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漏
释义

永乐御制神僧传序

神僧者;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也。然皆有传。散见经典。观者猝欲考求。三藏之文。宏博浩汗。未能周遍。是以世多不能尽知。而亦莫穷其所以为神也。故间繙阅。采辑其传。总为九卷。使观者不必用力于搜求。一览而尽得之。如入宝藏而众美毕举。遂用刻梓以传。昭著其迹于天地间。使人皆知神僧之所以为神者有可征矣。用书此于编首。概见其大意云尔。

永乐十五年正月初六日。

无漏何解

末学以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两方面解说一下无漏的内涵:以二乘解脱法来说,无漏就是相对有漏,也就是烦恼不在现行、出生了,而二乘的烦恼主要有二:见惑与思惑,或者归纳为五上分结与五下分结。不管是归纳为见思惑或者五上五下分结。此烦恼都是障碍众生出离生死的主因。因为这些烦恼不断,贪瞋痴烦恼种子就会不断地流住出来(有漏),令众生生死苦恼、无法出离六道流转。而断除了见思惑--也就是我见与我执,就可以令行者不再爱乐自我的身心,因此对於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就断尽了,对於自己的存在也不再有丝毫喜乐--我慢已灭,因此成就了无漏的解脱--生死已办、不受后有。然而以大乘法来说,解脱道阿罗汉的无漏其实还是方便说,因为断尽我见与我执,只是让贪瞋痴烦恼种子不再现行,然后愿意灭尽自我,彻底地让污染种子不再现行,因此不会再受轮回。然而大乘法必须连烦恼种子也断尽,而不是只断现行,这样说大众难免会有所误会,误以为阿罗和以外道修禅定者都只是让烦恼不现行,兹说明如下:外道如果修四禅八定,具足非想非非想定者,已经降伏三界贪,然而因为我见未断,依然认取非想非非想定中,微细的意识心为真实我,此定境中的意识,不会反观自己,因此不会觉得自己有存在感,而且有非想非非想定者,已经不再执著色身,因此让修此定的行者误以为这就是涅盘,然而这依然是错认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极细意识为涅盘,所以当天幅已尽,依然流转生死。阿罗汉则不然,阿罗汉大致可分为两种,慧解脱与俱解脱。慧解脱者,并无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然而依著佛语,精进思维观察五阴自我的虚妄、无常,而确认意识不是真实不坏的我,而断除意识为我的我见,然后继续深入观察,依依确认六根、六尘、六识的无常并依依观察而无所遗漏,断除对於五阴十八界的执著,因此断除五上分结中极难断的我慢--对於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丝毫的喜悦就是我慢。因此自知自证,舍报以后不受后有。然而此阿罗汉本身没有禅定功夫,在断除我执以后,最多发起初禅乃至二禅(断尽我执一定离欲,因离欲功德必然发起初禅),因此此阿罗汉有时候若遇到他人瞋骂诽辱时,还是难免因为烦恼习气种子未断尽,而起微细瞋行。俱解脱者,已经具备四禅八定之功夫者,听受佛语,知道非想非非想定中之微细意识也是无常之法,而当场现前观察,即能当下断除我见,而取证俱解脱阿罗汉。此阿罗汉同於慧解脱的地方,都在於知道生死流转的主因就是爱乐五阴自我,特别是能知能觉的意识我,因此不再喜爱意识我的存在,舍报后不在出生中阴身,也不受后有,断除生死轮回的流转。然而阿罗汉除了断除对於五阴十八界的执著外,还必须信受佛语,相信灭尽自我后,依然有常住不灭之涅盘:真实、清凉、无烦无热、恒、不变异。相信一切众生皆有此本住法--如来藏。如此才不会畏惧灭尽自我是断灭空无。以上略说二乘解脱之无漏,唯是断除我执与我见令贪瞋痴等烦恼种子不再起现行。而大乘法则不同,除了断除我见与我执外,还必须断除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断尽无量无边的所知障上烦恼。这都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思维臆测的境界,而菩萨入初地以后所进修的根本禅定,也都远胜於外道阿罗汉所证。因此菩萨乃至成佛,所证之无漏境界才是真实、究竟。

神僧传

【无漏[《神僧传》卷第八]】

释无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次子也。少附海舰达于中华。欲游五竺礼佛八塔。既渡沙漠涉于阗已西。至葱岭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至夜将艾雷电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动。久之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漏悲闵之极为受三归而去。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南有盘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间预相寻遗骸可矣。漏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累斗而愈。漏限满获应。群僧语之曰。观师化缘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方空加闻见不可强化。师所知乎。漏意其贤圣之言必无唐发。如是却回。临行谓漏曰。逢兰即住。所还之路山名兰。乃马前记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结茅栖止。无何安史兵乱。肃宗训兵灵武。屡梦有金色人念宝胜佛于御前。翼日以梦中事问左右。或对曰。有沙门行迹不群居于此山。恒诵此佛号。召至。帝视之曰。真梦中人也。及旋置之内寺供养。累上表章愿还旧隐。帝心眷重。未遂归山。俄云示灭焉。一日忽于内门右阖之上化成双足。形不及地者数尺。阍吏上奏。帝乘步辇亲临其所。得遗表乞归葬旧隐山之下。即时依可。遣中使监护送导。先是漏行化多由怀远县。因置廨署。谓之下院。丧至此神座不可辄举。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