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症状性脑梗死 |
释义 | 无症状脑梗死又称静止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认为高龄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临床上无自觉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CT扫描、脑MRI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病灶,临床上称为无症状脑梗死。有学者认为本病也包括尸检发现的脑梗死,其症状可能未被认识,或被患者遗忘,或只有短暂缺血症状。 病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无症状脑梗死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TIA、颈动脉狭窄、吸烟等。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各地报道不一。Tanaka等报道92例冠心病脑CT扫描,结果发现26例有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28.26%。国内韩凤等报道289例高血压病例,其中合并冠心病者180例,无症状脑梗死20例,占10.1%。刘琨等报道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无症状脑梗死23例,发生率为27.38%,说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也较高。 发病机制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上之所以无症状,而脑CT扫描或MRI检查有脑梗死病灶,可能是因为:①梗死灶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③梗死灶一般较小一般小于1.5cm未累及感觉或运动传导束,又处于脑的静区或非优势侧;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病史,或用其他原因解释;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无症状脑梗死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脂代谢异常左心房扩大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有关根据研究的范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Tanaka等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无症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Feinberg等认为年龄大于65岁,左心房直径大于5.0cm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高。Mounier-Vehier等也认为年龄大于65岁和左心房扩大是无症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16个医学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年龄、高血压病史、活动性心绞痛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国内吴政等报道,无症状脑梗死共116例发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9例,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史73例冠心病史80例,心房纤颤12例,高脂血症86例而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共83例,均经过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或占位性病变结果显示无症状脑梗死组中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高血压病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以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最高进一步研究表明颈动脉硬化使其内径缩小影响了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使颈部的血流速度减慢阻力增加。其结果认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引起小动脉硬化是导致无症状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较多,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斑块脱落及血流速度的改变是本病微小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慢性心房纤颤容易引发心源性微小栓子,造成无症状脑梗死,可能与老年人有关同时其他研究也认为:高血压发生无症状脑梗死的几率较高于血压正常者,高血压伴有动脉硬化更容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 临床表现1、常见症状 无症状脑梗死并不是什么症状都没有根据仔细询问病史,多数患者是有症状的,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头外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精神异常或其他症状和疾病其中头痛伴头晕发病率较高。这些“症状”是否作为诊断线索或部分依据尚有待探讨但无症状脑梗死可引起或加剧智力障碍多次的无症状脑梗死可发展成为多灶性梗死,而多灶性梗死临床表现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及(或)假性延髓性麻痹,故应加强无症状脑梗死的研究。 2、抑郁症表现 有报道认为抑郁情绪是无症状脑梗死的主要表现之一通常认为因梗死灶小或位于脑的不易出现症状的部位而不易被发现尽管无症状脑梗死不引起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可能引起或加剧抑郁情绪或智力障碍据报道约1/3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有抑郁症的表现。 由于大脑皮质各脑叶皮质下、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均可引起抑郁,其发生与腔隙梗死灶的数量相关。无症状脑梗死以多灶性梗死多见而多灶性腔隙梗死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灶梗死者多灶性和皮质下脑梗死可使白质髓鞘脱失,从而破坏了边缘系统的情绪环路的神经联系同时缺血性坏死还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与情绪反应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以及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障碍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这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总之,抑郁情绪是无症状脑梗死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早期易为临床医师所忽视,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和高血压病程的增长,抑郁发生有增多趋势因此对于高龄者,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病史者,应注意抑郁症状的发生,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3、可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既可单独存在,又有以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由于缺乏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的特点,临床诊断率较低,脑CT扫描诊断的无症状脑梗死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0%~38%;脑MRI检查诊断的无症状脑梗死可高达47%随着年龄的增长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能使其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临床分类 根据无症状脑梗死中的脑CT扫描表现有学者将无症状脑梗死分为腔隙性梗死皮质梗死和交界区梗死3类。一般认为高血压性微血管病变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皮质梗死多由心源性异常栓子所引起,而交界区梗死则与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有关。刘琨等研究无症状脑梗死中,以腔隙性梗死居多,皮质梗死次之。 因此凡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病者,若条件允许均应定期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这对于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无症状脑梗死,预防其演变成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或假性延髓性麻痹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并发症由于无症状脑梗死的患者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所以多合并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等。 鉴别诊断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脑CT扫描、脑MRI等影像学检查首次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可以发现有腔隙性梗死或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发现率CT扫描为10%~38%MRI可达47%主要病变部位在皮质下而且在基底神经节附近,一般病灶范围较小在0.5~1.5cm多数无症状脑梗死是单个梗死灶(80%)。 主要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发性硬化、腔隙性脑梗死、抑郁症、脑肿瘤等鉴别。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与无症状脑梗死不同,即有短暂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没有病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发病突然症状和体征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多数在24h内完全恢复。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后症状逐渐加重,如未经有效的治疗常会发展成完全性脑血管病。 2、多发性硬化 本病与无症状脑梗死不同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功能缺失分布广泛。主要临床特征是部位和时间的多发性病程多具有迁延、不规则常有缓解与复发的特征少数自起病后进行性加重者病变部位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呈多发性常同时存在大脑、小脑脑干脊髓、视神经等两处以上不同时期发生的病灶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是新、旧病灶并存的多灶性炎性脱髓鞘斑脑CT扫描在脑白质、视神经、脑干及小脑可见多处低密度斑除急性期外,增强时无强化脑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而无症状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脑CT扫描发现脑血管的深穿支分布区的梗死灶。 3、腔隙性脑梗死 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脑CT扫描和脑MRI检查明确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病灶直径在15~20mm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死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以后被巨噬细胞移走而留下不规则的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死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对于很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没有表现出局灶体征,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应属于无症状脑梗死。 4、抑郁症 抑郁症有明确的临床表现及抑郁的性格脑CT扫描、脑MRI检查正常,抗抑郁治疗有效。 5、脑肿瘤 脑肿瘤的主要症状是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颅脑内压力增高容易导致以头痛、呕吐视盘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压增高所致头痛的特点常是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剧对于早期脑肿瘤患者,可能没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以脑CT扫描甚至脑MRI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可以做强化脑CT扫描或强化脑MRI检查。而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老年人多见一般不引起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治疗从治疗或预防再发的角度来看无症状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同样重要。应该把无症状脑梗死当作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来对待。此时的治疗是脑梗死开始治疗的最佳时期所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一般措施 治疗也应以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为原则,针对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加强护理注意消除致病因素预防再发。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饮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注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最好让患者了解病情,以便配合治疗。 (2)脑水肿的治疗:如果有脑水肿,则应合理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甘露醇不仅有降颅压的作用,而且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依病情可选用20%的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注或10%的甘果糖(甘油果糖)250~500ml缓慢静点,也可用利尿性脱水剂如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钠)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或地塞米松抗脑水肿治疗。 2、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对于有颈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以借助于具有高清晰高分辨力的数字减缩造影机在电视导向下通过导管进行治疗。 3、急性期血压的调控 无症状性脑梗死,多有高血压病史。注意血压的调控,若血压在24/12.66kPa(180/95mmHg)以下,可不必干预,超过这一范围,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并最好在严密监测血压下实施。 (1)降压宜缓慢:由于老年患者多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对于血压的急骤变化难以适应,需缓慢使其血压降至合理水平。有研究表明急速大幅度的降压必然产生脑缺血损害的后果。第1个24h使平均血压降低10%~20%为宜。 (2)降压要个体化:参考患者平时血压水平及原有药物反应情况选择药物。一般可将患者血压逐渐调控正常。 (3)维持降压效果的平稳:使血压在24h内维持稳定,尽量避免血压波动。 (4)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在降压治疗中,靶器官的保护性治疗尤其重要,重点是心、脑肾等器官它们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4、钙通道拮抗药 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病灶内神经细胞处于钙超载状态,应用钙通道拮抗药不仅能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而且可以减轻脑血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可用尼莫地平20~40mg3次/d;桂利嗪(脑益嗪)25mg3次/d口服。 5、脑代谢赋活剂 可选择应用: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 6、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够:①提高氧分压增加氧从毛细血管向细胞的弥散能力。②收缩正常脑血管,增加了病变部位脑血流灌注。③脑组织有氧代谢增强,无氧代谢减少能量产生增多加速酸性代谢物的清除为神经组织的再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预后无症状脑梗死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其既可单独存在,又有以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可能故患者的预后与原发病以及继发症状性脑梗死的预后相关。 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随年龄增长病死率明显上升,平均病死率为25%左右(10%~47%)。常见死因是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残率亦较高,大约20%的幸存者在1~2年内再次复发。 预防无症状脑梗死是有症状脑血管病的先兆,或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与脑梗死同样的重视,积极寻找无症状脑梗死的病因,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积极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且控制危险因素。 1、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21.33kPa(16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2kPa(90mmHg)以下且应逐步缓和地控制血压。 2、高血脂患者应降血脂,并且控制饮食。 3、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正常或正常稍偏高的水平。 4、心脏病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如心源性栓子应用抗凝药物已被确认对预防脑栓塞行之有效。 5、抗血小板聚集最常用的为阿司匹林,另外还有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定等。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可作用于血小板膜以减少由ADP和其他物质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男女均有效。但约5%的患者有严重副作用需停药。 6、颈动脉狭窄患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内动脉支架。 7、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避免酗酒、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适量的钠盐摄入和足够的含钾食物。 8、体育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增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9、保持心情舒畅 另外对于老年人应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任何不适或新近增加了症状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老年人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软弱乏力突然痴呆或睡眠异常情绪异常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表现等应怀疑脑血管病的可能,及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