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我 |
释义 | 无我,原是佛教教义,也称非我、非身。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当然,我们日常也常用“无我”,意思与忘我相近。 简介【无我(anatman)】wuwo 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无我,人是什么?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物质叫做色法,精神现象叫做名法。其中组成色法的最小单位是色聚,组成名法的最小单位是心、心所。色法、名法都是在非常快速的生灭着,一弹指间,名色法就生灭了上亿次。 同样,人也是由色法、名法构成,从究竟意义上来说,人只是由不断快速生灭的名色法组成,这里面没有恒常不变的我,没有灵魂。组成人的这些极其细微的色法与名法,一直都在那里不停的刹那的生灭着,在这里,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不生灭的东西,也找不到一个叫做‘我’的实体存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修行自己亲证亲见的。 所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人的定义就是:人是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流。 对于人来说,名色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没有物质条件的精神,这在《南传弥兰王问经》有过比喻: 第八 名色相依 国王说:“尊者龙军,你说名色,于此何者是名,何者是色?” “大王,于此粗者为色,于此微细的心、心所法为名。” “尊者龙军,为何只是名或只是色不转生?” “大王,此诸法乃互相依赖及俱生。” “请给一譬喻。” “大王,譬如从母鸡不会只有蛋黄,也不会只有蛋。于此有蛋黄即有蛋,彼之二者互相依赖及俱生;大王,于此若它们不会有名,也不会有色。有名之处即有色,彼之二者互相依赖及俱生亦复如是。如是遂有长时轮回。” “尊者龙军,你甚敏捷。” 两种无我1、人无我(人空)认为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灵魂)。 2、法无我(法空)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佛教的无我学说主要为反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认为“梵”是无所不在的唯一本质,宇宙间的最高主宰,自我(灵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而这种自我,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只有亲证梵我同一,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因此,原始佛教为了反对这种有我理论,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个命题,被称为三法印。在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各派对此也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佛学大辞典》【无我】 (术语)梵语Ana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于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于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于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总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竟无有我,是究竟之真理也。金刚经曰:“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十地经论一曰:“无我智有二种,我空法空。”大乘义章二曰:“法无性实,故曰无我。”同三曰:“苦非我体,故名为无我。”俱舍光记二十六曰:“违我见故非我。”又曰:“非自在故非我。”又曰:“即蕴自体非我故非我,如言即舍非人。”止观七曰:“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从众缘生,无有宰主,如宿空亭。”原人论曰:“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之,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嗔痴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摘自《佛学大辞典》 关于无我的比喻人的死亡到投生,中间是没有间隔的,好比用一只快熄灭的蜡烛,点燃了另外一盏灯或蜡烛,你说这两只蜡烛是同样的吗?这两只蜡烛当然不一样,但是他们之间完全没有关系吗?也不是,他们之间有着相续的关系。 又好比是埋下一颗种子,最后长成了树,种子并不是树,但是种子和树有因果的关系,这里并没有所谓“我”和灵魂的存在。 请看南传弥兰王问经的比喻: “大王,譬如挤出的牛奶经若干时变为酪,从酪到生酥,从生酥到熟酥。大王,若有人说:‘牛奶即是酪,即是生酥,也即是熟酥’——大王,是否如此说者为正确说?” “尊者,否。只因牛奶,其余始出生。” “大王,法之延续而有连结,一生一灭,连结起来似无前后。因此,最后之识属于非同非异亦复如是。” 国王说:“尊者龙军,谁转生?” 长老说:“大王,名色转生。” “是否此名色自己转生?” “大王,此名色自己不转生。但大王若以此名色造业,或善或恶,则因该业,另一名色转生。” “尊者,若此名色自己不转生,是否其会从恶业得解脱?” 长老说:“大王,若其不转生,其得从恶业解脱。但大王,因其转生,所以其不能从恶业得解脱。” “请给一譬喻。” “大王,若有人偷他人的芒果,芒果主人将其捕捉并送交国王说:‘陛下,我的芒果遭此人偷去。’此人则说:‘陛下,我实不偷。此人所种者为一芒果,我所取者为另一芒果。故我不应受罚。’大王,是否其人应受惩罚?” “尊者,是。彼应受罚。” “何以故?” “尊者,无论其人如何说,第一,他不否认得芒果;第二,因芒果他应受罚。” “大王,以此名色造业或善或恶,以所造业因另一名色即转生亦复如是。因之他不从恶业得解脱。” 如何修行以亲证亲见无我?根据佛陀的教导,想要修行亲证无我,需要按照戒定慧的路线修行,其中戒是定的基础,定是慧的基础。根据上座部佛教: (1)、戒--------在家五戒、八戒、十戒,出家沙弥十戒、比库227戒。 (2)、定--------40种禅定方法-----请看清净道论;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净。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慈、悲、喜、舍为四梵住。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食厌想为一想。四界差别为一差别。 (3)、慧--------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 、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在证悟四果阿拉汉道智的时候,就是解脱了一切烦恼,彻底脱离了轮回。 对于无我的修行,需要先学习并持守戒律,然后修习禅定,在具备禅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础上,修习四界分别观,之后在四界透明体当中,可以见到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色聚。色聚是不断在生生灭灭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两类色聚。通过智慧之光观照色聚,会发现组成色聚的8-10种究竟色法,这就是物质世界的组成方式。在照见物质组成后,通过修习名法,照见名法是由心、心所构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断在生灭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钟有上亿个心及心所生起又灭去。通过这样的修行,发现世界是由不断生灭的名色法组成,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我、灵魂这样的不变的东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灵魂等邪见。然后再通过修习寻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会发现名色法相续生起的原因是由于贪爱、爱欲。通过修习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见前世,通过追查名色法相续,可以照见名色法在将来的发展以及灭去的时刻,这样可以照见来生。因此破除了对轮回的疑惑,破除了对佛法的疑惑。这是佛法慧学十六观智的前两个阶段:名色分别智、缘摄受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