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题·烟水寻常事 |
释义 | 一九三三年写此诗时,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更加猖獗,鲁迅随时有被捕的危险,处境十分险恶。七月三日,有个署名“道”的人在《社会新闻》上捏造《左联作家纷纷离沪》的消息,造谣说:“据确讯,鲁迅赴青岛。”鲁迅当即回击他说:“杨杏佛一死,别人也不会突然怕起来的。 作品名称:无题·烟水寻常事 创作年代:1932年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作者:鲁迅 作品原文无题·烟水寻常事① 烟水寻常事, 荒村一钓徒②。 深宵沉醉起③, 无处觅菰蒲④。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②荒村:荒凉的村庄。钓徒:这里是指渔夫。这两句是说:出没于烟水之间,是荒村钓徒习以为常的事。 ③深宵:深夜。沉醉起:沉醉后醒来。 ④菰蒲:菰,音gū。禾本科植物,生在浅水中。蒲,一种水草。菰蒲,此处指水乡可安身处。 作品译文飘流生涯中的烟雾水浓, 看多了就觉得习以为常, ——这好比 烟波钓徒驾着小舟飘荡。 深夜从沉醉中一觉惊醒, 只见荒村萧索江水茫茫, ——找不到 栖身的席草充饥的米粮! 相关介绍鲁迅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下,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有如渔夫在烟水中漂泊,已经习以为常了。但特务的恐怖统治和反动走卒的造谣诬蔑,使鲁迅不能不发出“无菰蒲”的感慨。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就愤激地写到:“生于此时,真如处荆棘中,国人竟有贩人命以自肥者,尤可愤叹……”这种“无处觅菰蒲”的心情只是鲁迅一时的悲愤。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横眉冷对法西斯特务的枪口,从未在自己的阵地上后退一步。听说青岛也是好地方,但这是梁实秋教授传道的圣境,我连遥望一下的眼福都没有过。‘道’先生有道,代我设想的恐怖,其实是不确的。否则,一群流氓,几支手枪,真可治国平天下了。”(《伪自由书·后记》)在这里表现了他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轻蔑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作品被编为《鲁迅全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