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为民歌 |
释义 | 无为民歌,指流传于安徽省无为县境内群众中的民间歌曲形式。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无为民歌》存世近150首,其中52首入编《安徽民间音乐》,38首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无为民歌 遗产级别: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皖政(2008)93号 批准日期:二○○八年十二月四日 项目编号:Ⅱ—21 申报单位: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 表现形式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这些劳动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辽阔宽广、质朴悠扬、节奏自由、内容广泛”的特点,以高亢洪亮的气势声飞辽阔的田园山野。其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唱和。 山歌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爱情等生活。无为民歌中的“小调”以“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严谨、题材广泛”的特点深受无为群众喜爱。它的产生和出现不限环境不限季节,可活跃在劳动中也可活跃在生产之余。无为严桥是新四军七师抗日根据地,当时活动在无为严桥等地新四军七师文工团(队)整理、改编创作了一些革命民歌。无为民歌的歌词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口语化生活化,乡土气息浓郁,都有衬词、衬句等;总之,各种体裁各具特色。 代表作品无为县内民歌中,劳动号子,不下20余种,如《放木排号子》、《船夫号子》、《打硪号子》、《打夯号子》、《龙船号子》、《舂米号子》等。山歌有10多种,如《放牛歌》、《耘草歌》、《打麦歌》、《车水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民间小调也多姿多采,如《男女情歌》、《对歌》、《独歌》、《摇篮曲》、《十二月花名》等。 1979年10月,汤沟镇老妪汤清英口唱《送晚茶》,由魏先源记谱、程宏儒整词。翌年秋,连同《来年春日等哥回》,入选“国际科教文征歌”。随后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密纹唱片和盒磁带出版发行。并载入《带露的花朵》(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集)、《安徽民间音乐》第3集。 传承保护无为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无为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承载着无为人民的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无为民歌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1949年建国以后,对无为民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共搜集、整理各类原始民歌300多首,编纂成《无为民歌》近150首,其中52首入编《安徽民间音乐》,38首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 2011年 ,为了配合宣传《非物质遗产法》的实施,加强区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交流,无为民歌《木排号子》应邀参加了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举办的“长江流域民歌号子交流研讨暨展演活动”。无为县《木排号子》由《板头号子》、《四句头》、《做排》、《渡缆子》、《扳梁》、《八句头》、《摇橹》、《绞车》八首段子的歌词和旋律,按“上排”、“行排”、“保排”、“放排”的劳动程序,进行适当整合,在继承和保护“原生”音乐风格前提下,尽量缩小民歌本体与时代精神的差距,努力拓展民歌的舞台功能,提高传统民歌的时代感。无为民歌《木排号子》受到专家的好评,获得了“优秀展演奖”;同时,无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