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珠穆沁长调 |
释义 | 乌珠穆沁长调,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蒙古族民歌。以柴如拉呼(高音)和舒日古拉呼(泛音)等唱法的结合而产生独特的韵味风格,区别于苏尼特,阿巴嘎等地。 天堂草原——美丽的乌珠穆沁东乌旗历史悠久,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珠穆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是蒙古族长调的典型代表,在东乌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这样评价东乌旗:会走路的就会摔跤,会说话的就会唱长调。 全力打造“长调之乡”及研究基地 近年来,经过积极努力,乌珠穆沁长调水平有了全新的提高,成功注册了“蒙古长调”品牌商标,于2007年8月被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4月27日,东乌旗正式申报“中国蒙古族乌尔汀哆(长调)之乡及研究基地”,并通过考察团初步验收。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东乌旗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全旗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年度工作计划中,专项推进。编制出台了《2004—2010年东乌旗民族文化大旗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民族文化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东乌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中长期规划和政策,确立了“保护、传承、创新”并重的文化工作指导思想,确定了到2015年步入全区乃至全国先进行列的任务目标。以“研究乌珠穆沁、描绘乌珠穆沁、歌唱乌珠穆沁、展示乌珠穆沁”为主题,大力弘扬推广“乌珠穆沁十大文化”(长调文化、搏克文化、马文化、服饰文化、棋艺文化、饮食文化、婚嫁文化、祭祀文化、额吉淖尔文化、口岸边境文化),以长调为首的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珍贵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渐成体系。重点实施了文化娱乐演出、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服饰及工艺品制作销售、乌珠穆沁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建设外宣等六个专项推进工程,将设施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和财政投入等任务和目标细化、量化到具体部门和苏木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制度,确保了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成立了长调、马文化、搏克、蒙古服饰等10多个协会,成功举办了乌珠穆沁民间艺术学术研讨会和民族服饰制作培训班等文化活动。 乌珠穆沁是长调民歌创作最繁多的地区,东乌旗通过积极努力,现已搜集到乌珠穆沁民歌二百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部分民歌至今依然广为传唱。为提高文化传承功能,2005年,东乌旗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正式编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注重民歌的研究和推广,创编了《乌珠穆沁民歌》、《乌珠穆沁民间故事歌集》、《乌珠穆沁新歌专辑》等一大批长调民歌作品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与内蒙古电视台联合录制了东乌旗2006年春节晚会《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光盘,引起较大反响。 东乌珠穆沁草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乌珠穆沁长调歌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莫德格、昭那斯图等著名歌唱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涌现出的毛古力格、查干夫、元登等著名长调歌手,直到目前的乌云格日勒、胡日查、陶格套等一大批著名长调歌手,多次在全国、全区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使培养长调歌手工作步入专业化、正规化渠道,东乌旗在蒙授学校开设了长调、马头琴兴趣班,成立了长调、马头琴俱乐部;成立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协会”、“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协会”西乌旗分会及呼和浩特市分会,成立了长调民歌协会合唱团,注册会员达到160人,影响力日益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 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近年来,东乌旗成功举办多次大型长调文化活动,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区内外长调演出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乌珠穆沁长调文化知名度,为打造乌珠穆沁长调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举办了千人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大赛、5000人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合唱表演、600人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合唱及全盟蒙古长调民歌业余歌手大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2007两年,选派长调歌手参加了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和第二届文化遗产日——“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活动,长调表演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7月,组织选手参加国际长调大赛,东乌旗三名牧民荣获业余组三等奖。 东乌旗依托“口岸区位优势、民俗传统文化、草原特色风景”三大资源,按照“民族特色为主线,游牧文化为内容,观光旅游为载体”的原则,着力打造文化事业、旅游业、口岸经济三位一体的乌珠穆沁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旅游、文化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今年将在呼市举办乌珠穆沁长调专场文艺晚会,派优秀长调歌手参加第三届文化遗产日—“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活动,并赴日本演出,与蒙古国开展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长调水平和知名度,推进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将乌珠穆沁长调精心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长调——大草原上的空灵绝响 有人说,长调是蓝天上一只翱翔的雄鹰,是马背上一段颠簸的传奇,是毡包里一碗醇香的美酒,是草原上一阵飘溢的乳香,是姑娘脸上那一朵羞涩的红霞,是牧人心中那一片缠绵的回忆,是尘嚣中来自天籁、来自远古那一曲空灵的绝响。一位长调歌迷说:你可以不懂蒙古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倾诉。 锡林郭勒籍歌唱家达瓦桑布在学术论文《长调的演唱法》中说:“锡林郭勒长调民歌可称为是包括所有蒙古族长调艺术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而研究者普遍认为,乌珠穆沁长调是锡林郭勒长调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2007年8月10日,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将东乌珠穆沁旗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 相传,乌珠穆沁部落曾经居于阿尔泰杭盖乌珠穆山,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唱着《神山宝力根杭盖》来到了如今的锡林郭勒草原。乌珠穆沁人崇尚歌舞,历经长期积累提炼,渐渐形成了乌珠穆沁长调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行腔自由、音域宽长、高亢辽远的特点。乌珠穆沁长调多用马头琴伴奏,歌词明晰简朴,多为颂歌、情歌、宴歌和思乡歌。乌珠穆沁长调是草原天籁与牧人心籁的完美统一,通常是一人引唱众人齐和,歌声富有草原韵味、艺术感染力和生命穿透力。 乌珠穆沁长调是乌珠穆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小孩童,无人不会吟唱长调,他们中很多都是歌手世家。孩子在母亲轻吟的长调中入睡,老人在悠远的长调中回忆以往美好的时光,博克手在雄浑的长调中搏击争鳌。除夕的毡房伴着一夜不停的长调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宾客来访,主人必将献上一曲长调以示欢迎,喜庆丰收、婚嫁寿诞,长调都会伴随人们度过难忘的时光,就连母畜遗弃幼仔时,那低回深情的长调都能唤起它的母爱! 近几年来,东乌珠穆沁旗旗委、政府在保护和弘扬长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05年至今,共成功举办了千人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大赛、5000人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合唱表演、600人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合唱及全盟蒙古族长调民歌业余歌手大赛。该旗还申请成立了蒙古族长调协会,申请注册了蒙古族长调商标,现在正与内蒙古草原文化促进会合作打造乌珠穆沁长调文化艺术精品。2005年,蒙古族长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2006年,蒙古族长调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蒙古族长调歌手走进清华园,并且于6月参加了首届“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清华大学行。 神秘的乌里雅斯太山 乌里雅斯太山位于东乌珠穆沁旗政府以北27公里处,主峰海拔1050米,山势雄伟,状如卧龙,景色异常壮观。高耸的悬崖峭壁突兀而起,山上怪石嶙峋,登到山顶俯瞰大地,乌珠穆沁草原尽收眼底。乌里雅斯太山的蒙古语为有杨树之山,也被人们称为草原上平地突起的一座神山,是人们旅游休闲的绝佳去处。1995年,当地有关部门把乌里雅斯太山开发为旅游景区以来,这里常常游人如织。 据《蒙古秘史》记载,公元1203年春天,成吉思汗与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脱里罕(又称王罕)克烈部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两军一直战到日暮,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双方损失都非常大。战后,脱里罕率领众部往东撤退,成吉思汗率部往西撤退,到乌里雅斯太山以南的道伦陶鲁盖安营扎寨。第二天早上,成吉思汗观看山川形势时突然感叹到:“这是一块吉祥的土地,东有贺热雅扎哈达的依托,西有斯日古朗哈日阿图的险要,背靠乌里雅斯太山的根基,真是天助我也!”随后,成吉思汗召集散失的将兵北上。不久后,成吉思汗在合兰真沙陀之战,一举击败脱里罕。直到现在,在乌里雅斯太山不远处的白音额日图敖包两侧,当年成吉思汗车帐的基石遗迹仍然清晰可辨。多年来,无数活佛僧众每年聚会敖包诵经祭祀,缅怀800年前圣祖开创的宏伟业绩,祈祷草原风调雨顺,兴旺发达。 当地牧民传说,不知何年何月,有一位圣者在乌里雅斯太山南面的悬崖峭壁上端挂了一个藏有锐甲、兵刃和金银财宝的玉匣。时至今日,当人们登上悬崖对面的小山顶上,用望远镜详细观察时,玉匣一角还若隐若现。 额吉淖尔——母亲湖 额吉淖尔位于东乌珠穆沁旗西南50公里处,是内蒙古三大盐湖之一,湖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地下水比较丰富。该湖因盛产大青盐而驰名中外。额吉淖尔系蒙古语,汉意为母亲湖。 有学者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书·地理志》上所记的青盐泽就是这个盐湖。据说对这个盐湖的食盐开采始于隋唐,在辽代时期,这个盐湖就被开发利用,当时称大盐泺(广济湖),金代以后朝廷派人对这个盐湖进行管理,称其为达布苏池(蒙古语盐池)。 因为额吉淖尔的盐是青的,因此人们就把母亲湖的盐称为大青盐。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大青盐据说还能治疗疾病。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草原上的路都会通往母亲湖,草原上的儿女都要去见母亲湖,由此可见母亲湖在牧人心中的位置。还有一个关于额吉淖尔的传说:“额吉淖尔的盐可以拉走,但是额吉淖尔的水永远不能带走,不管放在多么严密的瓶子里,走不过额吉淖尔南边的小山丘水肯定会漏完,所以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带走过额吉淖尔的水。” 据探明,额吉淖尔盐湖食盐储量达到2300万吨,芒硝储量达到3700万吨。1946年建立额吉淖尔盐场,现在年生产规模达到10万吨以上,这里不仅是内蒙古三大盐场之一,也是全国109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母亲湖系列盐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以北68公里处,与蒙古国毕其格图口岸相对应,相距7公里,口岸历史上称蒙马处,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在蒙古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口岸位于内蒙古中部,对内辐射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对外辐射蒙古国苏赫巴托省、东方省和肯特省,辐射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20多万人。 2004年9月28日生效的《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确认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和毕其格图口岸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2006年8月1日,国务院同意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扩大为国际性常年开放的边境陆路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自1992年开通以来,边境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带动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口岸出入境人员达5万人次,车辆达6万辆次。 为配合口岸常年开放,东乌珠穆沁旗举全旗之力加大对口岸联检区和嘎达布其镇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的投入力度,已经完成口岸联检大楼、边检生活楼、联检生活楼和海关查验仓库等,正在开工建设三星级宾馆、乌里雅斯太镇至嘎达布其镇二级公路等工程。2007年,旗旅游局正式向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申报中蒙跨境游,开展蒙古国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等。如今,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必将成为继满洲里、二连浩特之后我区又一连同欧亚的重要枢纽和新兴边境旅游城镇。 乌珠穆沁服饰魅力独特 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在保护和发展乌珠穆沁服饰文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不仅组织举办或承办各级各类民族服饰表演大赛及展览,还参加区内外各级各类民族服饰展览。2006年,该旗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阿尔哈达杯”吉祥·乌珠穆沁民族服装设计表演大赛、全旗首届乌珠穆沁传统服饰大赛、全旗乌珠穆沁服饰展览,赴鄂尔多斯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蒙古族服饰服装艺术节暨第四届中国蒙古族服饰服装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团体优秀组织奖和头饰设计金奖,向世人展示了乌珠穆沁服饰的独特魅力。该旗还鼓励牧民进城从事服饰制作行业,并且把乌珠穆沁服饰制作工艺引入市场机制,把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达到了弘扬乌珠穆沁服饰文化与牧民增收双赢的目的,乌珠穆沁服饰制作逐步走向了文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目前,东乌旗共有43家乌珠穆沁服饰制作加工点,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加工量3000余件,年销售量1500余件,年均收入达到40余万元。 此外,该旗还成立了两个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室,现有从业人员50多人,年均销售额已达60余万元。这些制作室在打造新型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为牧民转移就业闯出了一条新路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