·天低吴楚, ·吴带当风 ·吴牛喘月 ·吴市吹箫 ·吴市之箫 ·吴头楚尾 ·吴下阿蒙 ·吴越同舟 ·悬首吴阙

3 春秋诸侯国之一

吴国简介

吴国是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立国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吴国简史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国都位于吴(今江苏苏州)。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地尽属越国。

地理文化

《汉书·地里志》:“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据众多史料记载和史学界专家认为,现苏州古城即为吴阖闾大城旧址,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历史学家顾颉刚更指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考古学上,吴国存国期间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遗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地区、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区西部,春秋时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带,其范围已经超过其重要源头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围。[4] 据此,吴国国境经过多次调整,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一带。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而苏州作为吴国国都的时间则长达110年左右。以致苏州古称工吴,吴国金文皆自称工吴,列如吴王光(吴王光就是吴王阖闾)剑有铭文“工吴王光自作自用”字样。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 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东汉以后,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操吴戈兮披犀甲”(屈原)。吴国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干将、莫邪是当时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吴国不仅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吴国的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吴国的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2500多年来原貌仍存。

国君列表

次序 习惯称法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吴太伯 
 
 
 
 又作泰伯

2 吴仲雍 
 雍 
 
 字孰哉,又作虞仲

3 吴季简 
 简 
 
 

4 吴叔达 
 达 
 
 

5 吴周章 
 
 
 
 被周武王正式册封为诸侯

6 吴熊遂 
 
 
 
 

7 吴柯相 
 
 
 
 

8 吴彊鸠夷 
 
 前1008年-? 
 

9 吴馀桥疑吾 
 
 ?-前920年 
 

10 吴柯卢 
 
 前919年-前861年 59 

11 吴周繇 
 
 前860年-前829年 32 

12 吴屈羽 
 
 前828年-前795年 34 

13 吴夷吾 
 
 前794年-前762年 33 

14 吴禽处 
 
 前761年-前723年 39 

15 吴转 
 
 前722年-前682年 41 

16 吴颇高 
 
 前681年-前672年 10 

17 吴句卑 
 
 前671年-前622年 50 

18 吴去齐 
 
 前621年─前586年 36 

19 吴王寿梦 兴王 乘 前585年─前561年 25 开始称王

20 吴王诸樊 顺王 遏 前560年─前548年 13 又作谒

21 吴王馀祭 安王 馀祭 前547年─前531年 17 

22 吴王馀眛 度王 馀眛 前530年─前527年 4 又作夷末、夷昧

23 吴王僚 武王 州於 前526年─前514年 13 

24 吴王阖闾 道王 光 前514年─前496年 19 又作阖庐、盖庐

25 吴王夫差 
 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23 越灭吴,吴亡

史书记载

《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佰、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强鸠夷立。强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寿梦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犇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诸樊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余祭

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犇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而迁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感。”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七年,楚公子围弑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干溪,楚师败走。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眛立。

余眛

王余眛二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焉。

四年,王余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眛之子僚为王。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阖庐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四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吴王阖庐弟夫概欲战,阖庐弗许。夫概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犇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

十五年,孔子相鲁。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夫差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越王勾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请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有过之强,而勾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勾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遂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因留略地于齐鲁之南。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

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曰:“是弃吴也。”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十五年,齐田常杀简公。

十八年,越益强。越王勾践率兵伐败吴师于笠泽。楚灭陈。

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评论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4 三国东吴

汉末黄巾起义时,吴郡钱塘人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在吴郡原太守之女吴夫人的支持下,获得了当时江东最重要的吴郡作为根据地。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孙氏政权得到了文化程度高的吴郡大族的支持,势力逐渐强大。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恪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吴郡(今苏州)的陆逊、陆抗、顾雍、朱治等优秀人才,使得吴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并开拓了广东、广西等南方。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孙吴(229年-28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陵墓 在位时间 年号

始祖 武烈皇帝(孙权追谥) 孙坚 高陵 
 

 长沙桓王(孙权追谥)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蒋陵 200年-252年 黄武 222年-229年
黄龙 229年-231年
嘉禾 232年-238年
赤乌 238年-251年
太元 251年-252年
神凤 252年

 废帝 孙亮 定陵 252年-258年 建兴 252年-253年
五凤 252年-253年
太平 256年-258年

 景皇帝 孙休 宣陵 258年-264年 永安 258年-264年

 文皇帝(孙皓追谥) 孙和 明陵  

 乌程侯 孙皓  264年-280年 元兴 264年-265年
甘露 265年-266年
宝鼎 266年-269年
建衡 269年-271年
凤凰 272年-274年
天册 275年-276年
天玺 276年
天纪 277年-280年

5.五代吴国

5 五代吴国

五代十国中的(杨吴):

.吴(902年-937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年)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919年,杨行密子杨隆演称吴国王。吴天祚三年(937年)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0年。

杨吴的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

杨吴(902年-93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陵墓 在位时间 年号

太祖 武皇帝(睿帝追谥) 杨行密 兴陵 902年-905年 天复 902年-904年
天祐 904年-905年

烈祖 景皇帝(睿帝追谥) 杨渥 绍陵 905年-908年 天祐 905年-908年

高祖 宣皇帝(睿帝追谥) 杨隆演 肃陵 908年-920年 天祐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0年


 睿皇帝 杨溥 
 920年-937年 武义 920年-921年
顺义 921年-927年
乾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6 日本本州西南部港市名

城市名日本本州西南部港市。属广岛县。在懒户内海广岛湾东岸,东有野吕山(839米)南有体山(501米)。人民22.8万(1986)。1889年设海军镇守府唇兴起。与横须贺、佐世保同为日本重要军港。1902年设市。1948年定为贸易港。钢铁、机械、造船为主要工业部门。还有金属加工和水产加工等。

由于为天然良港,自古即有水军驻扎于此,明治时代后,更先后成为日本帝国海军和海上自卫队的主要据点,也使此成为造船、钢铁、机械的发展中心,大和号战舰也是于此建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口一度超过40万,成为全日本前十大城市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6: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